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控制感”

 天地人和w 2017-10-22


世间万物,各行其道,阴阳和合,相生相克。


上帝让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没有了制约,这世界就无法伦理有序。


汽车不仅有发动机,还要有制动系统;驾车人不仅要踩油门,还经常要踩刹车。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想要达成愿望、满足需要,都必须对自身和环境进行掌控。


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是与客观控制(即环境与个人实际具有的控制条件)相对的,对于控制的一种主观的感知、感受或信念。


控制感,就是个体所拥有的“一切尽在我把握之中”的主观感受。

 

一、 个体“控制感”创建与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他以嘴巴吸吮妈妈的乳头,这不仅使口唇黏膜获得了“快感”,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控制感”,比如,孩子可以使劲儿地吸住妈妈的乳头不松口,以获取足够的乳汁。


孩子一出生,就有“握持反射”,即,把某个东西放在孩子的手心里,他会紧紧握持。


后来,孩子的小手可以抓握更多的东西,比如,抓紧妈妈的衣襟等。


孩子无论饿了还是尿了,只要一哭,妈妈立刻来喂奶或者换尿布,这时,孩子内心的“控制感”就更加的扩大了,甚至感到自己是“全能的”,任何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我只要一哭,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其行为会更加主动,可以形成更多的“自我掌控感”,对于眼前的各种东西,他都要去咬、去啃,或者,用手去抓去捏。通过大小便的训练,孩子逐渐学会了自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通过照镜子,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表情动作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监督与调控。


年龄更大一些的时候,孩子要逐渐地学会,在某些特定场合,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是应该、必须去做的,哪些事情不应该去做。


控制感,总是伴随着“自主感”而发展,伴随着个体化的形成,伴随着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伴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 “控制感”的主要成分


1、   控制他人:以情感或语言,引起他人的关注,让他人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通过奖励或惩罚他人,促使他人做出行为改变,内心觉得“我能搞定这事儿”,“我能搞定他”。在这个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全能感”,提高了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优越感。


2、   控制自身:我的生活我做主;慎独;自我检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发展“勤奋、努力、克制”等个人意志,包括压抑和延迟满足,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要;


3、   控制人际关系:让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笑脸相迎”,取悦他人,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控制,实现自我价值感,抢占优势地位。

 

三、 控制感与精神病理学


人们常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这是心理应激时的心理感受,感到未来难以预测,内心缺少安全感和控制感。


如果随机地点击白鼠,它就会变得很焦虑,出现行为应激。


焦虑症病人最担心:“万一我失去控制,我会……,疯掉的!”其内心具有“丧失自我控制感”的恐惧,感到无抓无挠、无依无靠。


躁狂发作的精神障碍患者,最喜欢去十字路口,指挥交通,以实现自己幻想中的“控制感”和“全能感”、“自我优越感”。


抑郁症患者,在患抑郁之前,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似乎他总是能够心想事成,随心如愿,可是后来,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理想破灭,他就进入了抑郁情绪状态,感到自己很无力,失去了对自身及他人的控制感、全能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保持或回复曾经的辉煌,他会感到愤怒委屈,甚至想要自身。自杀是他获得自我控制感的最后一道行为应对方法。


精神分裂症病人,常见会有一种妄想,叫做“被控制感”,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及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其实是他内心失去了自主感和自我掌控感的表现。


四、控制感与心理健康


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生活在与环境的互动之中。


每个人如果感到外部环境是稳定的,即使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这样,个体就会获得确定感、安全感,他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就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或受到伤害。


个体的内在控制感越强,他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就越低,全能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等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五、 控制感与主体间性


人遛狗,狗遛人;人开车,车开人;

老板解聘员工,员工辞职老板;

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欲取之,必先予之;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

现代人普遍处于相互制约和相互控制之中。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在寻求着自身内心的“控制感”,所以,两个人之间就会形成了现实层面的相互控制,相辅相成,相生相克。


每个人都喜欢这样想:“他得听我的”,“我能搞定他”。


在人际互动中,有的人是直接控制他人,比如,通过权力或利益,命令或雇佣、指示他人去做某些事情;还有时候,会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包括更隐蔽的方式,借刀杀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还有一些人会通过控制自身而改变他人,最终获得“控制感”,比如,“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让别人喜欢我”;“我一定要表现得乖一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等。


每个人,在人际互动中,通过控制自身或对方,让自己的愿望得以达成,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际控制感的内心动力源。


人际关系中的相互控制,在控制中,各自达成愿望、满足需要,实现了“主体间性”。


六、 控制感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体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如何通过“控制感”而展现其自身价值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个体只有通过“阻挡他人”以获得控制感,实现自我价值。甚至以“虐待”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来源。

 

比如,老爷爷退休之后,喜欢到单位看大门。单位的大门,经常是关着的,所有的人想要进出大门,都必须先停下来,跟老爷爷打个招呼,请求老爷爷给开门。老爷爷就是这样,通过给他人设立障碍,以实现退休后的自身价值。


更普遍的现象是,“在生活中,我无法自己独立做成什么,但是,我能阻碍你前进,给你使绊子,让你做不成什么。”“我要成为你眼里的“沙子”,让你知道我的存在,我的厉害。”

 

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获得“控制感”和“价值感”的行为方式。


转自丛中精神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