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身》

 碗窑有约 2017-12-10

道德经说:天可度duo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天道五德:为什么说《老子集成》就是《老子集谬》?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人一辈子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尊道贵德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身》


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德经》

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由易到难依次是:
第一层面:水的七善
第二层面:道纪

第三层面:天之道;
第四层面:三宝;
第五层面:修身;
第六层面:域中四大;
第七层面:五德

尊道而贵德,读《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

《道德经》有言:天道五德

     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身修及天下,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修天道的真髓。

1.德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先从身体上修养,这个德是真实的。修之于身,不是说炼丹,是在说无为。上士学道,修之于身;中士修道,索之于言,下是修道,求之于术。孔子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离开日常生活,便无真道。这个和大道至简有些相通。而修行人往往不知道,道就在身边,他们却求诸于远。有些南辕北辙了。

2.德余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道者,不应该独善其身,应推而广之。由我自身推之我家,有我家,推至其他一家,十家、百家。这个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称余。道无处不在,德也应该普及,此乃上德。

3.德长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一乡较一家为广,其德乃长久。余的本意是略有多,长则有久远不灭的意思。修德越多,升华越高。所以有“德感天地”之言。

4.德丰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丰是丰满之意。一国人民之众,疆土之广,如能施以恩泽,则德丰矣。治国平天下在立德,应以修德为出发点,修行境界极高。所以,修道目的在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的是为人民服务,服务越大,则所修之德越大。

5.德普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是普遍之意,让浩然之气充满于宇宙之间。修德即修道,道不灭,德也不灭,所以修德实为生命的扩展。德越高,其生命之树越高。普及天下,也就是普度众生之意。

老子云: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可见,老子修德的积极,要自我的实践,由身乃至家国天下都是在实践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方法是修五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落,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祖祖孙孙祭祀敬拜善者,永不停息。把这个善的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他的恩德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善的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他的恩德就会是丰盈有余的;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善的道理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善者的方法和道理。

老子以天下为己身,观天下如同观己身,以此知天下。以邦为己身之人,观邦犹如观己,以此知邦。从另外也说的“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可以寄天下。”道者是托身于道,故以天下为己身,自然是宠辱不惊。

读懂“见素抱朴”为人处世之道、“以柔克刚”的谋事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由身体入道,用思想明理,成自然之神妙。

“知常守常”,“有无相生”。

“观道”、“知道”、“修道”。

身体是命,思想见性,养长不死是谓神。“用身体读经典”,就是性命双修。

天道五德:为什么说《老子集成》就是《老子集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精髓,书中所讲,寓意深刻,本站所提供的解释仅限参考,《道德经》文化不是用语言就能表达清楚的,需要自己专心的去领悟。境界不同看到的深浅也不同,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到升华。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体道 第一 老子·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养身 第二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安民 第三 【老子·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无源 第四 【老子·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虚用 第五 【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成象 第六【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

韬光 第七【老子·第7章】天长地久

易性章第八【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

运夷 第九 【老子·第9章】持而盈之

能为 第十【老子·第10章】载营魄抱一

无用 第十一【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

检欲 第十二【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

厌耻 第十三 【老子·第13章】 宠辱若惊  

赞玄 第十四【老子·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显德 第十五【老子·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归根 第十六【老子·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淳风 第十七【老子·第17章】功成事遂

俗薄 第十八【老子·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还淳 第十九【老子·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异俗 第二十【老子·第20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虚心 第二十一【老子·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益谦 第二十二【老子·第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虚无 第二十三【老子·第23章】希言自然

苦恩 第二十四【老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象元 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重德 第二十六【老子·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巧用 第二十七【老子·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反朴 第二十八【老子·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

无为 第二十九【老子·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俭武 第三十【老子·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偃武 第三十一【老子·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圣德 第三十二【老子·第32章】侯王若能守之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辨德 第三十三【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任成章 第三十四【老子·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仁德 第三十五【老子·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微明 第三十六 【老子·第36章】柔弱胜刚强。

为政 第三十七老子·第3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论德 第三十八【老子·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法本 第三十九【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去用 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

同异 第四十一【老子·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化 第四十二【老子·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偏用 第四十三【老子·第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立戒 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洪德 第四十五【老子·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俭欲 第四十六【老子·第46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鉴远 第四十七【老子·第47章】圣人不行而知

忘知 第四十八【老子·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任德 第四十九【老子·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

养德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归元 第五十二【老子·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益证 第五十三【老子·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修观 第五十四【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

玄符 第五十五【老子·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玄德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淳化 第五十七【老子·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顺化 第五十八【老子·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

居位 第六十【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谦德 第六十一【老子·第61章】大国者若下流

为道 第六十二【老子·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恩始 第六十三【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守微 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淳德 第六十五【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後巳 第六十六【老子·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三宝 第六十七【老子·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配天 第六十八【老子·第68章】善胜敌者,不与

玄用 第六十九【老子·第69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知难 第七十【老子·第70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知病 第七十一【老子·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爱巳 第七十二 【老子·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任为 第七十三【老子·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制惑 第七十四【老子·第74章】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贪损 第七十五【老子·第75章】贤于贵生

戒强 第七十六【老子·第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道 第七十七【老子·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任信 第七十八【老子·第78章】正言若反 

任契 第七十九【老子·第79章】和大怨,必有馀怨。

独立 第八十【老子·第80章】小国寡民

显质章 第八十一【老子·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重德章第二十六 道德经说:燕处超然。穿过云朵直至 

去用章第四十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立戒 第四十四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谦德章第六十一 道德经说:大国者下流。皆得其欲。 



显质章 第八十一 【老子·第81章】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刘先银说: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 

道德经的时间哲学:20.绝学无忧。4… 

道圣老子《道德经》成语53个精读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 

道德经说:绝学无忧。中国人啊,“ 

道德经说:有『道』者不处。推动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道德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道德经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宇宙自然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知不知, 

道德经说:多言守中。要妙在时间的 

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说:生命秘密,物或恶之,故 

道德经说:燕处超然。穿过云朵直至 

道德经说:合符於聖人之心。无为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尊道而贵德。道纪:研究与理解《道 

《道德经》有言:天道五德 

心情越愉悦,人的心脏分泌的荷尔蒙 

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道德经说:善道者的行言数。德交归 

道德经说: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写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体道章第一【老子·1章】道,可道 

道德经5235说:少则得,多则惑。人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金屋藏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道也。道的 

道德经说:昔之得一者。老子道德经 

既己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穿越时空, 

知難【老子·第七十章】知病【老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絕 

3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63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看不见的 

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说知足:体会通达大道,是谓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 

道德经说:知雄守雌,大制不割。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厌耻章第十三【老子·第十三章】无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道德经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文化诊断学】三生万物。智慧的最 

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论德章 

合道而行:读【老子·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异俗章绝学无忧,虚无章希 

函关天地外,大道有无中。 

没身不殆:道德经讲述天道演化地德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 

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治大国,如烹小 

执一为天下牧:信善知,多言多败, 

天地有大美: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4慎终如 

天地有大美: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 

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道德经》只四 

37章:無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德 

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水善利万物 

60以道莅天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天地有大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 

任为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参见:第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犹难之

【解读】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主观意志不能取代客观实际。

【译文】

1.勇于坚强者,勇于柔弱者,这两种勇,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2.天所厌恶的,如何晓得个中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琢磨明白。

3.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滋润心灵,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4.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体道 第一 老子·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养身 第二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安民 第三 【老子·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无源 第四 【老子·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象帝之先

虚用 第五 【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成象 第六【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

韬光 第七【老子·第7章】天长地久

易性章第八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

运夷 第九 【老子·第9章】持而盈之

能为 第十【老子·第10章】载营魄抱一 玄德

无用 第十一【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

检欲 第十二【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

厌耻 第十三 【老子·第13章】 宠辱若惊  

赞玄 第十四【老子·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纪。

显德 第十五【老子·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归根 第十六【老子·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淳风 第十七【老子·第17章】功成事遂

俗薄 第十八【老子·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还淳 第十九【老子·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异俗 第二十【老子·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虚心 第二十一【老子·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纪。

益谦 第二十二【老子·第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虚无 第二十三【老子·第23章】希言自然

苦恩 第二十四【老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象元 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重德 第二十六【老子·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巧用 第二十七【老子·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反朴 第二十八【老子·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

无为 第二十九【老子·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俭武 第三十【老子·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偃武 第三十一【老子·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圣德 第三十二【老子·第32章】侯王若能守之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辨德 第三十三【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任成章 第三十四【老子·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仁德 第三十五【老子·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微明 第三十六 【老子·第36章】柔弱胜刚强。

为政 第三十七老子·第3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论德 第三十八【老子·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法本 第三十九【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去用 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

同异 第四十一【老子·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化 第四十二【老子·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偏用 第四十三【老子·第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立戒 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洪德 第四十五【老子·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俭欲 第四十六【老子·第46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鉴远 第四十七【老子·第47章】圣人不行而知

忘知 第四十八【老子·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任德 第四十九【老子·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

养德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玄德

归元 第五十二【老子·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益证 第五十三【老子·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修观 第五十四【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 第七层面:五德

玄符 第五十五【老子·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玄德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淳化 第五十七【老子·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顺化 第五十八【老子·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

居位 第六十【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谦德 第六十一【老子·第61章】大国者若下流

为道 第六十二【老子·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故为天下贵

恩始 第六十三【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73以圣人犹难之。

守微 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淳德 第六十五【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後己 第六十六【老子·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三宝 第六十七【老子·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配天 第六十八【老子·第68章】善胜敌者,不与

玄用 第六十九【老子·第69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知难 第七十【老子·第70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知病 第七十一【老子·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爱巳 第七十二 【老子·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任为 第七十三【老子·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制惑 第七十四【老子·第74章】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贪损 第七十五【老子·第75章】贤于贵生

戒强 第七十六【老子·第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道 第七十七【老子·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任信 第七十八【老子·第78章】正言若反 

任契 第七十九【老子·第79章】和大怨,必有馀怨。

独立 第八十【老子·第80章】小国寡民

显质章 第八十一【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刘先银说: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 

道德经的时间哲学:20.绝学无忧。4… 

道圣老子《道德经》成语53个精读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 

道德经说:绝学无忧。中国人啊,“ 

道德经说:有『道』者不处。推动 

道德经说:大国者下流。皆得其欲。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道德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道德经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宇宙自然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知不知, 

道德经说:多言守中。要妙在时间的 

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说:生命秘密,物或恶之,故 

道德经说:燕处超然。穿过云朵直至 

道德经说:合符於聖人之心。无为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尊道而贵德。道纪:研究与理解《道 

《道德经》有言:天道五德 

心情越愉悦,人的心脏分泌的荷尔蒙 

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道德经说:善道者的行言数。德交归 

道德经说: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写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体道章第一【老子·1章】道,可道 

道德经5235说:少则得,多则惑。人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金屋藏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道也。道的 

道德经说:昔之得一者。老子道德经 

既己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穿越时空, 

知難【老子·第七十章】知病【老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絕 

3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63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看不见的 

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说知足:体会通达大道,是谓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 

道德经说:知雄守雌,大制不割。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厌耻章第十三【老子·第十三章】无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道德经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文化诊断学】三生万物。智慧的最 

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论德章 

合道而行:读【老子·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异俗章绝学无忧,虚无章希 

函关天地外,大道有无中。 

没身不殆:道德经讲述天道演化地德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 

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治大国,如烹小 

执一为天下牧:信善知,多言多败, 

天地有大美: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4慎终如 

天地有大美: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 

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道德经》只四 

37章:無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德 

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水善利万物 

60以道莅天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天地有大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易经·系辞上传》)

    【本章引语】老子运用相反相成法则、规律,提出了“圣人不积”的命题。从而讲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舍乃有得的法则。这就把“有”与“无”“多”与“少”的相反相成的道理,讲的全面深刻而成为至理名言。最后论述行事的准则,老子提出遵循“天之道”,先由“人之道”,逆推到“天之道”,更又从“天之道”以论证“人之道”。说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因此“人之道,为而不争”。充分的体现出了清静“无为”法则的重要性。这是“本体”最为本质的事情,故河上公将此章命名为“显质”,其所显示的精义就在“为而不争”的本质上。
    本体:本人无形的“法身道体”。即人本来存在之无形的法身道体。
【注释】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达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这样的语言、文章,不见得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反之,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这样的语言、文章,就不见得是可以信得过得了。
    信言:真实、诚实者为“信”。表达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信言并不见得用字潜辞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
    美言:潜辞用字华丽,说出来音律动听感人的语言;但是,不实事求是,就不可相信了。
    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言语、行为一致,表里如一而又善良的人。故而对任何事情都不须要申明、辩解,因其坦诚的缘故。能说会道,巧辩玄机的人,其运用语言也不可能将事物表达的周全圆满而又完善的。
    辩者:能说会道,巧辩玄机的人。不辨,不用辩驳;不可辩驳,其道真也!
    不善:不周全圆满完善,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口多言,亡其身之谓也。同“能者多劳”“爱必大费”的道之理法的意思大致相同。
    ③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博,乃指守一元而知道者也,其知不博而博也者。博者不知,乃指多见闻而无亲身实践,失“道”之窍要真谛的人,其知博而不博知也。
    知者:谓得道、体道、知“道”的人。
    博者:广大、深远,为博。如广博、渊博。
    ④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修养得道已经达到脱凡俗而入神明境界的人,谓之圣人。故而这样有道的人不自私,亦没有占有的欲望。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为充实;既然给予他人的众多,必然自己获得的更加丰富。
    与者:通予也,予,给予的意思。
    愈:更加的意思。
    ⑤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而无害;人不管是施政治国,还是修身,只能清心寡欲唯道是从,乃有百利而无一害也。
    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修行而有道德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这些事情都是其所做的份内的事情。不管他作其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持守“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即以无争为争的法则去做,这就是“为而不争”的精义。这样,他就没有不可成功的事情了。
    圣人之道:修行而能达到神明境界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所遵行持守的基本方法、准则、规矩、规律,谓之圣人的道路也。就圣人之道的修养之道路的开端,即“齐身”的内容、过程:乃是法分三修,具备“望之威严,一变也;即之也温,二变也;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将相身,三变也”。至此谓之齐身,出处有道焉!
【译文】显质
    表达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这样的语言、文章,不见得: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反之,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这样的语言、文章,就不见得是可以信得过的了。言语、行为一致,表里如一而又善良的人。故而对任何事情都不须要申明、辩解,因其坦诚的缘故。因为,那些能说会道,巧辩玄机的人,其运用语言也不可能将事物表达的周全圆满而又完善的。
    如:知者不博,乃指守一元而知“道”者也,其知不博而博也者。如:博者不知,乃指多见闻而无亲身实践,失“道”之窍要真谛的人,其知博而不博知“道”也。
    修养得道已经达到脱凡俗而入神明境界的人,谓之圣人。故而这样有道的人不自私,亦没有占有的欲望。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为充实;既然给予他人的众多,必然自己获得的就会更加丰富。正所谓:“舍得、舍得”的精义也!
    天道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而无害;人不管是施政治理国家,还是修炼治理自身,只能清心寡欲唯道是从,方有百利而无一害。
    修行而有道德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这些事情都是其所做的份内的事情。不管他做其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持守“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即以无争为争的法则去做,这就是“为而不争”的精义。这样,他就没有不可成功的事情了。

 老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其著作历来受到高度的关注。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老子集成》中,共收录了自战国到1949年265个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120部,称《道德经》的145部。但最古老、最完整而又没有注释的本子,却是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

为什么说《老子集成》就是《老子集谬》?

目前高调推出的《老子集成》,实质是《老子集谬》: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老子故乱其词的传承手法没有被参破的结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体运用。将原文次序打乱,实在是教育方法中高明的无为之法,其间妙处多多,突显了道学神龙犹隐的特色,在《阴符经》和张三丰的《道言浅见说》中都有应用。如果,老师将这样的一篇文章交给你,而你不仅看不出问题所在,还要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自鸣得意的话,你在老师心中是块什么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庄子,就是这些材料中最笨的一个典型。   

  《道德经》的顺序混乱,应该是老子特意安排的,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理由有二:  

  A:《道德经》如果不是最初的版本就是这样混乱的话,总会有另外一种版本流传下来。从现在的考古证据来看,尽管有篇章不全的,也有德先道后的,但是内里细部却是相差不大。  

  B:从《道德经》和《阴符经》的结构特色,可以鲜明的看出许多的共同点来!而《阴符经》是早于《道德经》的又一部重要的道学经典。不排除老子学习过《阴符经》,并且可以看出来的一点是《道德经》简直就是《阴符经》的解说!  

  而自古道家就有“神龙犹隐”的做法,这一点的妙处也有很多。而且,他的妙处直到2578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  

  因此,学习《道德经》,至少要过七道关,由易到难依次是:  

  第一关:水的七善;

  第二关:道纪;

  第三关:天之道;

  第四关:三宝;

  第五关:修身;

  第六关:域中四大;

  第七关:五德。  

  过此七关,才可以对《道德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进一步融会贯通,可知精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