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件3: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

 法律天空馆 2017-10-2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提升竞争能力,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实施成本预测、成本
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一系
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第三条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成本管理应以企业业务模式为基础,将成本
管理嵌入业务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实现成本管理责任到人、
控制到位、考核严格、目标落实。
(二)适应性原则。成本管理应与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目标相适
应,尤其要与企业发展战略或竞争战略相适应。
(三)成本效益原则。成本管理应用相关工具方法时,应权衡其
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避免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投入的成
本。
(四)重要性原则。成本管理应重点关注对成本具有重大影响的
项目,对于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第四条 成本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一般包括目标
- 2 -
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
第五条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成本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在保证产
品的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应用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或
综合应用不同成本管理工具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综合应用不同成本管理工具方法时,应以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具
体目标的兼容性、资源的共享性、适用对象的差异性、方法的协调性
和互补性为前提,通过综合运用成本管理的工具方法实现最大效益。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六条 企业应根据其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合的成本管理工具方
法。
第七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制度体系,一般包括费用审
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责任成本制度等。
第八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成本相关原始记录,加强和完善成本数
据的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工作,确保成本基础信息记录真
实、完整。
第九条 企业应加强存货的计量验收管理,建立存货的计量、验
收、领退及清查制度。
第十条 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规范成本管理流程,提
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第三章 应用程序
- 3 -
第十一条 企业应用成本管理工具方法,一般按照事前管理、事
中管理、事后管理等程序进行:
(一)事前成本管理阶段,主要是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
势所进行的预测与规划,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等
步骤;
(二)事中成本管理阶段,主要是对营运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进行
监督和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预算进行必要的修正,即成本控
制步骤;
(三)事后成本管理阶段,主要是在成本发生之后进行的核算、
分析和考核,一般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步骤。
第十二条 成本预测是以现有条件为前提,在历史成本资料的基
础上,根据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
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判断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三条 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及有关成本资料的基础上,综
合经济效益、质量、效率和规模等指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各
个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四条 成本计划是以营运计划和有关成本数据、资料为基础,
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针
对计划期企业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进行的具有约束力的成本筹划
管理活动。
第十五条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者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成本发生
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条件施加主动的影响或干预,把
- 4 -
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六条 成本核算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
制度和企业管理要求,对营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规定的
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取得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
单位成本,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七条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信息及其他有关
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查明影响成本变动的各种因
素和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八条 成本考核是对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
行定期总结和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
奖励和惩罚,以监督和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提高成本管理
水平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 5 -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1号——目标成本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标成本法,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目标售价和目
标利润为基础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各部
门、各环节乃至与供应商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目标成本的成本管理
方法。
第二条 目标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也可在物
流、建筑、服务等行业应用。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三条 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300
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要求处于比较成熟的买方市场环
境,且产品的设计、性能、质量、价值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
征。
第五条 企业应以创造和提升客户价值为前提,以成本降低或成
本优化为主要手段,谋求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第六条 企业应成立由研究与开发、工程、供应、生产、营销、
财务、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目标成本的制定、计
- 6 -
划、分解、下达与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有效协调有关部门
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第七条 企业能及时、准确取得目标成本计算所需的产品售价、
成本、利润以及性能、质量、工艺、流程、技术等方面各类财务和非
财务信息。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八条 应用目标成本法一般需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
成到再设定、再分解、再达成多重循环,以持续改进产品方案。
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一般按照确定应用对象、成立跨部门团队、
收集相关信息、计算市场容许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可实现目标
成本、落实目标成本责任、考核成本管理业绩以及持续改善等程序进
行。
第九条 企业应根据目标成本法的应用目标及其应用环境和条
件,综合考虑产品的产销量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确定应用对象。
企业一般应将拟开发的新产品作为目标成本法的应用对象,或选
择那些功能与设计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产销量较大且处于亏损状态
或盈利水平较低、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的老产品作为目标成
本法的应用对象。
第十条 企业负责目标成本管理的跨部门团队之下,可以建立成
本规划、成本设计、成本确认、成本实施等小组,各小组根据管理层
授权协同合作完成相关工作。
- 7 -
成本规划小组由业务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设定目标利润,制定
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方针,考虑目标成本等。该小组的职责主要
是收集相关信息、计算市场驱动产品成本等。
成本设计小组由技术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确定产品的技术性
能、规格,负责对比各种成本因素,考虑价值工程,进行设计图上成
本降低或成本优化的预演等。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可实现目标成本的
设定和分解等。
成本确认小组由有关部门负责人、技术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分
析设计方案或试制品评价的结果,确认目标成本,进行生产准备、设
备投资等。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可实现目标成本设定与分解的评价和
确认等。
成本实施小组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确认实现
成本策划的各种措施,分析成本控制中出现的差异,并提出对策,对
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等。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落实目标成本
责任、考核成本管理业绩等。
第十一条 目标成本法的应用需要企业研究与开发、工程、供应、
生产、营销、财务和信息等部门收集与应用对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
息一般包括:
(一)产品成本构成及料、工、费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二)产品功能及其设计、生产流程与工艺等技术信息;
(三)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供求状况、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等
信息;
- 8 -
(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群体、分销方式和渠道、市场价格及其
变动趋势等信息;
(五)本企业及同行业标杆企业产品盈利水平等信息;
(六)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二条 市场容许成本,是指目标售价减去目标利润之后的余
额。
目标售价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客户感知的产品价值、竞争产品的预
期相对功能和售价,以及企业针对该产品的战略目标等因素。
目标利润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利润预期、历史数据、竞争地位分析
等因素。
第十三条 企业应将容许成本与新产品设计成本或老产品当前成
本进行比较,确定差异及成因,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成本。
企业一般采取价值工程、拆装分析、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
供应链全程成本管理等措施和手段,寻求消除当前成本或设计成本偏
离容许成本差异的措施,使容许成本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十四条 企业应按主要功能对可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确
定产品所包含的每一零部件的目标成本。在分解时,首先应确定主要
功能的目标成本,然后寻求实现这种功能的方法,并把主要功能和主
要功能级的目标成本分配给零部件,形成零部件级目标成本。同时,
企业应将零部件级目标成本转化为供应商的目标售价。
第十五条 企业应将设定的可实现目标成本、功能级目标成本、
零部件级目标成本和供应商目标售价进一步量化为可控制的财务和
- 9 -
非财务指标,落实到各责任中心,形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和成本
控制标准,并辅之以相应的权限,将达成的可实现目标成本落到实处。
第十六条 企业应依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和成本控制标准,
按照业绩考核制度和办法,定期进行成本管理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为
各责任中心和人员的激励奠定基础。
第十七条 企业应定期将产品实际成本与设定的可实现目标成本
进行对比,确定其差异及其性质,分析差异的成因,提出消除各种重
要不利差异的可行途径和措施,进行可实现目标成本的重新设定、再
达成,推动成本管理的持续优化。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八条 目标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一是突出从原材料到产品
出货全过程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强调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过程和全员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价值和产品
市场竞争力;三是谋求成本规划与利润规划活动的有机统一,有助于
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第十九条 目标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其应用不仅要求企业具有
各类所需要的人才,更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通力合作,管理水平
要求较高。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 10 -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2号——标准成本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标准成本法,是指企业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
通过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揭示成本差异
动因,进而实施成本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
下,企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产品成本水平。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相应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当实际成
本高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超支差异;当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时,形
成节约差异。
第二条 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标准成本与实
际成本的比较,揭示与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并按照
例外管理的原则,对不利差异予以纠正,以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善
产品成本。
第三条 标准成本法一般适用于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或
生产流程与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四条 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300
- 11 -
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五条 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要求处于较稳定的外部市场经营
环境,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相对平稳。
第六条 企业应成立由采购、生产、技术、营销、财务、人力资
源、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标准成本的制定、分解、
下达、分析等。
第七条 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取得标准成本制定所需要的各种
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八条 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一般按照确定应用对象、制定标
准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成本差异计算与动因分析,以及修订与改进
标准成本等程序进行。
第九条 为了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根据标准成本法的
应用环境,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确定应用对象。标准成本法的成本对
象可以是不同种类、不同批次或不同步骤的产品。
第十条 企业制定标准成本,可由跨部门团队采用“上下结合”
的模式进行,经企业管理层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一般应结合经验数据、行业
标杆或实地测算的结果,运用统计分析、工程试验等方法,按照以下
程序进行:
(一)就不同的成本或费用项目,分别确定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
- 12 -
准;
(二)确定每一成本或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
(三)汇总不同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
第十二条 产品标准成本通常由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
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构成。每一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应分为用
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和价格标准(包
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
第十三条 直接材料成本标准,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
本标准,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两方面。
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会同技术、财
务、信息等部门,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
种材料以及可能的替代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
情况;
(二)在对过去用料经验记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过去用料
的平均值、最高与最低值的平均数、最节省数量、实际测定数据或技
术分析数据等,科学地制定标准用量。
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单价,一般由采购部门负责,会同财务、生
产、信息等部门,在考虑市场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订货价格以及最佳
采购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综合确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材料的标准单价
- 13 -
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标准单价可以采用材料计划
单价。
第十四条 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
本标准,包括标准工时和标准工资率。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汇同技术、财
务、信息等部门,在对产品生产所需作业、工序、流程工时进行技术
测定的基础上,考虑正常的工作间隙,并适当考虑生产条件的变化,
生产工序、操作技术的改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
挥等因素,合理确定单位产品的工时标准。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工资率,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根据企
业薪酬制度等制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第十五条 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应区分变动制造费用项目和固定制
造费用项目分别确定。
第十六条 变动制造费用,是指通常随产量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
的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根据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
确定。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用量可以是单位产量的燃料、动力、辅助材
料等标准用量,也可以是产品的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或者是单位产品
的标准机器工时。标准用量的选择需考虑用量与成本的相关性,制定
方法与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以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类似。
- 14 -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可以是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标准价
格,也可以是小时标准工资率等。制定方法与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以
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资率类似。
变动制造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用量×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价格
第十七条 固定制造费用,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其费用总额
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固定不变的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
用一般按照费用的构成项目实行总量控制;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计
算标准分配率,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至单位产品,形成固定制造费用
的标准成本。
制定固定费用标准,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会同采购、生产、技
术、营销、财务、人事、信息等有关部门,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依据固定制造费用的不同构成项目的特性,充分考虑产
品的现有生产能力、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费用预算等,测算确定各固
定制造费用构成项目的标准成本;
(二)通过汇总各固定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得到固定制
造费用的标准总成本;
(三)确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可根据产
品的单位工时与预算总工时的比率确定。
- 15 -
其中,预算总工时,是指由预算产量和单位工时标准确定的总
工时。单位工时标准可以依据相关性原则在直接人工工时或者机器工
时之间做出选择。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计算顺序及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由固定制造费用项目预算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预算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固定制造费用
标准分配率
第十八条 企业应在制定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将产品成本及其各
成本或费用项目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及相关
责任人,形成成本控制标准。
各归口管理部门(或成本中心)应根据相关成本控制标准,控制
费用开支与资源消耗,监督、控制成本的形成过程,及时分析偏离标
准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第十九条 在标准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或成本中
心)应对其所管理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
生产部门一般应根据标准用量、标准工时等,实时跟踪和分析各
项耗用差异,从操作人员、机器设备、原料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寻
找差异原因,采取应对措施,控制现场成本,并及时反馈给人力资源、
技术、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事中控制。
采购部门一般应根据标准价格,按照各项目采购批次,揭示和反
- 16 -
馈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控制和降低总采购成本。
第二十条 企业应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确定差异数额及性质,揭示差异形成的动因,落实责任中心,寻求可
行的改进途径和措施。
第二十一条 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般按成本或费用项目进
行。
第二十二条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
成本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可分解为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直接材料数
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直接材料实际价格偏离
标准价格所形成的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偏离标准消耗量所形成的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
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耗用量×实际单价-标准耗用量×标
准单价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耗用量×(实际单价-标准单价)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实际耗用量-标准耗用量)×标准单价
第二十三条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
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差异可分解为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
- 17 -
工资率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偏离标准工资率形成的差异,按实
际工时计算确定;人工效率差异,是指实际工时偏离标准工时形成的
差异,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
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第二十四条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差异,是指变动制造费用项目
的实际发生额与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差异可
分解为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价格差异,是指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变
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实际价格偏离标准价格的差异;变动制造费用项目
的数量差异,是指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实际
消耗量偏离标准用量的差异。变动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
析原理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相同。
第二十五条 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项
目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项目实际成本-固
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
企业应根据固定制造费用项目的性质,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并
- 18 -
将之追溯至相关责任中心。
第二十六条 在成本差异的分析过程中,企业应关注各项成本差
异的规模、趋势及其可控性。对于反复发生的大额差异,企业应进行
重点分析与处理。
企业可将生成的成本差异信息汇总,定期形成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报告,并针对性地提出成本改进措施。
第二十七条 为保证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企业
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标准成本进行修订与改进。
第二十八条 一般情况下,标准成本的修订工作由标准成本的制
定机构负责。企业应至少每年对标准成本进行测试,通过编制成本差
异分析表,确认是否存在因标准成本不准确而形成的成本差异。当该
类差异较大时,企业应按照标准成本的制定程序,对标准成本进行调
整。
除定期测试外,当外部市场、组织机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
产品品种等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企业也应及时对标准成本进
行调整。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二十九条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一是能及时反馈各成本
项目不同性质的差异,有利于考核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业绩;二是标准
成本的制定及其差异和动因的信息可以使企业预算的编制更为科学
和可行,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 19 -
第三十条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一是要求企业产品的成本
标准比较准确、稳定,在使用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对标
准管理水平较高,系统维护成本较高;三是标准成本需要根据市场
价格波动频繁更新,导致成本差异可能缺乏可靠性,降低成本控制
效果。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 20 -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3号——变动成本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变动成本法,是指企业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仅
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
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由当期收益予以补偿的
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按照成本性
态,成本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增减变
动,但单位成本随业务量增加而相对减少的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变动发生相应的
正比例变动,而单位成本保持不变的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总额随业务量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第二条 变动成本法通常用于分析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为正确
制定经营决策、科学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与考核等工
作提供有用信息。
第三条 变动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同时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
(一)企业固定成本比重较大,当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时,
分摊计入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正确反
- 21 -
映产品盈利状况;
(二)企业规模大,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多,固定成本分摊存在较
大困难;
(三)企业作业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四条 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300
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五条 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应具备以下
特点:
(一)市场竞争环境激烈,需要频繁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二)市场相对稳定,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以利于企业进行价
格等短期决策。
第六条 企业应保证成本基础信息记录完整,财务会计核算基础
工作完善。
第七条 企业应建立较好的成本性态分析基础,具有划分固定成
本与变动成本的科学标准,以及划分标准的使用流程与规范。
第八条 企业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与提供有关产量、成
本、利润以及成本性态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 应用程序
- 22 -
第九条 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一般按照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
本计算、损益计算等程序进行。
第十条 成本性态分析,是指企业基于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
运用技术方法,将业务范围内发生的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的过程。
第十一条 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主要包括:高低点法、回归分析
法、账户分析法(也称会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也称工业工程法)、
合同确认法,前两种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方法进行分解,后三种方法可
通过直接分析认定。
(一)高低点法:企业以过去某一会计期间的总成本和业务量资
料为依据,从中选取业务量最高点和业务量最低点,将总成本进行分
解,得出成本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变动成本= 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
最高点业务量的成本-最低点业务量的成本
固定成本总额=最高点业务量的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
业务量
或:=最低点业务量的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
高低点法计算较为简单,但结果代表性较差。
(二)回归分析法:企业根据过去一定期间的业务量和混合成本
的历史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最能代表业务量与混合成本
关系的回归直线,借以确定混合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混合成本符合总成本模型,即:Y=a+bX 式中:a 为固定成本
- 23 -
部分;b 为单位变动成本。
回归分析法的结果较为精确,但计算较为复杂。
(三)账户分析法:企业根据有关成本账户及其明细账的内容,
结合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判断其比较接近的成本类别,将其视为该
类成本。
账户分析法较为简便易行,但比较粗糙且带有主观判断。
(四)技术测定法:企业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和人工成本消
耗量的技术测定来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技术测定法仅适用于投入成本和产出数量之间有规律性联系的
成本分解。
(五)合同确认法:企业根据订立的经济合同或协议中关于支付
费用的规定,来确认并估算哪些项目属于变动成本,哪些项目属于固
定成本。
合同确认法一般要配合账户分析法使用。
第十二条 在变动成本法下,为加强短期经营决策,按照成本性
态,企业的生产成本分为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
分为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非生产成本。其中,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
构成产品成本,其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第十三条 在变动成本法下,利润的计算通常采用贡献式损益表。
- 24 -
该表一般应包括营业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等
项目。其中,变动成本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和变动非生产成本两部分,
固定成本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和固定非生产成本两部分。贡献式损益表
中损益计算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一)计算边际贡献总额;
边际贡献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二)计算当期利润。
利润=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四条 变动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一是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
成本,有利于明确企业产品盈利能力和划分成本责任;二是保持利润
与销售量增减相一致,促进以销定产;三是揭示了销售量、成本和利
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使当期利润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有利于企业
经营预测和决策。
第十五条 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一是计算的单位成本并不
是完全成本,不能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二是不能适
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 25 -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 26 -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304 号——作业成本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
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
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
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资源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开展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
源耗费。资源费用既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设备、材料、商品等有形资
源的耗费,也包括信息、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无形资源的耗
费,还包括人力资源耗费以及其他各种税费支出等。
作业,是指企业基于特定目的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是连接资
源和成本对象的桥梁。一项作业既可以是一项非常具体的任务或活
动,也可以泛指一类任务或活动。
按消耗对象不同,作业可分为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主要作业是
被产品、服务或客户等最终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次要作业是被原材
料、主要作业等介于中间地位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
成本对象,是指企业追溯或分配资源费用、计算成本的对象物。
成本对象可以是工艺、流程、零部件、产品、服务、分销渠道、客户、
作业、作业链等需要计量和分配成本的项目。
- 27 -
成本动因,是指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对象与其直接关联
的作业和最终关联的资源之间的中介。按其在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
和作用,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第二条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目标包括:
(一)通过追踪所有资源费用到作业,然后再到流程、产品、
分销渠道或客户等成本对象,提供全口径、多维度的更加准确的成本
信息;
(二)通过作业认定、成本动因分析以及对作业效率、质量和
时间的计量,更真实地揭示资源、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为资
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业、流程和作业链(或价值链)的持续优化提供
依据;
(三)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为企业更有效地
开展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种管理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条 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作业类型
较多且作业链较长;同一生产线生产多种产品;企业规模较大且管理
层对产品成本准确性要求较高;产品、客户和生产过程多样化程度较
高;间接或辅助资源费用所占比重较大等。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四条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300
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 28 -
第五条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应具备以下特
点之一:一是客户个性化需求较高,市场竞争激烈;二是产品的需求
弹性较大,价格敏感度高。
第六条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应基于作业观,即企业作为一个为
最终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进行业务组织和管
理。
第七条 企业应成立由生产、技术、销售、财务、信息等部门的
相关人员构成的设计和实施小组,负责作业成本系统的开发设计与组
织实施工作。
第八条 企业应能够清晰地识别作业、作业链、资源动因和成本
动因,为资源费用以及作业成本的追溯或分配提供合理的依据。
第九条 企业应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配备完善的信息
系统,能够及时、准确提供各项资源、作业、成本动因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十条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一般按照资源识别及资源费用的
确认与计量、成本对象选择、作业认定、作业中心设计、资源动因选
择与计量、作业成本汇集、作业动因选择与计量、作业成本分配、作
业成本信息报告等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资源识别及资源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是指识别出由企
业拥有或控制的所有资源,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合理选择会计
政策,确认和计量全部资源费用,编制资源费用清单,为资源费用的
- 29 -
追溯或分配奠定基础。
资源费用清单一般应分部门列示当期发生的所有资源费用,其内
容要素一般包括发生部门、费用性质、所属类别、受益对象等。
第十二条 资源识别及资源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应由企业的财务部
门负责,在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
技术、营销、服务、信息等部门的配合下完成。
第十三条 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应将当期所有的资源费用,遵
循因果关系和受益原则,根据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项目经由作业
追溯或分配至相关的成本对象,确定成本对象的成本。
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考虑预算控制、成本管理、
营运管理、业绩评价以及经济决策等方面的要求确定成本对象。
第十四条 作业认定,是指企业识别由间接或辅助资源执行的作
业集,确认每一项作业完成的工作以及执行该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费
用,并据以编制作业清单的过程。
第十五条 作业认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每项消耗资源的作业
进行识别、定义和划分,确定每项作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同
其他作业的区别以及每项作业与耗用资源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条 作业认定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一)根据企业生产流程,自上而下进行分解。
(二)通过与企业每一部门负责人和一般员工进行交流,自下而
上确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并逐一认定各项作业。
企业一般应将两种方式相结合,以保证全面、准确认定作业。
- 30 -
第十七条 作业认定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调查表法和座谈法。
调查表法,是指通过向企业全体员工发放调查表,并通过分析调
查表来认定作业的方法。
座谈法,是指通过与企业员工的面对面交谈,来认定作业的方法。
企业一般应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以保证全面、准确认定全部作业。
第十八条 企业对认定的作业应加以分析和归类,按顺序列出作
业清单或编制出作业字典。作业清单或作业字典一般应当包括作业名
称、作业内容、作业类别、所属作业中心等内容。
第十九条 作业中心设计,是指企业将认定的所有作业按照一定
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作业中心,作为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对
象的过程。
作业中心可以是某一项具体的作业,也可以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
的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的集合。
第二十条 企业可按照受益对象、层次和重要性,将作业分为以
下五类,并分别设计相应的作业中心:
(一)产量级作业,是指明确地为个别产品(或服务)实施的、
使单个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
该类作业的数量与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成正比例变动。包括产
品加工、检验等。
(二)批别级作业,是指为一组(或一批)产品(或服务)实施
的、使该组(或批)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
该类作业的发生是由生产的批量数而不是单个产品(或服务)引
- 31 -
起的,其数量与产品(或服务)的批量数成正比变动。包括设备调试、
生产准备等。
(三)品种级作业,是指为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实施
的、使该种产品(或服务)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
该类作业用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销售,但独立于实际产量
或批量,其数量与品种的多少成正比例变动。包括新产品设计、现有
产品质量与功能改进、生产流程监控、工艺变换需要的流程设计、产
品广告等。
(四)客户级作业,是指为服务特定客户所实施的作业。
该类作业保证企业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个别客户,但作业本
身与产品(或服务)数量独立。包括向个别客户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
咨询活动、独特包装等。
(五)设施级作业,是指为提供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基本能力
而实施的作业。
该类作业是开展业务的基本条件,其使所有产品(或服务)都受
益,但与产量或销量无关。包括管理作业、针对企业整体的广告活动
等。
第二十一条 资源动因是引起资源耗用的成本动因,它反映了资
源耗用与作业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动因选择与计量为将各项资源
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提供了依据。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识别当期发生的每一项资源消耗,分析资源
耗用与作业中心作业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并计量资源动因。
- 32 -
企业一般应选择那些与资源费用总额呈正比例关系变动的资源
动因作为资源费用分配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作业成本归集,是指企业根据资源耗用与作业之间
的因果关系,将所有的资源成本直接追溯或按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
中心,计算各作业总成本的过程。
第二十四条 作业成本汇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对于为执行某种作业直接消耗的资源,应直接追溯至该作
业中心;
(二)对于为执行两种或两种以上作业共同消耗的资源,应按照
各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量比例分配至各作业中心。
第二十五条 为便于将资源费用直接追溯或分配至各作业中心,
企业还可以按照资源与不同层次作业的关系,将资源分为如下五类:
(一)产量级资源。包括为单个产品(或服务)所取得的原材料、
零部件、人工、能源等。
(二)批别级资源。包括用于生产准备、机器调试的人工等。
(三)品种级资源。包括为生产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
专用化设备、软件或人力等。
(四)顾客级资源。包括为服务特定客户所需要的专门化设备、
软件和人力等。
(五)设施级资源。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及建筑物,以及所保
持的不受产量、批别、产品、服务和客户变化影响的人力资源等。
对产量级资源费用,应直接追溯至各作业中心的产品等成本对
- 33 -
象。对于其他级别的资源费用,应选择合理的资源动因,按照各作业
中心的资源动因量比例,分配至各作业中心。
企业为执行每一种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的总和,构成该种作业
的总成本。
第二十六条 作业动因是引起作业耗用的成本动因,反映了作业
耗用与最终产出的因果关系,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流程、产品、分销
渠道、客户等成本对象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当作业中心仅包含一种作业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作
业动因应该是引起该作业耗用的成本动因;当作业中心由若干个作业
集合而成的情况下,企业可采用回归分析法或分析判断法,分析比较
各具体作业动因与该作业中心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选择相关性最大
的作业动因,即代表性作业动因,作为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
第二十八条 作业动因需要在交易动因、持续时间动因和强度动
因间进行选择。其中,交易动因,是指用执行频率或次数计量的成本
动因,包括接受或发出订单数、处理收据数等;持续时间动因,是指
用执行时间计量的成本动因,包括产品安装时间、检查小时等;强度
动因,是指不易按照频率、次数或执行时间进行分配而需要直接衡量
每次执行所需资源的成本动因,包括特别复杂产品的安装、质量检验
等。
企业如果每次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数量相同或接近,应选择交易动
因;如果每次执行所需要的时间存在显著的不同,应选择持续时间动
因;如果作业的执行比较特殊或复杂,应选择强度动因。
- 34 -
对于选择的作业动因,企业应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计量,
以取得作业动因量的可靠数据。
第二十九条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企业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等成本对象,并结合直接追溯的资源费用,计
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
第三十条 作业成本分配一般按照以下两个程序进行:
(一)分配次要作业成本至主要作业,计算主要作业的总成本和
单位成本。企业应按照各主要作业耗用每一次要作业的作业动因量,
将次要作业的总成本分配至各主要作业,并结合直接追溯至次要作业
的资源费用,计算各主要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有关计算公式如
下:
次要作业成本分配率=次要作业总成本÷该作业动因总量
某主要作业分配的次要作业成本=该主要作业耗用的次要作业
动因量×该次要作业成本分
配率
主要作业总成本=直接追溯至该作业的资源费用+分配至该主
要作业的次要作业成本之和
主要作业单位成本=主要作业总成本÷该主要作业动因总量
(二)分配主要作业成本至成本对象,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
和单位成本。企业应按照各主要作业耗用每一次要作业的作业动因
量,将次要作业成本分配至各主要作业,并结合直接追溯至成本对象
的单位水平资源费用,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有关计
- 35 -
算公式如下:
某成本对象分配的主要作业成本=该成本对象耗用的主要作业
成本动因量×主要作业单位
成本
某成本对象总成本=直接追溯至该成本对象的资源费用+分配
至该成本对象的主要作业成本之和
某成本对象单位成本=该成本对象总成本÷该成本对象的产出
第三十一条 作业成本信息报告的目的,是通过设计、编制和报
送具有特定内容和格式要求的作业成本报表,向企业内部各有关部门
和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作业成本及其他相关信息。
第三十二条 作业成本报表的内容和格式应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
要确定。作业成本报表提供的信息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分布以及当期发生的资源费用总额及
其具体构成的信息;
(二)每一成本对象总成本、单位成本及其消耗的作业类型、数
量及单位作业成本的信息,以及产品盈利性分析的信息;
(三)每一作业或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及其数量、成本以及作业
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信息;
(四)与资源成本分配所依据的资源动因以及作业成本分配所依
据的作业动因相关的信息;
(五)资源费用、作业成本以及成本对象成本预算完成情况及其
- 36 -
原因分析的信息;
(六)有助于作业、流程、作业链(或价值链)持续优化的作业
效率、时间和质量等方面非财务信息;
(七)有助于促进客户价值创造的有关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的
成本信息及其他信息;
(八)有助于业绩评价与考核的作业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
(九)上述各类信息的历史或同行业比较信息。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三十三条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一是能够提供更加准确
的各维度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定价、作业与流程改进、客
户服务等决策的准确性;二是改善和强化成本控制,促进绩效管理的
改进和完善;三是推进作业基础预算,提高作业、流程、作业链(或
价值链)管理的能力。
第三十四条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部分作业的识别、划分、
合并与认定,成本动因的选择以及成本动因计量方法的选择等均存在
较大的主观性,操作较为复杂,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