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四融合研究与实施

 liuzaa 2017-10-26 发布于陕西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提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此2014年12月12日教育部在唐山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职业教育要在新常态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解决企业招工难等难题,近年来,现代学徒制颇受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重视,其中英国已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也在强化完善现代学徒制体系。

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威海职业学院近年来致力于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捆绑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对山东经济发展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贡献度。本文仅就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四个方面的融合进行探讨。

1 现代学徒制“四融合”的现状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在21世纪开始进行变革,进行现代学徒教学模式的思考,部分职业院校(广东、江浙等)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2011年教育部正式提出“现代学徒制”,根据企业用人状况,培养企业行业所需人才。

目前的现代学徒制只是低水平的校企合作,虽然学校和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互相扶持、共同发展,但是大多数学校和企业对彼此的认识是片面的,每一方都希望通过对方自己能够获得最大利益,并不是将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质为己任,没有将这种合作作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途径。即使某些学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也往往只在某几个专业实施,并没有扩展到整个专业群里[2]

现在多数职业院校进行的现代学徒制多数在做表面形式,实习场地不能和企业真实衔接,多数实训项目还只是模拟进行,缺乏“真刀实枪”的训练;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考试考核方式单一,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机制尚未形成,学徒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还没有有效对接。

2 现代学徒制四融合策略

教育部已经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作为实施主体的学校和企业,应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校企双方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积极发挥现代学徒制的魅力。

2.1 教室与岗位的融合

2.1.1 校内实训室企业化设计要求

“教室与岗位”的融合即校内企业化环境,以学校为主导,校内教室、实训场地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设计,也可以让企业进入学校进行生产和经营,但是需要学校主导监控,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接受真实企业文化,但一定要把握原则,校内企业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不是一味重视企业效益。之所以以学校为主,一是国家教育投资主要是针对学校,而对企业的投资几乎没有,二是学生人数多,企业能够接收的学生数量又有一定的限制[3]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实项目的锻炼机会,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一起参与学生培养,产教融合,让老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互惠互利,双方共赢,合作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校内企业化环境是真实的企业参与,因此校内企业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只有参与了市场运作,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际的生产活动,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只有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才能获得利润,这样的合作才能持久并且稳定。

2.1.2 校内实训室企业化环境设计

2.1.2.1 软件制度建设

校内企业化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是以学校为主导,同时兼顾企业利益,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选用守信用、信誉好、有实力的企业直接入住,免费提供场地,同时让企业人员参与到学生培养中,老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师徒关系、校企合作关系,明确师徒之间、校企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和企业都有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评价的权利,相互监督。要有明确的合作规则,使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制机制顺畅,才能有效促进现代学徒制深入开展[4]

2.1.2.2 硬件环境设计

实训场地完全按照企业生产、管理环境标准来建设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作为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的场所,企业把生产任务带到学校里的企业化生产、办公场所完成,我们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同时企业的师傅也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2.2 教师与师傅的融合

2.2.1 师资现状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各个国家都制定了教师(师傅)的准入制度。法国要求职业教师需要有学士学位,并且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经过审核才能入行。德国职业教师除了要完成大学学业,还要完成与从事的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等课程,而后还要在企业工作3-5年才能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我们所处的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上对师资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日本、韩国等,他们都要求职业教师都需要有企业工作经历,通过调研分析获知我们国家目前的职教师资状况[5]

2.2.1.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现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录用都是按当地人事部门要求进行的,对学历要求较高,因此所录用的教师多数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也就是说,实践教师偏少,这就加重了对在职教师进行企业培训的任务。另外许多院校师资不足,往往一人担任多门课程,教非所精,授业非专攻,教学质量会大大降低。

2.2.1.2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近些年虽然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是对教师的要求也随着提高。特别是职教师资,既要求有相当的学历,也要求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或技术等级资质;二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难度很大,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企业兼职教师因为报酬低而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导致师资流失严重。

2.2.1.3“双师”型教师少而又少

目前职业学校所谓“双师”型教师绝大多数也只是具有“双证”,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双证”教师也只是对本行业的部分知识有所了解,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而在实践操作方面并没有实质性或内涵上的提升,对学生的实操辅导很难深入开展。因此,当前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模拟或仿真的层次,很多内容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1)在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即要求教师要有“双师”素质。此处“双师”不仅仅是指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是要求具有企业实践经验。但是对于许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中、高职院校,而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实际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另外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较少,许多教师工作量较大,就很难有时间进行企业顶岗实践。

(2)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企业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接收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对教育理论不够了解,这就使得他们很难将实践经验系统地传给学生。

2.2.2 双师(老师、师傅)融合的途径

通过学校的校级培训基地,加强在职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领队,对校内新进教师及年轻教师展开培训;在教师培养上也实行学徒制,创建一种技术传承的人文环境,一方面,让经验丰富、技术技能型的优秀老师成为师傅,承担一份带徒弟的责任。师傅身为人师而多一份责任。另一方面,给徒弟更多接受师傅指导的机会。这样师徒都承担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个纽带,共同接受道德的监督,从制度上是创建一种以老带新的人文环境,实现新老交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培训,到企业、高校或科研单位培训基地学习。上述常规的师资培训我们每个学校都在做,但是我们认为现代学徒制还需要教师脱产到企业生产一线去真正顶岗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程而已[6]

2.2.2.1教师企业顶岗实践

目前“现代学徒制”的推广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但它又是职业教育提升层次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师资队伍状况就是现代学徒制推广的阻碍之一,我们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出发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1)以“点”促“面”,建立良好校企合作机制

教师、企业师父、学生和徒弟是现代学徒制的四个主体,教师作为主体中的一“点”,我们以此点寻找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办法,来推广现代学徒制。在职教师了解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对企业师傅是很好的补充,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徒弟,能够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修正。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能够促使学校和企业联系更加密切,教师、师傅互教互学、共同进步,能进一步促进职教进一步发展[7]

现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是领导层面的联系,并没有深入到细节,有些时候搞校企合作也只面子工程,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检查等,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不太了解。自2011年以来,每学期系部都选派2名教师,共选派了18位教师到企业一线脱产顶岗半年,通过对他们的了解知道,企业一线师傅也很想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一线师傅所了解到这些情况,正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通过教师的脱产锻炼,与企业师傅进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师也了解了企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想要怎样的员工。相互熟悉之后,校企双方可以很方便地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促进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推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可以很好地制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通过教师顶岗锻炼,系部至少有一个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真正聘请了企业一线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讲座,企业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学到在校园内无法学到的知识。

(2)变“索取”为“双赢”,校企互惠互利

18位参加脱产实习的教师有16人假期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主要是老师对企业熟悉,能为企业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企业欢迎。实习的学生除了得到了企业提供的劳动报酬,还从专门配备的师傅那里学到了一线知识。在教师、学生共同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师傅相互交流,可以很直观地察觉到学生需要怎样的专业知识,这为以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打下了基础。同时顶岗实习教师了解企业用人状况,可以在企业完成劳动任务时间紧而又缺乏劳动力时,考虑把实践课程融入到企业,这样学生既获得了锻炼机会,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这样相互服务,形成双赢,深受企业和学校认可。

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由于在企业实习,相互熟悉。企业会让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教师可以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共同开发项目。18位顶岗实习教师有13人参加了企业横向课题研发,为企业在产品研发上提供了服务。

(3)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对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职教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所教授的学科的实验、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在现代学徒制中,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生,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师傅沟通,能够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人才。

教师在企业实习,知道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以及专业课程里面需要增加的内容。与企业师傅一起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共同开发,将企业一些真实的案例融合到实践教学内容里,这能够加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在企业锻炼,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需要怎样素质的员工,将行为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为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础。

(4)师生同岗,为“学生到徒弟”转变提供保障

教师在企业与学生一起顶岗实习期间还参与到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及时与企业师傅沟通,共同探讨对学生的培养方法,这些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推广。教师在企业和学生一同顶岗实习,能够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还能了解企业真正所需的知识技能,据此教师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提出合理建议,为进一步推广“现代学徒制”打下基础。

2.2.2.2学校为双师培养提供保障

教师是现代学徒制的直接参与者,可以说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了现代学徒制是否能够正常推行。因此作为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措施来保障参加现代学徒制的教师的利益与权益,为接收教师、学生实习的相关企业提供一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1)出台政策为教师企业脱产实习提供保障

现代学徒制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如何发挥好教师这个纽带的作用,这是教育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要激励教师积极到企业顶岗实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顶岗实习。对于在企业脱产实习的教师,要制定政策,保证其待遇起码要和在学校教师一样,甚至要高于在校教师,同时也需要对顶岗实习教师下达相应的工作任务,保证顶岗实习物有所值。

(2)切实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与顶岗实习中存在的矛盾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线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因此工作量也就加大,也就没法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为了解决工作量的问题,部分学校还规定最低工作量,这就进一步阻碍了教师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应该考虑教师企业顶岗锻炼也是工作量,并且老师可以把课程建设任务带到企业,与企业师傅一起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搜集教学素材。对于有能力的企业我们可以把某门课程和企业合作一起开发,作为现代学徒制校本教材;对于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假期让老师分散开,分别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3)校企共赢,互惠互利

教师企业锻炼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为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并且能为企业提供利润,但是教师和学生进厂实习肯定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麻烦,如产品废品、人员管理等。因此学校也应该为企业着想,为了双方都能很好合作,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系统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基础性的培训,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双师”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合作进一步发展。学校也可以引厂入校,既加深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又能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起到促进作用。

(4)科学评价,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建设

现代学徒制现在处于推广阶段,是否能有效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执教水平。因此要正确评价教师顶岗实习效果,每个职业院校的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协调配合、客观公正,打破传统的评价管理模式,以教师的实际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包括企业主管领导、企业师傅、顶岗学生、教师自我评价等多方面。我系部近几年参加职工类技能大赛获奖的教师大多数都参加了企业顶岗实习,他们都认为企业顶岗实习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提供了自己动手能力。一个客观、公正、务实的评价管理体系,是对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有力保障。

(5)双岗双薪,提升企业师傅的执教能力

现代学徒制的主体虽然是学校和企业,但学校应承担更具体的任务,除了要培养校内专任教师,还需要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如授课执教能力的培养。鼓励兼职教师参加业务与师德培训,即与专职新教师一起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采用帮传代形式,即专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就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等等。对于兼职教师采取双岗双薪待遇,根据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课时经费,逐步使双岗双薪制度走向职业化,充分调动企业师傅的育人积极性。

2.3 考试与考核相融合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实施的成败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徒弟)的质量如何,理想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可以准确地获知教学质量。目前国外推行的学徒制除了政策、法律保证外,还有明确的学徒制标准。例如英国的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是相互挂钩的,分为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四个等级,法国也有相当于英国的2-5级的学徒制体系,荷兰的学徒制分类和英国的2-4级相当。各等级是递进的,要想升到高一级,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应等级的标准[8]

我们国家的学徒制考核标准最初是在技工类院校开始实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考核标准和要求。对学徒的工种、培训期限、目标、形式以及转正定级的考核要求等做了明确的规定。1996年劳动部会同其他部门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具体对各工种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虽然突出了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技术技能评价,而对于学徒制中的企业顶岗实习的考核及评价则没有相应要求。

目前现代学徒制还处于试验阶段,虽然许多院校都反对“一卷定乾坤”,但是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还未建立,往往还是将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方法。

我们采用的考试与考核方式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培养形式确立的,制定了“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评价考核体系,明确企业顶岗实习内容,制定企业学徒考核标准。

考核从学校自主考核转变成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参与的考核,建立有效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9]。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建立以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同的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突出对学生在沟通表达能力、工作胜任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我院现代学徒制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在大二、大三阶段实施,此阶段的考核评价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明确评价考核的时间

参加岗位实训的学生(学徒),要同时担任“学生”和“学徒”两个角色,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早对工作环境适应,岗前培训评价和跟岗实训阶段的评价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安排了在岗前培训和到岗培训两个阶段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在这两个阶段过程中,我们采取一周进行一次过程评价,这样有利于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校、老师对管理内容进行调整;便于家长及时发现学生心态的变化情况,与学校、企业师傅进行沟通与反馈。

(2)设置考核管理部门

职业院校的学生实践管理部门具有对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义务,教务处是学徒制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所以两个部门需要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现代学徒制学生评价机制。

(3)健全评价制度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通过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主要采取行为评价模式,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模式。

(4)评价操作方法易控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主要实践场地在企业,学生会遇到许多以往学校里面见不到的问题,因此要明确评价项目内容,让学生明确知道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并且给出具体评价明细。利用每个周一的评价反馈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对上一周的情况进行评价,进行成果交流,让企业师傅和指导教师一起参与到学生(学徒)的评价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馈,提高时效性。

2.4 学历与证书相融合

学历与证书的融合是指“双证书”制度,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在学徒的过程中要按照职业资格要求,在应知和应会方面达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要求。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学徒企业应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制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10]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在“双证书”培养制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要求,但都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一致,二是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三是实践教学条件与与手段与职业资格要求不吻合。针对出现的上述情况,我们在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校企合作双证融合培养人才。

2.4.1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在现代学徒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学徒所在的职业岗位,明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以“模块化”原则制定的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和学徒岗位能力要求,开发项目模块,项目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将课程内容细化为具体知识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对接职业资格标准的职业功能模块,与合作企业一起制定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区域产业发展以及合作企业所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相吻合。

2.4.2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标准

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带徒师傅共同组建专业课程建设小组,对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研究,以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对接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内容,整合、序化相关内容,利用学院“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合作企业实习设施构建相应的第一学年专业认知的学习和实践,第二、三学年的企业跟岗和顶岗的实践与理论教学内容,开展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顶岗适应性训练的涵盖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能力递进训练,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4.3 双证教学的实施

实施双证融合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中学等教学理念,依据校企合作已经开发好的双证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职业能力标准和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独立对应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与之对应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实施步骤,做好相关数据、现象的记录和总结,按照相关的行业规范要求进行实习实训,教学项目实施与企业生产完整产品的要求一致。将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产品检验标准对接,保证了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3 结语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能够很好地完成实岗育人,更加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徒弟)的“传帮带”,以及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在获取行业内普遍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取得学历证书,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2013,10:22-25.

[2]张庆玲.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27-29.

[3]谢新芳.初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4):70-72.

[4]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5]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5-9.

[6]钱叶莹,张凤琴.跨域校企互兼互聘教学团队建设运作模式及其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99-102.

[7]王甘林.现代学徒制下的校内企业化环境初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9-22.

[8]陈英.仓储型物流企业现代学徒制学生评价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2014,4:6-11.

[9]况侠戎.新时期高职教育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0,3:94-95.

[10]林平.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双证书”制度改革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6:64-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