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滩 · 最早 · 一爿茶楼

 关福 2017-10-23

说到老城隍庙九曲桥茶楼,大家都知道。但说它是上海滩上最早的一爿茶楼,恐怕许多人就不一定清楚了。许多年来它还是上海仅剩的一个残剩着老茶楼遗风与格调的地方呢。

照片为“三脚猫”搜集整理


本来孵茶楼一向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事情。上个世纪前半叶,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充满市井气息的茶馆茶楼。然而不知为什么,到了五十年代以后,上海滩上比较像样的可以喝茶聊天的地方却日见稀少,最后少到几乎绝迹。九曲桥上的那爿老茶楼多少借了它挨在豫园旁边的光,而豫园又是来上海的外宾必到的地方,这才幸免于难被保存了下来。于是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湖心亭茶楼不仅是吃茶的地方,更成了一个标本,肩负着绵延中国几千年茶文化一线余脉的作用。 


湖心亭:拉里贝(法国)拍摄

此地插一句:

1922年城隍庙遭到大火,九曲桥也一并烧毁。1924年由海上闻人杜月笙、黄金荣等集款重建,将九曲桥改建成水泥桥,九曲十八弯,长达104米,可谓 “水心亭子夕阳红,九曲栏杆宛转通”


追溯这爿茶馆的起源,明代嘉靖年间四川布政司潘允端造豫园时,它叫凫佚亭,是豫园的内景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把它改建成湖心亭,作为布业商人聚会议事之所。清咸丰五年(1855年)起成为上海滩上最早的茶楼。对照百余年前的老照片,它姿影依旧,仍然保持着飞檐翘角的模样。唯有原先木结构的九曲桥现在改为钢筋水泥的了。楼里面的格局基本维持着原样。底楼的窗下有一条宽边,从窗沿伸出小几,茶客坐在窗下的宽边上,茶碗可以放在身边的小几上。这样两人隔着一张小几聊天喝茶,一边嗑嗑瓜子,看看窗外九曲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与桥下窜游不息的红锦鳞……楼下由于茶资比较便宜,所以人多声杂,窗前的位子坐满了,茶客们便围坐在一张张八仙桌旁,照样喝茶谈笑兴致勃勃。有趣的是,位于中堂屏风后面的曲径通幽的小楼梯仅有一个人宽,茶客只能一个个低头哈腰拾级登楼。楼上一张张红木桌镶着云水状的大理石圆台面,边上摆着红木凳子。最好的位子当然也是靠窗的,人坐在窗前,茶壶茶碗放在小桌上,侧身俯瞰窗外,视野比下面开阔多了。天好的时候,推开身边的小窗,在楼角飞檐的衬托下可以远眺对面豫园内树影掩映下的亭台楼阁,也可以俯视桥上岸边熙来攘往的游人。 


湖心亭(1920年代以前)“三脚猫”搜集整理


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留恋的有点艺术品味的上海人对这爿茶楼都不会没有感觉。在一片打倒声的革命年代里,上海居然还有这么一个散发着浓郁老茶馆味道的地方,我当然很有兴趣。有一回,我与一位同学天还没亮就起个大早,骑了自行车赶到那儿去等开门,然后跑到茶楼上占了两个临窗的好位子。把断柄茶壶里滚烫的茶水倒在两个有点小缺口的白瓷杯里,再摊开自己带来的香瓜子等零食,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这时天边的一弯半月还很白亮。窗前的一片片黑瓦上泛着淡青色。下面九曲桥上与放生池边一个人也没有。桥下的水波闪耀着道道银光。远处一两盏路灯罩着晕晕乎乎的黄圈。弯弯翘起的飞檐衬着天边的鱼肚白在寥落清寂的黎明时分显得分外苍凉凄美。在最缺乏艺术气息的年代里,两个小青年就这样伏在这座古色古香的茶楼窗前丝毫不理会身后的说笑声与杯盏声,痴痴地沉浸在当年非常难得的美的享受中。


近年来再登斯楼景况已经大变。走到临窗小桌边坐定后,漂亮的小姐会拿着一本菜单似的夹子到你面前一摊,问客人喝什么茶。送上来的茶,品种不同,器具各异:龙井用玻璃杯,花茶用盖碗,乌龙茶用紫砂壶……随茶送来的还有佐茶小食:拇指般大的棕子、鸽蛋、切成小块的白汁豆腐干等。楼上由于茶资比下面贵,往往茶客稀少,清静得很。 


连战夫妇游城隍庙,做客湖心亭(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梯一阵响,登堂入室者以胸前吊着个照相机的洋人居多。他们围桌而坐,比比划划要一壶福建功夫茶。每人端起小小的紫砂碗撮起嘴唇啜一口浓浓的茶水,皱皱眉头,耸耸肩,彼此叽哩咕噜一阵。遇到正好有江南丝竹伴奏或茶艺表演时,他们还能多坐一会儿,端起相机“咔嚓、咔嚓”按几下,然后看看手里的地图,每人拿着一本如半块豆腐干那么大的《茶经》与一封湖心亭茶馆的彩照(这是给茶客的纪念品),噼哩啪啦下楼去了。到这种中国式的茶馆里来,洋人们最多不过图个新鲜,绝不能领略中国人喝茶的神韵。但他们在咖啡馆里却像在自己家里那么安适自在,任凭边上有人说话走动,照样可以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读书看报,甚至写小说作曲,一杯咖啡可以消磨大半天时间。


孵茶馆向来只有中国人最像那么回事儿。在茶馆里逗鸟、斗蟋蟀、吃讲茶的年代早已过去了。江南丝竹虽与茶的精神相宜但小老百姓对于这份耳福多少有点承受不起的样子。茶艺表演则多含做秀的成分未免华而不实。一般茶客比较喜欢的还是平民化的、市井气比较浓的湖心亭楼下,随便进去坐坐,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那儿人多,有气氛。同样喝茶,一个人在家里喝,与混在众人堆里喝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坐在桌边的都是朋友,一回生两回熟,可以听听小道消息,发发牢骚,即使高谈阔论也无妨。从花鸟鱼虫到“9.11”事件都可以吹得口沫横飞、脸红脖子粗。坐着喝茶的人,谁也不着急。他们就是来消遣的,闲适人生的要谛似乎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出来。忙忙碌碌过完一辈子,在他们看来很不值得。他们深知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只有不慌不忙地慢慢品才会咂出些味道来。他们会在茶馆中边吃茶,边赏玉论画,有时候也交流一下最近几次拍卖会上的房产行情。这也是兴致所至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利欲熏心急吼吼。活到这份境界,他们知道一切好事都要水到渠成,强求不得。所以他们乐得在茶馆里吃茶会友谈天…… 


亭内部结构按1885年的图纸进行修复,完美体现明清建筑特色(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自由散漫的中国人的吃茶法,一定会令在清寂狭小的茶室中规规矩矩盘膝端坐着捧碗嘬抿的日本人韩国人大跌眼镜。这些中国茶人的再传弟子们已把茶道茶礼视为神圣,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规范与礼仪。为了学成这一门修身养性的功课,他们的膝盖与脚底往往磨出厚厚一层老茧!而他们的中国师傅们却早已摆脱繁琐的束缚,在从心所欲的天地里,融融洽洽,和和乐乐,自在随意得很。 


这样的情景在湖心亭茶馆里可谓司空见惯,但在一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红茶坊或茶艺馆里就见不到了。我每次走过红茶坊的大玻璃窗前都看到里面坐满了红男绿女。几乎每张桌边的年轻人都在打牌。我不知道为什么。难道现在的新生代思想已经贫乏到无话可说非要拿牌来打发时间吗?至于茶艺馆呢,就凭那些小姐穿着绸缎旗袍故作矜贵的作派,早已把一般小老百姓吓得退避三舍了。它与城市平民的距离远着呢! 


所以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中国老茶馆风味浓郁的城隍庙湖心亭茶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