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随心去旅行 2017-10-26 发布于加拿大


纪念李士懋先生逝世2周年系列优秀学术论文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不仅为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运用此方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升降散颇多,其命名主治剂型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加升降散是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多年临床实践的再创新本文将具体阐明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上运用升降散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本文就升降散的发展沿革,新加升降散的创立方义和如何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进行阐述 

1
升降散的发展沿革

升降散在中医学史上以不同的方名存在,其主治剂型用量服法等方面有着多种演变升降散的雏形是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1,为丸剂,有白僵蚕全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剂量比为2∶ 0. 25∶ 0. 25∶ 41623 年,明代医家张鹤腾在伤暑全书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升降散”。清代的陈良佐所编二分晰义名曰赔赈散,用治瘟病与陈良佐同时期的医家杨栗山鉴于其治疫病效佳,遂取而用之,易名升降散,并在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蒲辅周先生曾云: 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2瞿文楼先生则准确把握病机,常以升降散少佐通阳之品以解郁开闭,疗效甚佳师承瞿老的赵绍琴先生,擅用升降散,发挥其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升压与降压,止泻与通便,醒神与安眠等,疗效确切

 

2
新加升降散的创立

李士懋老师承前启后,擅用自拟新方新加升降散,并充分阐明了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使升降散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

新加升降散是李老师在前人所纳效方升降散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升降散加栀子豉汤为老方新用,栀子豉汤源自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临床上既用治热扰胸膈证,又用治阳明郁热证入栀子淡豆豉,辛开苦降,增其宣泄郁热之力方中所重用之连翘,性味苦凉,入心经,以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又可散结消肿,更助以调畅气机,透热外达,正如近代医家张锡纯言: 升浮宣散,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3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有甚绵长。”4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方中少入,取其辛凉宣散,解郁清热之功

李老师用升降散,恒加淡豆豉10 g栀子7 g连翘15 g薄荷4 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 新加升降散5加栀子淡豆豉,乃受叶天士治风温诸案之启发。《临证指南医案·风温10 6,用栀子豉汤者居其半何也? 缘上焦心肺所居,包括卫气营血各个传变阶段上焦气机畅达,则郁伏之热可透达于外而解; 若气机窒塞,则逼热入营,出现逆传心包所以,解决好气分郁热至为关键栀子豉汤辛开苦降,为宣泄胸膈郁热之主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已露热淫心营之端倪; 胸中窒,乃气机窒塞不通此时若不以辛开郁,宣畅气机,必逼热入营,出现神昏谵语或狂躁所以升降散加栀子豉汤,增其宣泄郁热之力用连翘者,乃受张锡纯之启发张氏曾治一初患风温的少年,仅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之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取其清热解毒,入心经且散热结,升浮宣散,透热外达少加薄荷者,取其辛凉宣散,辛以解郁,疏风热而外达

 

3
火郁的形成机理

李士懋先生充分考虑到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气血痰湿,正气虚馁等因素均可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致郁,正如清代医家何梦瑶医碥所言: 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然为何不用越鞠丸? 不用五积散? 此郁与其他的郁有什么不同? 越鞠丸源于丹溪心法,主治为六郁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合而致病,更强调的是,尚未至里火炽盛的程度,仅法以开郁舒气,六郁便可随之而解五积散源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病机是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阳不运,以致寒湿痰积结于体内,亦未见火热内盛之证相较之下,不难看出,升降散更强调的是郁而入里化火,治当解郁清热 

3. 1 六淫致火郁

风: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且风为百病之长,常携他邪合而伤人,表里阴阳不调,日久而生火郁寒: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致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又性收引,侵人可使机体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气血筋脉腠理郁久而不行,里寒至极而生内火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而升散,易伤津耗气且暑多挟湿,盛夏气候炎热而雨旺,暑湿之邪常相伴而致病暑热内耗,湿困气机,郁久化火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又性黏滞,可致病程缠绵不爽气机黏腻不通,气血壅塞不畅,郁火丛生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燥津亏,阳盛阴竭,上焦通路闭塞,气机阻滞,成郁化火火: 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里邪肆虐,生风动血,正气大伤,日渐成郁

3. 2 七情致火郁

惊七情密切联系于脏腑气血之中七情损伤,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怒则气上而伤肝,喜则气缓而伤心,悲则气消而伤肺,思则气结而伤脾,恐则气下而伤肾,惊则气乱而伤神任一情志未得以宣泄皆会蓄积,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

3. 3 其他致火郁因素

饮食致火郁: 食滞不消,气机郁阻不通而致食郁病久火热内生气血痰湿致火郁: 机体气血不畅,痰湿阻滞,气机闭塞,泄越无门乃致火郁正气虚馁致火郁: 如气虚,李东垣曰: 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77 - 8此即湿气郁阻生热”“阴火上冲; 又曰: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76 - 7此即气不足而反下行”“气虚下陷”。气虚是阴火的原始病理,阴火实际是发生在气虚下陷基础上的湿阻生热或气郁生热如血虚,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周身不荣,继而表里三焦气机运行不畅,郁久化火如阴虚,阴分亏虚,无以制阳,精亏血少,阴液大伤,脏腑组织失于濡养,阴虚则生内热”。虚热病久而化实火,郁里不通如阳虚,阳气虚弱,可致诸多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饮等此病理产物郁而化热可产生发热口渴烦躁疮疡等实热之象

4
火郁论的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和取效征象

4. 1 诊断标准

典型的火郁脉是沉而躁数,加上一两个火郁的症状,可以诊断为火郁证不典型的火郁证则需灵活思辨

4. 2 治则治法

治则为火郁发之,如张景岳云: 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之发8也即赵绍琴老师所言祛其壅塞,展布气机”。具体治法为清透,清为清热,透为透郁

4. 3 取效征象

李老认为,判断郁热外透的主要标志为: 一是脉由沉伏渐转浮起,由细小迟涩转洪滑数大且兼和缓之象; 二是舌由绛紫干敛转为红活而润; 三是四肢逆冷转温; 四是神识由昏转清; 五是由无汗转周身汗出

5
医案举隅

5.1 湿瘀热伏案9

王某,女,61 2001 4 19 日初诊刻下症: 烘热汗出,不恶寒,一日发作六七次热涌则心慌乱,胸颈均跳,头昏背热,视物模糊,失眠,口干苦,纳差,恶心脉沉而躁数促,舌暗苔厚证属: 湿瘀互阻,气滞热郁法宜: 祛湿化瘀,透达郁热方宗:新加升降散加减处方如下: 僵蚕10 g,蝉蜕5 g,姜黄9 g,大黄5 g,栀子12 g,淡豆豉12 g,连翘15 g,石菖蒲9 g,枳实9 g,丹参15 g32 剂,水煎服,1/d,早晚分服

5 24 日二诊: 上症皆明显减轻,有热上冲头晕背热心慌之感,日便三四次,稍稀脉转滑,尚有间歇,舌仍暗,苔已净证属: 湿已去,瘀尚存,热未清法宜: 化瘀清热,处方如下: 丹参18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白芍12 g,桃仁12 g,红花12 g,蒲黄12 g,黄连10 g,夜交藤18 g14 剂,水煎服,1 /d,早晚分服6 7 日三诊: 诸症除,脉之间歇亦瘥舌尚略暗,嘱原方再服10

5. 2 郁热水肿案10

刘某,女,34 2003 2 21 日初诊上月外感后,余热未尽,郁伏于里,阻遏三焦,水道不利,面及下肢皆肿,晨起较重,伴胸闷憋气,恶心呕吐,便可胸片心电图均正常尿常规正常脉沉滑数,舌可证属: 余热未尽,阻遏三焦法宜: 宣透郁热方宗: 新加升降散处方如下: 僵蚕12 g,蝉蜕6 g,姜黄9 g,大黄4 g,栀子9 g,淡豆豉12 g,枳实8 g,连翘12 g,薄荷5 g10 剂,水煎服,1 /d,早晚分服

2003 3 4 日二诊肿已消,仍胸闷脉沉滑数,舌可上方加瓜蒌18 g,菖蒲9 g14 剂,水煎服,1/d,早晚分服

2003 3 18 日三诊胸闷除,下肢见红色结节五六枚,按之痛脉尚沉滑数上方加地龙12g,海风藤18 g,海桐皮10 g,丝瓜络10 g,桃仁10 g,红花10 g7 剂,水煎服1 /d,早晚分服

按: 该患者尿常规正常,可排除肾炎; 心电图正常,可排除心肌炎; 胸片正常,可排除肺部病变该患脉沉滑数,当断病在里为实为热; 又上月外感后,继发面部及下肢皆肿,晨起较重,可知体内水湿留闭,余热未尽,郁伏于里,三焦枢机不利,邪无出路;湿困则晨起身重,气机升降失司,郁热闭阻则胸闷憋气,恶心呕吐新加升降散意在宣透郁热,通达表里三焦之气机二诊见肿已消,胸尚闷,脉沉滑数提示水湿已除,郁热尚在,故入瓜蒌菖蒲三诊时胸闷除,下肢见红色结节五六枚,按之痛提示前症已除,然余邪与瘀血互结阻滞经脉,不通则痛,入药以活血祛瘀,通经散结

6
小结

李士懋先生用新加升降散主要是取其展布气机之功效不仅仅用于典型的火郁证,而且不论虚证实证,凡存在气机壅塞不通之时,均可用四味性薄之品升降气机,透邪外出,解除病机。

(本文作者谭东宇,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1]李世华,王育学龚廷贤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262

2]薛伯寿杨栗山温疫证治钩玄蒲辅周老师对伤寒温疫条辨的推崇[J中医杂志, 1981( 4) : 4 - 7.

3]吴昌国中医历代药论选[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172 - 173.

4]于永敏张锡纯临证用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选[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7

5]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上卷[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470

6]刘更生医案医话医论名著集成[M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154

7]张年顺,吴少祯,张海凌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7 - 8.

8]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1: 769 - 798.

9]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下卷[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324

10]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中卷[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5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