“道”是中国人常用的一个概念,道德、道理、道路、道教、道行、天道、世道、人道、茶道、说道、头头是道,等等。 中国文明是道德文明,中国文化简化为两个字,就是“道德”。道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道德高尚是至高的评价,道德败坏是一切恶行的原因。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往往因为道德的好或或者坏被写入历史。 道德是现实的衡量准则,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每一个人、组织都在评价体系之中,概莫能外,现实的报刊、杂志,评价的标准就两个字——“道德”;道德是历史的丰碑,3000年前,中国就建立了史官系统,连续地记载了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核心就是两个字——“道德”;中国的文学灿烂辉煌,汉赋、唐诗、元曲、明小说,无非是两个字——“道德”。 中国的本土宗教称之为道教,最高的目标是得道成仙,虽然传说成仙的很多,如嫦娥、吴刚等等,甚至阿猫阿狗也能成仙,但真没有见到仙人游荡人间;中国人热衷于养生之道,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土里长的、海里游的,只要说能够养生,立刻身价百倍,从秦始皇开始人们就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现在仍然火热,可是真没有长生不老的真实例子。 小老百姓不开心,“讲不讲道理,有没有道德”;大人物不高兴,“恭行天罚”、“替天行道”; 大道无形,日月运转、天翻地覆,无所不包,宇宙至理;道隐无名,小到一花一草,在春来秋去中默默开花、结果、凋零。 道,与史俱来,和中国文明一样古老,中国文明是道德文明,中国人是道德的,无道德,无中国。 道德是什么呢? 一、道出于易 百度百科解释说“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引申为“变化”的意思。汉字“易”,上为日,是太阳的符号,下为勿,是万物的简化,易也可以理解为“阳光照耀万物”,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抽象表达。《周易.系词传》说“生生之谓易”,中华先哲使用“易”抽象表达“变化”、“生生不息”、缤纷多彩的世界,是最为形象的。 5000年前,人类文明刚刚出现,中华文明的人为始祖伏羲就制订八卦,提出“易”的思想,河图、洛书、阴阳、八卦、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词传》)。 日出日落、月圆月亏、昼夜相继、冬夏交替、万物生灭、生生不息,这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的规律:都是周而复始、物极必返的周期性变化,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转化推动的周期性变化。 “易”使用阴阳、八卦、相克相生等术语加以表达。 道,是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世界万物遵循的、阴阳相克相生推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阴阳相克相生,现代术语可以理解为辩证。 二、道,与史俱来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讲述中国古代帝王的事迹。尚书第一篇《虞书.尧典》:“克明俊德”;第二篇《虞书.舜典》:“玄德升闻”;就出现了“德”的概念。第三篇《虞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明确提出道的概念。德是指尊重道而具有的品质,可以推测三皇五帝之始就有了“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尚书重要的评价标准,用于评价帝王的品德。尚书各部分德、道是最为常用的词语。如:《虞书.皐陶谟》:“天命有德”;《夏书.五子之歌》:“以逸豫灭厥德”;《商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周书.泰誓》:“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周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道,多指天道,德多指帝王是不是符合天道,和后世对道、德的理解已经没有太大的不同。 周朝后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老子著《道德经》,完整阐述道德的概念,孔子开门授徒,著《易传》、《尚书》等著作,深刻的反映了“道德”的思想。 秦汉以来的历史,史书浩如烟海,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发扬广大“道德”精华。道德贯穿中国历史,与史俱来。 三、老子悟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是易的说明书。老子著道德经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古已有之的道、德概念,为社会治理提出科学、信服、正确的道路。老子认为道是客观的、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万物必须“遵道而重德”,提出“道法自然”的概念,为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思想提供理论依据。老子认识“道”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提出的社会治理方案提供客观的、正确的、符合逻辑的、令人信服理论依据。 《道德经》很多章节反映了老子对道的认识: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有和无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所有问题首先可以归结为有和无。 日出日落、月圆月亏、昼夜相继、冬夏交替、万物生灭,世界万物各尊其道,周期性的周而复始、物极必返,可以总结为“有”和“无”的周而复始、物极必返。 太阳、月亮、万物遵从自然规律的安排,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转、生灭,是具体的道。有和无的周期性变化,也是道,是世界万物都要遵循的“道”,“非常道”,是大道、天道。 老子对“有”和“无”进行了辩证思考,提出最大的道是有无相生之道,大道“无”名。 人们习惯从“有”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而道德经从辩证思维的角度,从“无”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更强调无的意义。从而得到无为、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不以兵强天下等思想。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进一步突出了辩证的普遍性,论述了世界辩证的本质,提出有无相生的辩证观念,提出无为、不言的治国、处世思想。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自然规律,因此是虚的、抽象的、无形的,但是世界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其作用无穷无尽,世界万物遵循自然规律源源而来,无穷无尽。道,好像不存在一样,老子不知道它的来历,天帝也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谷神:空谷之神,也就是有无相生的天道)是永恒的,有无相生(玄牡:玄,有无“同谓之玄”,可以理解为有无相生的辩证),有无相生的辩证之道是天地的根本。强调天道的生生不息。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道无名,自然规律是抽象的,无形、无声、无体、无名、无法把握、无法描述。因此,视之不见(无形)、听之不闻(无声)、博之不得(无体),也就是看不见、听不到、拿不住,没有上下,反衡量不能描述,还是把它归于物质。从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自然规律”这一概念的抽象还是很准确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更是对自然规律之“周期性”的体会,天地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何来头尾?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从无、静的角度,观察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观察到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最后都归于“静(无)”。天道无名,世界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辩证)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动。掌握了自然规律,掌握了有无相生的辩证法,就理解了世界的本质,就掌握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就能够进行整体的、正确的、全面的、公正的处理,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就不会有危险,就会长久。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是老子对道的定义、对道特征的描述:道控制天地的运行,寂静、空虚(无形、无声、无体),独立运行从不改变,周期性运行永不停止,是天地万物的来源,老子勉强命名它叫大道。大:广泛性;逝:运动性;远:远去;反:向相反的方向,最终回返。 老子准确的描述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永恒性、普遍性、周期性。 这一章强调人和道、天、地一样重要,和宗教文明强调人服从于神、人因智慧而有罪、蔑视人的观念有本质的差别,显示出人本主义思想。 这一章提出“道法自然”的人类行为标准,开创了和宗教文明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系统。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老子精确的表达了天道辩证的特点。 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世界是变化的,世界的变化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日出日落、月亏月圆、寒来暑往、生死相随,世界万物的运动是“反”的:出是向落的方向发展的,亏是向圆的方向发展的,冬天是向夏天方向发展的,向死而生,是一切生物的发展方向。 有无辩证是世界的本质,有生于无。 四、道的现代表述 使用现代属于来讲,道是世界万物变化过程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抽象的,独立于具体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 世界万物处于客观的、永恒的、周期性的运动之中,从物质运动整体过程来看,这种运动是阴阳两方面推动的、阴阳两方面相互转化的周期性运动,就是道。 世界万物的运动总体上可以抽象总结为有无两个方面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老子称之为大道。有无相生,生生不息,有无辩证是世界的本质。 道是客观规律,是抽象的,无色、无味、无形、无体、无边、无界、无所不在。大道无名, 大道之德为“无”,无为、无私、无身、无怨、无争、无言。大德无声。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五、结论 中国文明是道德文明,道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核心的思想是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物极必返、周期性的整体发展过程,是阴阳相克相生,也可以称之为辩证。 有和无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所有问题首先可以归结为有和无。老子对有无进行辩证思考,认为有无相生是世界的本质,大道无名,大道无声,在道德经各章有明确的叙述,道德经因而提出无为、无私、无身、无怨、无争、无言等思想,奠定了中国文明自然、人本、和平、以德报怨、无私、谦虚等优良品格,指出了中国文明、人类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