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寿司之神》—技术成为艺术

 cxag 2017-10-31

纪录片寿司之神

—技术成为艺术

文|子岩

一部纪录片

2011年,一位美国纽约屌丝导演在日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题目是《寿司之神》,主角是日本老人小野二郎,他1925年出生于日本,现年已92岁高龄,是全世界年纪最长的米其林三星主厨。片中记录了85岁的小野二郎连续70年做寿司,不知疲倦、不知单调的故事。这部影片到底有多成功真不清楚,但是在北美航空公司提供的视频作品中,此纪录片广受欢迎,是观看最多的纪录片之一。

纪录片的吃货导演David Gelb(大卫·贾柏)不比片中小野二郎逊色,是80后,其代表作品有《拉撒路效应》、《中央公园的国王》,最近的一部作品是《Chef’s Table》(主厨的餐桌),此作品有点类似《舌尖上的中国》,但不是以菜肴美食为主,而是集中拍摄了六位主厨,展示其烹调理念和烹调文化。大卫·贾柏不是浪得虚名之人,虽然学历一般,但家长绝对是纽约社会精英,爸爸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总经理,曾祖父是《纽约时报》总编,他们对大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将日本的匠心文化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小野二郎的内心世界、工作精神、制作过程、商业理念、家族传承用西方人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整部纪录片大部分是聚焦在小野二郎和他的长子。子承父业是日本人的传统,现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为年轻人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小野二郎要求孩子中学毕业后就进到他的寿司店里工作,成为他的徒弟,而不是儿子。小野二郎将做寿司的全部技能和技巧传授给他的孩子,并希望他们继续经营寿司店。

追求完美

大卫在纪录片中给了小野二郎手中的寿司无数的镜头,反反复复的描述、刻画寿司制作的过程,包括寿司材料的选购过程。不厌其烦的拍摄小野二郎和他孩子关于寿司的对话,告诉人们匠心就是不厌其烦的重复,永无止境的重复,在重复中找到提升的空间。

大卫在片中也展示出追求完美的艰辛。追求完美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像小野二郎在自己的寿司店里干了70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只有十个座位的餐厅。每年只放一天假,将自己的一生放在了一家寿司店里,简直是不可思议。即使在高龄86岁的时候,他全无退意。

匠心精神的执着、无止境的敬业精神一定会是登峰造极。果然如此,小野二郎的寿司店是日本仅有的两家米其林三星寿司店之一。纪录片中小野二郎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影片的最后大卫用他的镜头、小野二郎和他孩子用对话告诉人们,制作寿司就是一份工作,成败在于食材的精挑细选、制作过程中的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和对待客户的专业精神,这些是寿司店的一些基本技术,平平无奇。但是小野二郎把这些基本的技术做得无人可及。纪录片让观众感到小野二郎是一个位完美主义者,此时他手中的寿司不再是佳肴美食,而是一件艺术作品,小野二郎让技术成为艺术,他也成为了大师。

寿司之神

《寿司之神》讲述的是一家小寿司店老板的故事,却在西方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笔者认为,在高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创新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人们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甚至包括文化艺术的创新,创新带来高速发展,使人们无暇顾及传统商业社会的优秀品质和“慢功夫”的魅力之处。

大卫可贵之处在于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将日本人的匠心精神拍摄的如此到位。可以看出高科技创新主导的美国也需要有匠心精神。从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到马斯科的特拉斯电动车都可以看出美国商业社会在追求匠心……。对美国商业社会来讲《寿司之神》远远不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

对了,小野二郎的寿司店名叫“数寄屋桥次郎”,位于东京银座办公大楼地下室,只有10个座位,提前一个月预约,人均消费人民币1700块左右起,顾客不能点餐,由店里安排。每30分钟翻台一次,奥巴马去了也不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