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与退烧,有些道理未必人人知

 大闲人 2017-10-25 发布于北京

发热与退烧,有些道理未必人人知

文汇报2017-10-25第12版

■孙玄厹

发热与退热,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况,很多医生眼中的常识却不是人人知道。

不是所有发热都要用抗生素

正常人口腔温度在36.3-37.2℃之间,高出这一范围,称为发热。如果自己感觉身体热,但体温正常,不算发热。发热的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性两大类病因。要提醒的是,只有感染引起的发热才需要用抗生素。

医治发热的重点有二:控制体温、寻找病因。两者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退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常用的有冰袋降温、酒精擦浴。一种是药物退热,外国人只有西药,中国人还有中药。

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发热叫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特指发热持续两三周以上,体温≥38.5℃,经询问病史、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原因很复杂,治疗比较棘手。由于病因未明,西医只能对症治疗,退热效果差,用中药治疗更为合适。

另外,传染病引起的发热要特别小心。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在禽流感、SARS等传染病流行期间,所有急性发热患者都必须先到医院专设的“发热门诊”就诊,排除相关传染病后,才能转其他科室。

医患合作才能成功治疗发热

医患合作是治疗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里来说些“合作指南”。

【诊前沟通】 发热疾病的复杂性要求医生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诊疗经过、既往病史乃至个人生活状态。初诊前可先行“网上问诊”,完成必要的诊前沟通,以便初步判断发热病因、病情轻重,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是否需空腹就诊、是否先去发热门诊、是否应到相关专科等,提高诊治效率。

【自测体温】 每天测量并记录至少4-6次体温。要求时间固定,便于前后对比观察,通常需要记录的时间点为6:00、10:00、14:00、18:00、22:00,以及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最高”时的体温。

【自我观察】 中医治疗发热,观察的内容比西医多,比如自身的冷热感觉(怕冷还是怕热)、是否怕风、出汗情况、口渴及饮水情况、胃口怎样、小便的颜色及尿量、有无便秘或腹泻以及其它与发热伴随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是中医判断病情、拟定处方的重要依据,看似“细枝末节”,其实必不可少。

【谨遵医嘱】

和用药相关的医嘱:

①服法:一般要求每天服药4-6次,而不是大家熟知的“1天2次”。

②煎煮法:部分治疗感染性发热的处方主要由含挥发油的药物组成,不能久煎,通常煮开后10到15分钟即可。

和饮食起居有关的医嘱:

①饮食清淡:大部分发热疾病要求饮食清淡,特别是感染性发热和风湿免疫病引起的发热,牛羊肉、海鲜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都应避免。饮水以白开水为主,微温为宜,可适当多饮水 (湿热发热者除外)。

②慎避风寒:避免吹风,特别是空调冷风,出汗后吹冷风更是大忌。但是,不可因此而门窗紧闭,室内仍需适当保持空气流通,雾霾天另当别论。

关于中药退热的一些特别说明

中药退热是对发热疾病的整体治疗,不以降低体温为唯一目的。所以,当服用中药退热见效后,疾病即趋向好转,继续用药,发热通常不再反弹。请注意,退热见效,是指服药后持续24小时体温趋向正常,且全身情况好转。

对感染性发热,中药的起效往往首先表现为“感觉轻松”,而后是体温下降。

对中高热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在中药退热过程中身体会有明显汗出,这是药物“发汗”的成效,表现为持续出汗,直到体温下降或药力不足。在药物发汗时,大部分患者会感觉怕冷、怕风,此时必须注意保暖、避风,切不可同时使用“冰袋”等物理降温手段,不然会导致汗出不畅,不利治疗。

当中药退热见效后,不可立即停药,应及时复诊、继续用药 (维持原方或调整用药),直到连续三天无发热,且不再持续出汗、不再怕冷怕风,此时才算完成退热任务。

整个退热治疗过程中,随病情变化常需要动态调整处方,少则3-7天调整1次,多则一天一换。虽然“麻烦”,但必须如此———病情在变、病机在变,方必须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