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上海滩的老茶馆,留下这些轶事……

 憨痴呆 2017-12-16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先生的《茶馆》,展示的是近代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今天,让我们穿越回当年的“上海滩”,走进阿拉上海的老茶馆。



老上海的茶馆

据徐珂编的《清稗类钞》记载,早在清同治年间,上海就有茶馆了。当时有三茅桥临河而设的“丽水台”、南京路的“一洞天”,福州路上的“青莲阁”也是差不多时候建起来的。到了光绪年间,广东人就在河南中路一带开了同芳茶居。除了茶,还供应茶食糖果,一大清早还有鱼生粥,中午则有各色点心,到了晚上,就有莲子羹和杏仁酪卖。不久,同芳茶居对面开了一家怡珍茶居,除了点心,兼卖烟酒。


而在南市地区,除了年代久远的湖心亭外,素负盛名的茶馆应该还有“也有轩”“四美轩”“春风得意楼”。


豫园湖心亭


春风得意楼的名字大约取自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颇有讨彩头的用意。它的前世则叫“宛在轩”,立在荷花池中央,周边景色怡人,故从诗经中“宛在水中央”拾得美名。


这个老茶馆开设于光绪年间,因为屋宇敞亮,又可凭栏张望,来城隍庙的人也来到此处喝茶休息。茶楼在1898年,后竭力招徕一批商家贾客来茶馆晤谈生意,把茶馆逐渐变成交易所或公所。从此,每天清晨起,头戴瓜皮小帽的布业、豆业、钱业、糖业等各色商贸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在这些茶客中,还有一批专做房屋租赁生意的掮客,每介绍成功一笔业务,就在顶费中抽取十分之一的佣金。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是今天房地产中介公司的“先驱者”。他们聚集多了,春风得意楼也就有了“顶屋市场”的别称。


位于上海老街的“春风得意楼”


清末民初,城隍庙市场被一条东西走向的豫园路划为南北两片,南片包括湖心亭、九曲桥、乐圃阆,与内园合为庙园;北片沿路则有萃秀堂、点春堂、春风得意楼等,是城里最最热闹的去处。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春风得意楼的生意日趋清淡,在城隍庙茶馆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为湖心亭所取代。


青莲阁

提起茶馆,似乎不能不说一说青莲阁,因为从这个茶馆的沧桑变化,可窥旧上海茶馆的历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如今的福州路,当时称作四马路的地方,真比南京路还热闹。就在这条路的中央,最最热闹的地方,有处“昼锦里”,就是现在外文书店所在地,青莲阁就坐落于此。


福州路上的青莲阁茶馆


青莲阁不但能品茗,要是疲乏的话,还可以倚靠在茶桌上打个盹,还可以买到各种点心,如生煎馒头、蟹壳黄、或者豆腐干、茶叶蛋。后来青莲阁又进一步开拓经营范围,在楼下搞起了弹子房,供游人消遣。还有哈哈镜、西洋镜等游艺项目,遂使得客人大开眼界。郑逸梅在他的那本《三十年来之上海》一书中也谈到青莲阁,认为它在上海茶家中确实有“耐人逗留依恋”的特色。


老字号林立的福州路


五云日升楼

南京路上的五云日升楼,它的开张应该追溯到清末,位置就在南京路浙江中路口。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铺成,从静安寺路经南京路到外滩,就在日升楼窗下经过。通车之时,日升楼就成了最佳的观景制高点,座无虚席,阳台窗口,几无立锥之地。以至近百年后的今天,老上海们谈起当年的盛况,虽然只是祖辈那里得到的信息,却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描绘得有声有色。


民国时期的南京路


上海的广东茶楼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来上海创业的广东人增多,锁定广东茶客的茶楼应运而生。小壶天、广东楼、安乐园等都是第一批试水的广式茶楼。而虬江路上新雅茶室的成功,则在于除清茶之外还兼售咖啡、可可、汽水等西式饮料,广东点心当然也是不能少的。在素来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广东人的此番西化也被视作开茶楼一时之新风。除老广东相约来此吃早茶外,青年人也趋之若鹜,广东人总是争抢头啖例汤的。新雅因此生意红火,后来便在南京东路上开设新店。


南京东路新雅粤菜馆


到了三十年代的流金岁月,上海的广东茶楼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新雅、大三元、红棉、东亚、大东、冠生园、岭南等一批知名粤菜馆也兼营早净茶。据老上海回忆,广东茶室环境清洁,茶点适口,收费公道,服务优良,要一壶香茗,孵上半天,肚皮饿时叫一碟马拉糕、一碗鱼生粥,所费不过块把大洋。也因此,海上文化人将广东茶室当作与朋友品茗会晤的首选场所。


老上海茶馆知多少

老上海明信片:南京路上的茶馆


萝春阁也是上海老茶馆之一,由著名的商人黄楚九所开。这个茶馆附设书场,有时也上演绍兴戏与锡剧,吸引了不少茶客。后来又卖起了生煎馒头,因为做得出色,吃生煎馒头的人超过了喝茶人。


现在,萝春阁还在,并以生煎馒头为特色,但一般的上海人不知道它原来是一家茶馆。南京路上还有过一家仝羽春茶馆,将古代两位对茶作出重大贡献的茶道中人卢仝、陆羽的名字合成后命名,甚为雅致,据说是佛山人吴趼人代取的。这个茶馆前设戏台,京昆淮扬无所不演,往往通宵达旦,在旧上海也算是开一时风气。


茶馆说书人铜像


在旧上海茶馆里,还有一些人是旁观者,他们就是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的作家和记者,一壶茶,一支烟,一份报纸,一坐就是大半天,为什么?寻找素材,了解社会,结交各色人等,这里真是一个社会缩影,一个取之不尽的社会信息库。


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民初的前后十余年里,上海的茶楼达到160家左右,到了1919年,有164家。但有的老上海认为实际数量不止这些。那时上海的茶楼取名都带有时代特色,好用个“楼”字,比如九皋鹤鸣楼、太阳星月楼、引凤楼、五福楼、四海升平楼、月华楼、得意楼、龙泉楼、锦绣万花楼等,而江海朝宗一笑楼——那真像当时一部章回体小说的书名了。也有稍为雅训的,比如爱吾庐、满庭芳、玉壶春、留园、仪园、碧露春等。


老上海年画:更上一层楼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作者:沈嘉禄) 

编辑:刘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