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裘”琐谈 马道远 裘派演唱艺术在我国戏曲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人们常把喜爱裘派艺术的人称作“裘迷”。使人爱而着迷,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大。但是在目前谈论裘派演唱艺术的文章中,谈唱腔者居多而论唱法者罕见。大概是因为通过分析录音、示范、模仿才能体会到的东西不易形诸笔墨,即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故吧?
不过若仅以腔调上的发展、创新来说明裘盛戎的艺术成就,毕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裘派演唱艺术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创了多少新腔儿,而在于他能把本来很简单的唱腔唱“活”;唱出雄浑豪壮的气势;深沉激越的感情;神奇变幻的意境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神韵。
比如,裘派拿手戏《姚期》里那句“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如果仅从腔调上看,与一般的〔二黄散板〕并无多大区别。但一经裘盛戎之口唱出来,却是一字千金,掷地有声。这其中道理何在呢? 首先,自然不能不说到裘盛戎“得天独厚”的嗓音。有人回避或否认这一点,似乎一讲到天赋条件就含有贬低了裘先生艺术修养的意思。可是裘先生自己并不这样看:“我这个嗓子吗,大夫打过一个比方:好比一件乐器,它每个音箱的大小、部位都搭配得非常理想。”这个比方是很形象的。确实啊,有多少人曾望着他那瘦小的身躯发出赞叹,惊奇他怎么会发出那样宏大、雄厚的声音!
京剧花脸讲究“龙虎音”。龙音指声音的高亢挺拔,虎音指其宽厚、深沉、豪壮。两者兼备就叫“龙虎音”,亦称“十字音”。裘盛戎的嗓子就具有“龙虎音”。换句话说,就是兼备了音域高、音量大,音色厚、美,音质坚韧的优点。
如果说裘盛戎的嗓子是个天生理想的乐器,那么,他本人又是以高超的技巧用这个乐器奏出了许多传世名曲的艺术大师。
让我们来看看裘盛戎是怎样演唱《姚期》里那句著名唱腔的。这是自由节拍的〔散板〕:
裘盛戎的唱法大致是这样的: 裘盛戎《姚期》 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 调老臣回朝转侍奉当今。
“马”字从“姆”发音,随着双唇有力的“喷口”送人鼻窦,再从眉间“打”出来,婉如高音锣猛然一击,真是“开口便作金石之声”。“岑”字出口后连用两个“腭音”,音色十分厚重、饱满。顺便提及:裘派的“腭音”不同于郝派。郝派“腭音”用“齿音”结合“上膛音”,唱起来刚劲、明快。裘派“腭音”则是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来沟通“脑后音”和鼻窦共鸣,音色淳厚、凝重。“命”字用鼻音一顿,声调铿锵,威仪万千。 “来”字拖长,音量减弱,然后随着唱腔的跌宕似乎是随意地“滑”出两个“懒擞儿”;“镇”字仍归人浓重的鼻音,就象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地拐了两弯之后又用力一顿。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通过对上面一句唱腔的浅陋的剖析,希望能说明这样一个意思。即:研究裘派唱腔绝不能脱离他功力精深的演唱方法(包括发音吐字的技巧和艺术处理的手段)。如果仅从音符的变化和腔调的翻新上着眼,就难免有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之弊了。
唱腔是死的,人是活的;高明的唱法是优美唱腔的活的灵魂。掌握了好唱法,唱腔才会有“生命”;如果只记住了唱腔而不掌握唱法,就好比有了图纸而没有技术和材料,结果还是盖不起楼阁。 人民戏剧 1980-05 京剧道场 走进京剧,感受京剧 本平台以传播京剧艺术为宗旨,平台文章欢迎转载,在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原创”稿件必须授权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