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话』解(7):初三月上荡空青

 九歌珍藏阁 2017-10-22


——(清)吴恭亨 撰


张文襄之洞有题广雅书院联云:“文如大历十才子;园似将军第五桥。”绝工雅无伦。

一点想法


大历十才子,即唐大历年间卢纶等十位诗人。将军第五桥,唐代贺姓将军在长安所建别墅中有“第五桥”。这个联不坏,但也说不得多好,规矩之作吧。


又,董云岩琵琶亭联云:“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工雅亦与张作同。

一点想法


上联出自卢仝《风中琴》诗:“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下联出自杜甫《赠花卿》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吴恭亨评为“工雅”。工者,工整也,两处数字对是亮点。雅者,雅致也,两联上下交映,颇为含蓄有味。


梁氏《楹联三话》云,孤山第一楼有洪稚存联云:“第一楼边浮大白;初三月上荡空青。”语极雄秀。

一点想法


这联当真好看,神超气迈,真力弥满,“浮”、“荡”下字干脆有力,“雄秀”一评恰如其分。

联之对仗亦殊值称道,可谓炉火纯青,数字、方位、颜色处处一丝不苟,精工之极。一般字字工整的联,容易显得凝滞、呆板,此联却不然。何以故?外在虽整饬,内中却富于变化也。“边”、“上”通常作方位词,但下联“上”实为动词,在语义上便形成错落之致。“大白”,酒也,“空青”,天也,“白”与“青”属对精工不说,色彩上亦给人幽旷之感,而两个词实际语义的落差又给人灵动跳跃之感。正是这种内在意象的迁移跃动之感,使人读此联竟浑若不觉其工,如此可谓对仗高手。


又,孤山苏公祠有一阁子当吴山横处,曰“横翠”,集句联云:“今日重来问鸥鹭;故乡无此好湖山。”梁氏称出句为何岩叟潜斋集句,人或不熟习,良然。

一点想法


依旧说对仗。“重”对“无”,巧得很。有此一处绝工之对,后面“来”与“此”工或不工倒没什么关系了,宽一点还显得活氛。或许有人还会揪着“问”与“好”的对仗不放——“问”是动词,“好”是形容词,如何能对?这都是受现代语法荼毒了。古人属对只讲究字的虚实死活,“问”与“好”都是虚字,怎么不能对?事实上,一个联中若有那么三两处极工之对,其他地方宽松一点、跳跃一点反而更佳,文字的气息更觉流动。若处处求工,多半便沦为一潭死水,了无波澜了。


东溪日记载,汤文正斌题无锡惠山邹忠公浩祠联云:“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洙,下肩伊洛;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决,晓行岭海,夜渡潇湘。”以为浩气伟词,非邹先生不能当,非文正不能作,良然。

一点想法


邹浩,宋人,性耿直,好忠谏,屡受迁谪,曾贬至岭南。

上联的写法是很典型的祠庙联笔法。起句即高屋建瓴,随之拈出“慎独”二字,概括邹浩生平之思想精神。从《道乡语录》及其生平行事来看,这两字无疑是邹浩的人生之精粹所在。是以“上接泗洙,下肩伊洛”的评价虽然有所夸饰,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历来重视这个死后哀荣,所以这样的评价倒也不过分。

下联其实有那么一点出人意料的感觉。一般来说,祠庙联的正途大抵是歌功颂德,语则炎炎,貌则堂堂,上联即是一个很鲜明的写照。但是,下联的角度很特别,纯以邹浩遭贬之事为生发,并且,但叙事,不议论。不过,细细咀嚼的话,作者的评价及态度其实都已饱含在其中了,耿介敢言,这是邹浩的另一大精神特点。上联明线写“慎独”,下联暗线寓“耿介”,一明一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最终都可收束为两个字:君子。这也是儒家的最终修身理想吧。

下联相比之上联,除了笔法上的转换,语言也自成特色。“痛”字饱含感情,亦惋惜,亦感佩。“晓行岭海,夜渡潇湘”,含蓄蕴藉,如有深意,而文韵不匮。大体看来,上联端稳不苟,似一派经生语,而下联则多有文人气。全联行气刚健,颇有敲金戛玉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