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铺码头如何得名?可能连老上海都不知道

 cxag 2017-10-26 发布于新疆

曾经远东最大的码头——十六铺,是不少人“上海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不少人记忆中第一次旅行的出发地。



新十六铺码头雕塑,被雕刻成了拴着缆绳的锚桩形状


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综合性文创旅游的新地标,就算是曾在南市区住了多年的陆其国也认不出这里了。走在黄浦江沿岸时,还能时不时听到一声声熟悉的汽笛声。不过,和陆其国记忆中不同,原来江面上千吨轮、万吨轮、摇橹船齐聚的场景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艘艘新式的游览船,载着游客游览浦江两岸。


去南通要坐上一天船


每次听到汽笛声,陆其国都会想起童年时在十六铺乘船离港时激动的心情。20世纪70年代的十六铺码头,还是一副人声鼎沸的嘈杂景象。当时,十多岁的陆其国每年最期待的,就是跟着奶奶一起回老家南通的时刻。

 

当时,出一趟远门并不容易。现在去南通的车程只有2个小时,但当时却要坐上一天船。从陆其国居住的云南南路经过豫园再往东走,就是当时的十六铺码头区域了。每次回南通,陆其国和奶奶总是会招一辆三轮车到码头,去赶晚上10点的班次。在船上宿了一晚之后,第二天早上6点睁开眼,船就已经到达了南通的码头了。“我至今还记得,去南通的船票是1块2角,三轮车费是3角6分,在当时不算是小数目。”陆其国回忆道。


现在的浦江游览船

 

听到汽笛“呜——”地一声响后,小时候的陆其国马上兴奋了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很快就要离开,去新的地方了。那时晚上的外滩不像现在这样灯火通明,但也亮着星星点点的光亮。船缓缓地开动,陆其国就站在甲板上不肯离开,隔着黄浦江回望家那边的风景。等到船驶离吴淞口,灯光再也看不见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船舱内。如今,十六铺码头的夜景已经大不一样,但小时候乘船时的兴奋劲却让陆其国难以忘怀,“现在就算是乘坐豪华邮轮,也再不会有当时的味道了。”


十六铺承载的童年

   

十六铺从来都不是“一个”码头,而十六铺区域多个码头的总称。


十六铺因何得名?成为文史学家之后,陆其国查阅了不少十六铺的历史。


原来,1860年,地方政府为了管理方便,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当时计划划分27个铺,但实际上只划分到了十六铺。由于十六铺的辖区正是在上海滩最热闹、兴旺的黄浦江边,上海到各地的客运码头几乎全部集中在这里,人们就把这里大大小小的码头统称为“十六铺码头”,这个叫法也一直延续至今。

 

在陆其国的记忆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十六铺仍旧是上海最繁荣的水路码头。1979年,上海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也在原有商铺的基础上开张,宁波来的大米、花生、茶叶,实惠的西瓜、文旦等水果都能在这里买到。


“浦江之云”线条优美,成了游人休憩的场所

 

这个上海滩曾经最大、最忙碌的码头,承载着无数人的“上海梦”,也承载着陆其国的童年。小时候十六铺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在码头没有客人时,他们会偷偷溜进码头里玩,在黄浦江边玩水、抓鱼,看着来来往往的船,讨论着是千吨轮还是万吨轮。等到码头上的管理人员看到他们大喝一声,这群孩子才会作鸟兽散。

 

等到有船靠岸,码头上挤满了人的时候,陆其国也会和小伙伴一起去看热闹,想象着每个乘客的故事。有人带着大包小包的蛇皮袋,扶老携幼、左顾右盼,一看就是来探亲的;还有的眺望着远处的万国博览建筑群和浦东对岸的工厂、港区,满脸都是新奇,这些一般是游客;最好认的则是做生意“跑单帮”的人,他们往往行色匆匆,无心留意周围的风景。


另一组“浦江之云”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逐渐没落,十六铺码头再也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2004年,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走过140多年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在爆破声中告别了历史舞台。

  

新十六铺变身文创码头


过去的十六铺码头不复存在,但经过改造,原十六铺码头的区域已经建造起了几座新的地标建筑。沿着外滩向南走,不一会就能看到一座数米高的雕塑,被雕刻成了拴着缆绳的锚桩形状,仔细一看,上面还刻有“十六铺”的字样。看到这座雕塑,游客就已经到了新十六铺码头的区域。

 

记者看见,和一般商场不同,十六铺商区并不在地面上,而是“藏”在地底,保留了江边亲水平台的“清爽”。在十六铺雕塑往右看,只能看见几组钢结构的“浦江之云”,游客可以在这朵流线型的“云”之下歇歇脚,眺望黄浦江对面的东方明珠和陆家嘴三大高楼。游客还可以去附近的票务中心买好票,从新十六铺起游览浦江两岸,欣赏东方第一湾270度的美景。

 

沿着“浦江之云”旁的楼梯向下走,十六铺水岸多功能的新型地下商区徐徐展现在游客眼前。商区内不仅提供游客歇脚、餐饮的场所,还有几座文化创意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去年起实施运行的“上海时光弄堂”就让游客跟着时光隧道,步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这里,石库门弄堂里穿梭着当年的小皮匠、小裁缝;百乐门舞厅里,老克勒风度翩翩,游客俨然成了老上海的一部分。


时光弄堂带人走进老上海 拍摄:邵剑平

 

沿着黄浦江边一路向南走,在另一处以十六铺码头为特色的“老码头”景区,游客能够看见曾经码头边杜月笙、黄金荣的仓库原址。看似平凡的仓库,却代表着老上海的繁荣和昌盛。如今,几座仓库楼都已引入了各类商铺,只在3号库保留了一座码头历史文化馆,若是不仔细寻找,很容易错过,馆内的老照片记录着曾经东方大埠的辉煌和传奇人物的剪影。

老码头景区,由十六铺石库门建筑改造而成

 

在陆其国的记忆中,老码头最繁忙的区域要数东门路至复兴东路的外马路区域。如今再去看,为了黄浦滨江岸线贯通,外马路沿线已于3月起封路修整。将来,这里还将打通观景层,不少区域会被因地制宜地改造为亲水平台。曾经的十六铺码头将再次“升级”,在这里慢行、跑步,无障碍地欣赏两岸的美景将成为可能。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