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本文原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一期,感谢王庆节先生授权在新新思想论坛转载。 论文摘要: 超越/论(Transzendenz/transzendental)问题是贯穿《存在与时间》全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康德哲学中“transzendental”概念的梳理,对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文本的分析,文章力图指出:超越与超越论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首先和在根本上是一个存在论和生存论问题,而非知识论(康德)或者意识哲学(胡塞尔)的问题,这也就是説,科学经验知识,乃至全部意向性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惟有在人类亲在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地理解和把握。也只有在这个基本线索的引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及它与传统的康德哲学、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之间的传承性、突破性与批判性关联。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超越;超越论;基础存在论 一,问题的缘起 从广义上说,关于超越以及超越论的思考与讨论应当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经由近代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阐明和梳理,更显突出和重要。它也是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以胡塞尔为开端的现象学哲学传统的一个关键性突破口。关于这些,许多专攻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学者,都有专门的论述和讨论,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1 但是,很多年以来,这个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应当被如何理解,却相对较少有人详细论及。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修订版的译者后记中,陈嘉映教授加了一段话,大意是说,看不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关于“transzendent”和 “transzendental”这两个概念在用法上有什么特别的区别,所以统一译为“超越的”。2 关于陈嘉映的这一说法,在2011年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曾以康德哲学中的“transzendental”概念以及现象学哲学对之的一般批判为题,提出讨论。当然,在那里主要是讨论康德哲学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翻译以及现象学的批判。3 2012年底,孙周兴教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现象学年会上以及在香港召开的海德格尔主要哲学著作的研究与翻译研讨会上,也专门提出这一问题,对陈嘉映的说法提出批评和讨论。孙周兴还对海德格尔使用的“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应该被分别理解和翻译为“先验的”,“超验的”译法提出辩护。4 我的这篇论文部分同意孙周兴的批评,但对他的解释及其建议的译名提请斟酌,希望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理解。 二、康德哲学关于“transzendental” 与“transzendent”的理解5 要理解现象学传统,尤其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时期关于 “超越” 与“超越论”的立场,我们应当首先梳理一下康德本人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我们都知道,“transzendental” 与“transzendent”的严格区分是从康德开始的,它们在中世纪哲学中本没有被严格区分。将“transzendental” 这个概念专门提出来,给予特别的解释,并将之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使用,应该从康德开始。与此同时,康德也将“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这两个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以防止对他的哲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和曲解。 关于“transzendental”这个康德哲学的核心词的理解和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解释往往会直接导致对康德哲学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解释。6 关于康德的“transzendental”这一概念的解释,德国当代研究康德哲学的著名学者Nobert Hinske曾经提出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有两个基本的定义,即“导论定义”与“系统定义”。倘若我们再加上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的另一条定义 -- 我将之称为“界限定义”,这也是学界几乎公认的定义 – 应该就不难看出“transzendental”这个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整体含义。 “导论定义” (Einleitungsdefinition)所以叫导论定义,不仅是因为康德对之第一次的提出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论部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定义“引导”出康德整个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姿态和路向。这个著名的定义出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论的第七节。在那里,我们读到:“我把一切不那么与对象打交道,而是与我们认知这些对象的方式打交道的认知 – 只要这一方式是先天可能的 -- 称为 transzendental的”。7 考虑到康德在整个第七节谈论的是“纯粹理性批判之为一门特别科学的理念”,我们不妨说,关于纯粹理性的批判首先不是一门学说,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批判的姿态,“因为它不以扩展认知自身,而仅仅以校正认知为目标,它应该为一切先天认知是否具有价值提供试金石”。8 这也就是说,纯粹理性批判作为 transzendental 的认知首先不是和认知的对象直接打交道的,而是返回头来和我们去认识那些对象的认知方式打交道,即对纯粹理性本身的来源及其界限进行批判性的考察。相应于认知对象,这一认知方式则是先天可能的,也就是说,它不依赖于认知对象的经验存在而存在。康德的这一说法和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中将自己的工作与哥白尼的革命性转向所做的著名对比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在那里,康德说:“迄今为止,人们假定,我们的一切认知都必须以对象为准,可是,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对象的某物,并由此来扩展我们的认知的所有尝试,都在这一假定下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即倘若我们假设,对象必须以我们的判认为准,形而上学的任务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进展呢?这样的假设已经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关于对象的先天性认知的可能性一致。这一认知应当在对象被给与我们之前,就已确立了关于对象的某种东西。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最初进行思考时是相同的”。9 这样看来,康德的transzendental 认知,首先应当被理解为是一种批判,然后才是在这一批判基础上的、以及伴随着这一批判而来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即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在这一意义上,“导论定义”又可以被称为是“批判定义”。 这一批判是康德整个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的入门和预备,是具有消极性的,即批判性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一定义是“准备性定义”。 如果我们要想从“消极”的方面转到transzendental 的“积极”的方面,我们必须转到康德的第二个定义。 康德关于“transzendnetal”的第二个定义又称“体系定义”(Systemdefinition),它出现在康德用来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即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的transzendentale Logik的导论处。在那里,康德说 :“并非任意的一种先天的认知都必须被称为 transzendental 的。唯有那种认知才必定可被称为是 transzendental的, 即通过这一认知,我们认识到,某个特定的表像(直观或概念)只是以及怎样只是被先天地应用,或者说它是以及如何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我们由之而认识到认知的可能性以及这同一个认知的先天应用)。”10 和第一个定义的着眼点不同,第二个定义谈的是transzendentale Logik,即所谓transzendental 的认知是如何在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上得到建构和得以扩展的,这也就是要回答,我们如何才可能积极地和正面地将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的完备知识体系组建起来?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第二个定义被认为是“体系定义”。这里康德列举了几何学的例子来说明,几何学的先天规定,尽管是先天的(a priori),但并非是transzendental 的认知,这不仅是因为几何学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经验性的起源,而且更是因为,几何学作为“先天性的科学”,本身并不回答其本身“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唯有关于这些表像的根本不具有经验性的源头的认知,以及这些表像,尽管如此却依然能够先天地与经验对象相关涉的可能性,才可以叫做transzendental 的”。换句话说,几何学,因为其具有经验性的来源,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经验性的科学知识,而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则完全不涉及空间对象,它仅考察和说明几何学作为空间科学所以可能的先天方式、基础和根据,所以属于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Transzendentale Logik也是一样的道理。换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其目光并不着眼在分析判断或者综合判断上,甚至也不在“先天综合判断”上,它所要回答的问题要高出一个层次,即在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以及“如何不可能?”, 这两个问题加起来就是: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除了上面两个著名定义之外,康德还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附录注释中对transzendental概念给出了一个额外的定义或解释。这个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清晰明瞭,也在日后关于康德哲学的解释和理解中更为流行。康德给出这个额外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将transzendental 和 transzendent 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别开来,借此批评那些对他的哲学的误解和糟蹋。针对那种将他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错解为 transzendent 而非 transzendental的体系,康德说到:“[transzendental] 这个词并不意味着超出一切经验的什么东西,而是指那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却是使经验认知成为可能的东西,除此之外,绝无它义。如果这些概念越出经验之外,它们的使用就叫做transzendent的使用。这种transzendent的使用同内在的(immanent)使用,即限制在经验之内的使用,是有区别的”。 11 在我看来,这个额外的定义实际上是对第二个定义的进一步强调说明和澄清,它将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的知识合法性限定在为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经验认知奠基的范围之内,从而使知识避免落入像传统形而上学对纯粹理性的逾越使用而导致理性幻相陷阱的困境。也就是说,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不仅要回答“如何可能”的问题,也要回答“如何不可能”的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我将这个康德的第三定义称为“界限定义”或者“划界定义”。12
上述关于transzendental 的三个定义,大致可以说是囊括了康德的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的三个主要方面或主要角度,我们不妨将之分别称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的或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的起点、过程和界限。而作为康德之后的后康德哲学的三个主要发展和“传承”,这里我们分别称之为“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哲学”,则可大致被看作是沿着这三个基本方向上的展开和延伸。它们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问题背景下,各自有着不同的着力点和着重点罢了。例如,新康德主义,尤其是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以及当代分析哲学的康德研究,应当说主要强调和发展了康德的“划界定义”。依照这一“划界定义”的理解,康德transzendental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划分科学与非科学。换句话说,康德哲学被解释与理解为一门主要是关于“经验的学说”,它的全部任务就在于论证和阐明现代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的根据,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和这个问题相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拒斥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类有限理性逾越出经验领域和对理性的误用,它和科学的本质格格不入。按照这一理解,康德的transzendental哲学主要被理解为知识理论或认知理论。和新康德主义的康德解释主要强调划界定义,强调transzendental 和transzendent之间的绝对区分不同,从费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观念论基本上不承认这一区别的意义,相反,他们将这一区别认为是康德哲学“理论的不彻底性”的表现。这里的关键,在我看来,是对“科学”本性的认识。新康德主义的“科学”主要指数学科学和经验自然科学,而德国观念论哲学家心目中的 “科学”或者“知识”则包括全部的人类人文、道德、历史、精神领域,这就是说,知识的领域不仅包括经验的领域,也包括“超出”经验的领域。而且,后者比起前者来,甚至更为重要。这就不难理解,在康德那里的主要工作是“三大批判”,而在黑格尔那里,则是“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全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于是,在德国观念论的康德解释中,更为强调和看重的是康德transzedental的第二个定义,即“体系定义”,这也就是说,他们也许更关注的是,如何从绝对的“主体性”或者“绝对精神”推演、构建出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全部哲学形而上学的知识系统和体系。 应当说,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关于transzendental的理解、解释和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如果说新康德主义和德国观念论所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理论”的问题,无论这里的“知识”被狭义地解释为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经验知识”,还是被广义地解释为包括历史、道德、艺术、宗教、精神学科,甚至包括形而上学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知识问题的背后是人类“理性”乃至整个人的问题,所以,康德的问题:发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就成为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成为对“人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的探讨。不同于新康德主义与德国观念论,胡塞尔关注的则是一个更加宽广和源初的领域,即包括有“知识”在内的全部“意识”和“纯粹意识”的领域。在胡塞尔看来,知识的结构,理性的批判,乃至全部思维逻辑的基础,都必须到纯粹意识的现象学分析中才能寻得。但“纯粹理性”也好, “纯粹意识”也罢,都首先又是一个纯粹“自我”或“主体性”的问题。作为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完全明白胡塞尔的问题意识,但他更进了一步,他将“纯粹意识”的问题还原到存在本身的问题。所以,我们才会在《存在与时间》中读到这样的话语,“就问题的内容而论,现象学是存在者之存在的科学,即存在论。……存在论与现象学不是位于哲学诸学科中的两门不同学科。这两个名称从对象和处理方式两个方面描述哲学本身。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 13 所以,从康德开始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就有了一个经由“知识论”到“意识论”,再到“存在论”的过程和轨迹。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处理“超越”与“超越论”问题的基本背景与问题意识。 三, 海德格尔的“超越难题”(Transzendenzproblem) 如前所述,超越/论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其实质就是存在论问题。14 这一理解与解释,与所有以往强调康德哲学核心为知识论的解释相比,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海德格尔写作《存在与时间》的时期,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解构或拆建哲学史上关于存在问题的学说,力求更源始的展开形而上学的本质问题。所以,尽管海德格尔后来曾经提过,几乎整部《存在与时间》都可以被视为是在处理“超越/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在《存在与时间》的正文中,发现海德格尔对这个在康德哲学和胡塞尔哲学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着墨并不太多,也几乎没有予以专门的讨论。我大概做了一个统计。《存在与时间》正文(加上海德格尔自己后来加的页边注)出现“transzendental”和相应的拉丁文“transcendentalis”的地方一共约 19处。在这中间,有12处是海德格尔或者引用康德或者讨论康德,所以它应当是在严格的康德哲学的意义上使用,因此我们的讨论暂且略去这12处。剩下有7处。其中两处是在讨论康德之前的传统中世纪乃至希腊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使用,所以不应视为海德格尔自己关于这个词的理解。最后还有5处,其中3处(目录第IX页、第39、41页)是重复出现全书第一部的标题,即“依时间性阐释亲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transzendental 境域”。再有2处,其中包括拉丁语词“transcendentalis”, 都出现在第38页那个“极其重要而又令人费解的”16、海德格尔自己论述存在论、现象学与“transzendental”之间关系的段落。在我看来,这两处的意思是一致的,或者至少相通。因此,要理解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transzendental”的特定理解和解释(倘若我们假设有的话),那么,我们需要主要关注的就是全书第一部的标题和第38页的那个段落。至于康德曾经将之专门和“transzendental”概念区别开来的那个 “transzendent”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出现甚少,仅仅2次,且都在第366页。在那里,海德格尔谈到“世界”是“transzendent”的世界或者“时间性的-transzendente”的世界。如果更严格地说,“transzendent”还有一次出现在第43节的201页,在那里,海德格尔谈到“das ‘bewusstseinstranszendente’ Seiende”(“超越于意识的”存在者) 并借此概念对传统唯心论以及康德哲学关于外部世界的可证明性问题的立场提出批评。很明显,这是要被批评的观点,海德格尔在此加了引号也是证明。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尽管“transzendental”与 “transzendent”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不能说不重要,但更受海德格尔重视和喜爱的概念应该是Transzendenz以及它的动词和动名词形式:traszendieren/Transzendieren。根据我的初步统计,Transzendenz在书中出现19次,加上其拉丁文形式 transcendens 4次,共23次;而traszendieren 和Transzendieren一共6次。在这些地方,海德格尔大多是在自己的存在论-生存论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而对“transzendental”概念,他主要是在引述和讨论康德哲学以及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意义上使用。因此,想要弄清楚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期关于“Transzendenz”,“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它们的使用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具体考察和读解上面提到的《存在与时间》的相关段落,以及《存在与时间》写作前后那段时间海德格尔关于“超越难题”(Transzendenzproblem)的思考。 据我目前的阅读所知,除去《存在与时间》(1926年)之外,海德格尔同一时间主要使用、讨论和思考“Transzendenz”,“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著作和讲演稿主要有:(1)GA25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27-28年冬季学期),以及根据这一讲稿及“达沃斯讲座”整理而来的GA3卷《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29年春);(2)GA26卷《从莱布尼茨那里开端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28年夏季学期)以及根据这一讲稿而来的《论根据的本质》[收于GA9卷《路标》(29年)];(3)GA24卷《现象学的基本问题》(27年夏季学期);(4)除了上述时间段对“超越问题”的集中讨论之外,海德格尔分别还在GA20卷《时间概念史引论》(25年夏季学期);GA40卷《形而上学导论》(35年夏季学期)和GA10 卷《根据律》(55-56年)等著作中对此有过特别的解释和专门的探讨。在此我们不可能系统全面地叙述、讨论海德格尔关于“超越难题”的论述,但我想通过概括海德格尔关于“超越难题”的基本想法以及解释其核心段落的方式来展开其关于“超越难题”的讨论,然后我们再来看如何解释和翻译究竟在《存在与时间》中如何理解和翻译海德格尔所使用的“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概念。 在1928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从莱布尼茨那里开端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GA26卷)中,海德格尔系统地梳理与论述了“超越”概念的基本含义与“超越难题”的历史脉络。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我们首先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来把握“超越”这个词:第一,语词层面;第二,哲学概念层面。就语词层面(der Wortbegriff)说,德文词“Transzendenz”的词源是拉丁文的“transcendere”,意思就是”越过,攀过(uebersteigen);踏过(ueberschreiten);踏过去(hinueberschreiten)。从所指上说,Transzendenz就是一个“越过”的行动,它包括越过来所到达的东西(Transzendente)和正在实行逾越活动的东西(Trazendierende)。从意义与结构上说,a)它表明一个行为;b)一个从此到彼的关系;c)一个超越到达之处,这表明的是一个界限,一个制限,一道裂缝(鸿沟)。17 而“超越”作为哲学名称 ( der philosophische Terminus) 在哲学史上则主要有两个意思。海德格尔这里从”das Transzendente”的角度来理解和讨论“Transzendenz”。在海看来,作为”das Transzendente”的 “Transzendenz”的两层主要含义是:第一, 与“das Immanente”(内在的) 相区别和对应; 第二,与“das Kontingente”(限定的)相区别和对应。前者体现的是一个知识论的超越概念(der erkenntnistheoretische Transzendenzbegriff),而后者体现的则是一个更为宽广的 “神学”的超越概念(der theologische Transzendenzbegriff)。18 在第一层的知识论的意义上,“超越”就被理解和解释为一种如何从“主体”到“客体”的逾越关系或过程。所以,在近代哲学史上,超越的问题就变成如何把握与理解“主体性”与“对象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在这里明显地是在指以康德的或者传统康德主义所代表的“知识论”传统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 的概念和Transzendentalphilosphie。 而在第二层神学的意义上,“超越”是在“有限”与超出有限之外,成为“有限”之制限与条件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解释。所以,“超越是在对有条件的存在者之超出的意义上的逾越”。(Transzendenz ist das Ueberschreiten im Sinne des Hinausliegens ueber das bedingte Seiende.)19而这个所谓“超出”,就指向一个无条件的“绝对”,创造主,即基督教的“上帝”,这个“上帝”是一切有条件物,也就是有限物的可能性的最后根据和基础。明显,海德格尔在这里指的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transzendent 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概念。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无论知识论的还是神学形而上学对“超越”的理解都还是处在存在者层面上的理解。 按照这种理解,“超越”或者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或者是一种“(界)限内”与“(界)限外”的关系,而知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关系不过是神学形而上学限内/限外关系的一种形式,他们都可被视为是不同等级的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不同层次的原因和根据,在高阶位者成为在低阶位者所以存在的“创造主”或者“所以可能的先天前提和条件”。 海德格尔首先将“超越难题”理解为存在论问题。但这个存在论问题说的首先不是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好象一个存在者A“逾越出”自身去达到另一存在者B。相反,这个“能逾越”本身揭示出一个“别具一格”或者“卓绝出众”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即它的存在方式就在于它不断地“去存在”(Zu-sein),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每每总是他自己”(Jemeinigkeit)。我们知道,这般理解的“超越”无疑说的就是海德格尔的Dasein(此在/亲在)的“亲临存在”和“存在亲临”的过程。海德格尔在《论根据的本质》中,有两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个意思。在那里,海德格尔说:“超越是不能通过一种向客观之物的逃遁而获得揭示和把握的,相反,它唯有通过一种不断更新式的对主体之主体性的存在论阐释而得到揭示和把握;这种阐释既与主观主义相违抗,同样它也一定不和客观主义同调”。20 “在有待廓清和证实的术语含义上,我们以‘超越’意指那种人之亲在所特有的东西。而且,它并非作为一种在其它情形下也可能的、偶尔在实行中被设定的行为方式,相反,它是这一存在者的先于一切行为而发生的基本机制”。21 这两段话,一段说的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超越”区别于传统的,尤其是近代知识论传统中的“超越”概念,后一段则强调他自己的关于“超越”乃Dasein的基本机制的立场。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对“超越”的理解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亲在存在的基本机制解释为“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以此来批评和反驳近代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两分的知识论模式,消解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的难题和困窘。同理,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也对传统理解的“处在我们之外的”康德的“物自身”概念进行了重新的解释。“所谓‘亲在超越着’就是说:亲在在其存在之本质中形成着世界,而且是在多重意义上‘形成着’,即它让世界发生,与世界一道,它自身给出某种源始的景象(形象),这种景象并没有被特地掌握,但恰恰充当着一切可敞开的存在者的模本,而当下亲在自己就归属于这一切可敞开的存在者中”。这样,如果套用康德哲学的术语,海德格尔的这种亲在的“超越”作为“亲临存在”或者“存在到此”就是一种 “transzendentale Subjektivitaet”(超越论的主体性),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转向”的真谛。而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超越”在这里与其说的是“超越论的主体性”问题,倒不如说是亲在存在的“自身性”(Selbstheit)问题。“如若人们选用‘主体’这个名称来表示我们自己每每所是并且作为‘亲在’来理解的那个存在者,那么,这就是说:超越标志着主体的本质,乃是主体性的基本结构。主体绝不是先作为‘主体’生存,而后才去 – 如果根本上有客体现成存在的话 -- 进行超越;相反,主体之存在(Subjektsein)意味着:这个存在者在超越中并且作为超越而存在。 ……无疑,首先通过把超越的特性刻画为‘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并不能对亲在的这一机制的探究赢获多少东西。相反,由于现在我们完全地拒绝了特别地赋予主体概念以明确的或者多半不明确的开端地位,超越也就不再被规定为‘主体-客体之关系’。但这样一来,超越性的亲在(一个已经同语反复的表达),既没有超逾位于主体之前的、并且事先把主体驱迫到内部持留(即内在)中的‘限制’,也没有超逾一条把主体与客体分开的‘鸿沟’。…… 在超逾过程中,亲在首先面临它所是的那个存在者,面临着作为它‘自身’的它。超越建构着自身性(Selbstheit)。但另一方面,又绝非首先仅仅是这种自身性,而是超逾,也才每每以合为一体的方式触及到‘亲在’自身所不是的存在者;更确切地讲,在超逾中并且通过超逾,才能在存在者范围内区分并且决断:谁是和如何是一个‘自身’,以及什么东西不是一个‘自身’”。23 如果亲在存在的“超越”活动,首先不是一种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向客 体(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神)的逾越,而是在“自身性”中的不断地以更新方式成为自己而又超出自己的过程,那么,这种“生存”、“超越”活动由在怎样的意义上是可能的呢?这里,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如何通过对“超越难题”(Transzendenzproblem)的讨论,将康德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的核心话语和问题意识,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从一个典型的知识论问题转换为一个存在论,或者基础存在论的问题,即“什么是人?”的问题,或者更进一步地说:“超越着的”Dasein如何可能?而这后一个问题,恰恰正是《存在与时间》的核心问题,即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ontologie)的核心问题。 从康德(主义)的以知识论为核心的对“超越难题”的思考到海德格尔的 以基础存在论为核心的对“超越难题”的思考,我们看到超一流的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史上著名的“哥白尼革命/转向”的不同见解。如果我们认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也就是说,“作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经验知识如何可能?”是康德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的基本问题,那么,关于“transzendental”这一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就势必要到既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但却又是使我们的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作为认识的先天直观形式的时间、空间,以及构成我们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经验知识的逻辑骨架的先天概念和范畴中去寻找。这也就是为什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主要章节安排首先分为“Transzendentale Elementarlehre(先验要素论)” 与 ”Transzendentale Methodenlehre(先验方法论)”两大部;然后“Transzendentale Elementarlehre”又分为“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先验感性论)与“Transzendentale Logik(先验逻辑论)”两个部分;而“Transzendentale Logik”又分为“Transzendentale Analytik”(先验分析论)与“Transzendentale Dialektik”(先验辩证论)两篇章;而在“Transzendentale Analytik”这一篇中,最重要的一般认为又是“Transzendentale Deduktion der reinen Verstandesbegriff ”(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而如果我们来看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即被很多当代学者视为 “强暴性”的康德解释,就不难发现,康德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的核心话题,包括“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通过对“哥白尼革命/转向”的存在论解释而非知识论解释, 即通过从对作为认知主体的Transzendentale Subjektivitaet 的先验逻辑分析转向对作为在世超越着、生存着的Dasein的生存论分析,“华丽转身”为一个基础存在论的话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将经他解释之后的康德视为他发问“存在问题”的“代言人”,将康德的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视为他的“避难出路”,以及将他的康德解释视为某种意义上《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导引”。24 另一方面,对这个“如何可能”的具体解答途径,海德格尔不像康德,主要从“先验逻辑论”中的“先验分析”,乃至“先验演绎”中去寻求,而是从先验分析论之前的先验感性论中的时间直观,以及在后面作为先验想象力之产物的、在时间中的、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化”学说中来澄明和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扉页尽管将具体的梳理清楚存在的意义问题定为全书的意旨,但仍然设定全书的“初步目标则是将时间阐释为任何一种存在之领会的可能境域”的缘由。25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海德格尔又将康德对时间性的分析视为自己工作的先驱,明确指出,“第一个与唯一的一个曾经在时间性这一向度的探索道路上行进了一程的人,或者说,曾经让自己被现象本身逼迫而走到这条道路上的第一人与唯一的一人,是康德”。26 (未完待续。本文根据作者提供的word版文件编排,插图来自网络。欲引用文章内容请查阅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