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园湖心亭茶楼的江南丝竹 (上)

 zzm1008图书馆 2018-05-09

欢乐歌 来自江南雅韵 08:38

录音年代:1986年

演奏:董克均、曹永平等   资料提供:黄仁汉、周峰

            图片来自网络

豫园湖心亭茶楼的江南丝竹

作者:李亚

案:几乎所有我遇见的上海民间江南丝竹玩家,都对豫园湖心亭茶楼的江南丝竹乐拥有共同的音乐记忆。他们说:“湖心亭茶楼的江南丝竹演奏在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群英荟萃’,丝竹高手都去庙里游玩,大有‘不到茶楼非高手’的境况。”;[1]“如果一名玩家能坐在湖心亭的桌上演奏一曲,他在上海就算有名了。”可见,湖心亭茶楼不仅是上海丝竹玩家交流活动的中心之地,它还隐含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文化认同,甚至,它在某种意义上具备这一音乐传统的“正统感”和“权威性”。历史赋予湖心亭茶楼怎样的共同记忆?丝竹人在近百年上海社会变迁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故事?我将田野中所听所见的故事记录如下,以此纪念民间江南丝竹的“黄金时代”。

(一)豫园茶楼:品茗弄乐

豫园何时开始有丝竹集会,无法确切得知。至少“文革”时期(1966—1976)之前,湖心亭茶楼已经有丝竹活动。据新民晚报196295日的报道: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一批爱好者和民间老艺人,自行凑合,固定在城隍庙得意楼茶园,一面品茗漫话,一面即兴演奏。解放后,这一批老人更加兴致勃勃地在城隍庙湖心亭茶楼活动,[2]人员也比以前更为增多,其中新添了一部分年轻人。……他们的活动地点,除作为中心点的湖心亭茶楼外,还有人民公园茶室、徐家汇龙泉楼茶园、襄阳南路丁家弄及打虎山路附近的茶馆等处。[3]

(上海豫园湖心亭茶楼的江南丝竹乐)

这些在湖心亭茶楼玩丝竹的老人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又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活动?刊载于《新民晚报》(1962年)的另一篇报道中,描述了更多的细节:星期一,襄阳公园茶室;星期二徐家汇龙泉楼茶园;星期四邑庙湖心亭茶楼;星期日,文庙。这是新近成立的江南丝竹乐团的演期和地点。乐团的成员本身都是老茶客。乐团里一位章老先生,今年已经八十一岁;再有蔡老先生和薛老先生,也是七十以上的人。他们都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在茶馆里接触了丝竹,玩起丝竹来的。薛老先生名薛孝慈,领下有一缕白须。记者看到他打过洋琴,弹过琵琶。他擅长三弦,还会玩旁的乐器,讲话也很有趣。他说他从小就爱上茶馆,也就是为了要听江南丝竹。当时,在茶馆里玩丝竹的人真不少。有时他听得高兴,见猎心喜,忍不住要去摸摸二胡,但他刚一伸手,就有人来喝住:做啥?弄坏了要赔的!他说:那里弄得坏,我会玩的,就是不好意思同他们讲罢了。后来在茶馆遇见了一个熟人,这人跟那班玩丝竹的人也是熟的,彼此一介绍,薛孝慈大喜过望地坐到了他们中间。

至于其他玩家,这篇报道里也有提及:“……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薛老,还有前面提到的蔡老、章老应该是最长的一辈。这以下,就应该轮到金祖礼、周国祥等几位,他们也都五十多岁了,现在是江南丝竹乐团的副团长。几十年来,茶馆里的丝竹演奏,成了他们生活日程中不变的一页。尤其是在城隍庙里,从得意楼到湖心亭,老搭档合奏得熟了。老朋友相处得熟了,老茶客也交谈得熟了,老听众更是聆赏得熟了。因此,到了日期,不用相约,大家自然而然地会凑在一起,乐器都是各人自己带来的,时间约莫在下午一、二点钟,在湖心亭二楼靠右的一间,当中排两张桌子,这就是他们的乐台了。[4]

现今70岁的丝竹名家蔡慈德回忆: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接触江南丝竹,经常利用周日去南市城隍庙湖心亭差茶楼聆听和学习江南丝竹前辈的演奏。当时一般情况是,以三曲为限,主要是《中花六板》、《三六》、《欢乐歌》。通常金祖礼先生下午3时到,连续吹奏五首曲子,当《云庆》、《行街》吹奏结束时,可以说是满堂喝彩,掌声不断,而且当天的活动也到此结束。茶客和爱好丝竹的听客们也下楼,赞美之声感叹之声不断,兴高采烈的模样实在使人心动。在茶楼,我由顾文祥先生介绍,认识并求教于金祖礼先生,当时还结识的丝竹前辈有张关斌、俞日亭、徐子林、徐忠义[5]、蔡之炜、橡皮阿陈……等丝竹名家。[6

这些业余丝竹玩家有着不同的职业,比如蔡慈德是名工程师,周国祥是上海财政局的职员,张关斌曾是文滨沪剧团的乐手,而白云观的道长陈莲生、周长福等也常常与民间玩家一道合乐,与丝竹圈来往密切。文革之前的民间丝竹集会,皆以茶楼为活动场所,从城隍庙的春风得意楼到湖心亭茶楼,这些老茶客因为在固定时间、地点长期的合乐,形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由于上述资料中提及的老先生均已去世,当时参与者的情况以及传承关系一度难以厘清。

但是,从周国祥先生留下的一本日记(1957—1962)中,笔者得以获知文革之前湖心亭丝竹玩家群体的相关信息。这本日记不仅写有丝竹活动的日期和参加者,还记录了经常在湖心亭玩乐的这批业余玩家成立江南丝竹研究会的讨论过程。

比如1961122日(星期六),晚上由顾保人、张关斌、徐中仪、柏瑞生、丁少峯、周国祥、顾启华、顾启骝等八人取得一致意见,并分别通知蔡之炜、金祖礼、鈢珠林、张银泉等同志,拟恢复上海江南丝竹会1961126日一致通过采用上海江南丝竹研究会为会名,地点设在复兴东路26号,决议每星期二、三、六活动。

除了活动日常化,该会还具有一个乐团的组织性,包括会长、总务、财务、学术、演出五方面,大家推举金祖礼担任会长。活动经费开销也有协议,会员每人每月出会费伍角作为平时活动开支,乐器则由诸位会员分别捐出:鈢珠林:扬琴一只;顾启骝:二胡一只;顾启华,三弦一只;柏瑞生:笛、箫各一支;周国祥:中胡一只,扬琴一只,鼓板各一,秦琴、笙。该会还制定了研修乐曲计划:第一季度以整套六板系列为研究中心,先以慢三六开始继而原板三六进而雨夹雪等,先有金祖礼同志供给总板,然后各按乐器配合乐语。并认为乐器最佳分配如下:笛:金祖礼;二胡:顾保人;反胡:顾启骝;鼓板:周国祥;箫:柏瑞生;扬琴:徐中仪;秦琴:鈢珠林;三弦:顾启华;琵琶:张关斌;笙:张银泉[7]

形成“社”的标志在于人际互动形成的亲密关系与社交活动的制度化,这份日记显示了茶馆相约“以乐会友”进而联结成一个民间乐社组织的过程,其中结“社”的目的不仅是研修乐曲、精进琴艺,还有一部分是使相互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随着文革的到来,批封资修的政治环境显然使他们难免冲击,湖心亭的丝竹活动也就戛然而止了。

(二)恢复丝竹乐传统

据现在的民间丝竹玩家们回忆,文革结束后,约1978年左右,在丝竹玩家董克钧、徐中仪和刘成乙的组织和呼吁下,湖心亭茶楼逐渐开始恢复丝竹活动。实际上,能再度在湖心亭茶楼恢复传统丝竹活动,除了民间丝竹玩家们的组织和参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到了当时主管湖心亭茶楼[1]的刘钟瑞经理的支持。

他回忆道:“湖心亭以前是很破旧的,属于豫园商城底下的国营单位。我是1978年当经理的,当经理没多久就大装修,[2]装修的时候我就要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格,用的壁灯、吊灯都是中国式的,还有字画、茶具,都是古色古香的,泡茶要用江南一带流行的长嘴壶。当经理以后,我的想法就是要调价,茶价要把它调起来,当时茶的价格太低了。我讲几个理由,茶在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把茶的档次提高,不应该是咖啡比我们档次高,因为我喜欢喝茶;第二呢,湖心亭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提高它的层次当时这个报告送给上级领导,他们都很赞成,但不敢批。因为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物价管理很严。一直送到上海市物价局发文件,才同意调价。原来真是便宜,1毛钱一壶,后来是分档经营,楼下维持原价不变,楼上3毛钱最低。到81年、82年,物价就管得没那么严了,放开多了,3毛钱价格没有多久,后来就1块、2块、3块。差不多湖心亭装潢完成,江南丝竹的人来找我说恢复丝竹的活动,我一听,觉得这个事情很好,还说了句,你们过来我要给你们多少钱,他们说不要钱的,而且我们茶资照付,我一想,有这么好的事情啊,敞开怀抱,欢迎。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啊,因为这个茶馆一定要定位,走传统道路,如果不走这条路,你这个经营就没有特色。茶艺、丝竹音乐都是增加文化氛围的,是中国传统的。我坚持一点,全部都是搞传统(文化)的。他们丝竹确实给我们(茶楼)带来了很大益处,因为我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就更浓郁了。后来经营情况好了,就给他们全部免费了,把最好的位置给他们。[3]

湖心亭茶楼每周一下午的丝竹活动时间,也是这位刘经理定下的,至今已经延续了30多年。他考虑到周日通常茶楼的生意很好,而周一人少,所以丝竹活动先定在周一,这样既不影响茶楼周日的生意,也能使茶楼在周一生意较清淡的时候增添人气,没想到“因为江南丝竹,礼拜一的生意特别好,他们音乐界的人好多都来。音乐界、媒体报道的人都过来,对我们湖心亭也是很有利的。现在我们做生意说,一定要出名,要让人家知道。这对提高我们湖心亭的层次也是很有益的,我们当时外国人来得多。”

正是基于刘经理的文化茶楼、高档经营理念,与城市中有“闲”且多是白领的丝竹玩家们休闲、雅致的生活追求颇为一致,共同的文化认同使湖心亭茶楼与丝竹玩家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时的情况,丝竹玩家陆勤康回忆道:湖心亭恢复活动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所有江南丝竹的人都知道,开心得不得了。

每周一的丝竹活动,还是延续了老先生传下来的规矩:玩的人都是高手,一般人去听,那个时候茶便宜,是3毛钱。早晨老茶客1毛钱。组织者是徐中仪,调乐器啊,安排人都是他。湖心亭有个阁楼,专门放乐器的。那时候要搬个竹梯,爬上去的。要23个人,一件一件传递下来。完了之后,再从底楼搬到上面。

实际上,1980年之后,徐中仪、金祖礼、张关斌、周国祥、顾启华等作为承上启下的老先生,维系着湖心亭的丝竹传统。湖心亭优越的地理位置,雅致的室内环境以及极高的丝竹艺术水准,吸引着一批上海丝竹圈高手,合众国乐社、爱好国乐社的一批社员经常在湖心亭定期聚会活动,平时在上海各区县摊头(乐社)分别活动的丝竹玩家们皆来湖心亭交流,每次来聚会的人数多达40多人,经常来玩的丝竹名家包括陈莲生、陈重、姚守梅、蔡慈德、董克钧、刘成乙、陈星侯、徐之灵、王乙、范克昌、丁训杰、周惠、周皓、沈莲生、沈福根、张福林、周照福、陆建荣等。

  20世纪80年代湖心亭茶楼民间丝竹聚会合影[4]

此时的湖心亭茶楼依然沿袭着江南丝竹特有的玩乐形式:周一下午1点到5点,每人上桌玩2-3首,下来,再换人上去,每一档有10个人。并且,多数时候是由“摊主”安排和组织,“当时是由徐中仪老先生安排,他人头比较熟,每一波谁谁上去演奏,3点半之后,都是好手了。高手都是之前让你们玩玩,他在下棋,吸吸鼻烟,待一会他再上去了。玩核心件的都是大家,镇不住的根本没法玩。先在某个地方玩得有点名,才能到湖心亭玩一玩。”[5]

玩的丝竹乐器主要有秦琴、琵琶、三弦、扬琴、二胡、椰胡、笛子、箫等,还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桥》和《行街》最后才能玩,时间不到4点半不能玩的。他们说:“《桥》是压台的,每次奏《桥》,大家就知道结束。”

除此之外,玩家不能自带乐器,甚至笛、箫等乐器也勿需自备,丝竹玩家认为:“不带乐器,其实对丝竹玩家的演奏水平要求极高,高手玩家就是一坐上去就能瞬间调整自己适应这件乐器,尤其传统的乐器常常会走音,音容易变化,这就需要玩家自己通过技术去调整乐曲的旋律了。”

注:篇幅所限,将注释删减。详见论文。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