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实修手册第九章

 jd心缘慈睿 2017-11-02


进阶修观篇

 

 

第九章  缘起法:后六组因缘法则

禅修业处:

既可以是观呼吸,也可以是观腹部起伏,还可以是观心跳,更可以是观色身展现的酸、麻、胀、痛等现象。

禅修精髓:

禅修者对四圣谛持有正见,相信业和果报以及缘起法,才能让生灭智生起,获证涅槃。

一、禅修开示

在听到禅师开示的时候,要学会用听到的内容来指导自己观察身心的现象。有智慧地去观察身体是很重要的。佛陀住世时,在给众生讲法开示时,很多人在听着佛陀讲法的同时,用智慧去观察身体,就在听法的过程中,智慧同时生起,甚至就在听佛陀讲法的时候直接证道,成为圣者。所以你们在听禅师开示时,也要同时用智慧去观察身体。

今天要讲的是关于身心五蕴的因缘关系。前几天开示讲过的缘起法:缘于无明,行生起;缘于行,识生起;缘于识,名色生起;缘于名色,六处生起;缘于六处,触生起;缘于触,受生起。已经开示了前六组对因缘法则,今天开示后六组因缘法则:缘于受,爱生起;源于爱,取生起;缘于取,有生起;缘于有,生生起;缘于生,老、死、忧悲苦等生起;于是生起了这整堆苦。

因为以前无明造作的业力量的留存,才有如此的轮转。

世尊成佛之后,做这样的思维: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苦?就是因为无明。只要无明存在,就会一直有苦的生起。而有的众生因为用智慧根除了无明,所以就不会再有苦的生起,才会解脱。所以要用智慧去观察这个身心的实相。

缘于受,爱生起

现在说到受的时候,无论是在打坐还是行、住、坐卧时,所缘与六根门接触到的每时每刻都有受的生起,而这个受的本质就是苦。受蕴有很多的生灭。修行时,会感受到种种的痛,痛得厉害时,会觉得快要死去了。这个疼痛有时会减轻,有时会增强,疼痛不是本来就有的,有痛是因为有身体,有身体就会有受。进一步思维:为什么会有这个身体呢?是因为无明。在轮回里,业是因为有无明才被造作。造了不善业就有不善的果报。身心五蕴就是因为无明造业而有的果报,所以说五蕴就是苦,要有这个了解。

因为受才会有想要的心。想要有喜乐的感受,有了还想再有,就会有贪爱生起。所以说,缘于受,贪爱生起。

另外要了解,这个受在六根门里都会发生,就有六种类型的贪爱:眼睛看到好看的色,就会贪色;耳根会贪悦耳动听的声音;鼻会贪香的气味;舌会贪美味;身体贪爱觉得舒适的触觉;意根门里只想要好的想法,这个是对法的贪。为什么会有贪生起?就是因为有感受。

在修行时,当各种受生起时,要用智慧去看这些感受,这样就不会有贪生起。比如苦受生起时,如果智慧没有及时跟上去观察的话,就会有想动的念头,想动的念头就是贪生起了。接着又是苦受、乐受、,舍受生起,各种轮转就开始启动。所以禅师在大家打坐时,不断地提醒大家,当痛、胀、麻、痒等苦受生起时,要第一时间提起正念用智慧去观照这种感受,不要让贪生起,不要让苦的因再生起。有智慧的禅修者就会在苦受生起时,用智慧断掉苦受生起的原因,令轮转的链条断裂。

佛陀在长达四十五年的弘法时间里所开示的法义已经讲说得很清楚了,无论在修行中的行、住、坐、卧,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出现以及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治。

众生为什么还没有证悟呢?就是因为没有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修行。现在禅师说的话,不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佛陀说过的话。

佛陀说:缘于受,贪生起。为什么会有贪生起呢?就是因为没有用智慧去观察感受。疼痛生起时,也没有耐性去观。不仅仅是疼痛,无论什么样的感受生起,都要有正念用智慧去观,不要让贪生起,那么这个轮转的因缘链条就会断了,业轮就会停止。

当苦受生起时,如果有“我受不了啦!”“我坐不下去了!”这样的想法生起,就是有邪见的贪生起了。

本来身心五蕴是独立运作的,色是一蕴,受、想、行、识各是一个蕴。五蕴是各自不同,各自在执行各自的任务。在观五蕴生灭的时候,有些禅修者会把“我”这个邪见加上去,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苦受更苦,更加忍受不了。由于这个邪见,才会继续造作各种善与不善的业。业的力量会继续累积,传递到下一期的五蕴身心,继续轮回。而不善业的力量更是会驱使众生趣向各种恶道。

苦受就是苦谛,想动的心生起就是贪,它会造业,成为集谛。如果一直这样,因为苦,就再造业;因为业又再有苦,就样会由苦谛到集谛又到苦谛一直这样轮转下去。

如果今生我们不修行,五蕴身心就会继续造业,不论造善业还是不善业,都会导致下一世另一个五蕴身心的苦聚。

我们要用智慧观察的:现在的五蕴苦聚谛是由以前无明之集谛而来的。如果再继续再造业,就又会有因为集谛再有新的苦谛,一直这样不停地轮回。

所以修行时要知道,这个身体是苦,它是会老、会病、会死。你若不知道这个身体的真相的话,就会有贪着。会被这个身体利用。前面讲过有六种贪:贪爱好看的色,贪听悦耳的声音等等,没有智慧地觉照贪不会停止,它会利用这个身体继续造作不善业。

缘于爱,取生起

四種取:一、欲取;二、邪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論取。简单地说:由于贪爱,想要的贪取就生起,就会继续造作身、口、意三不善业,就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在听开示的时候,不要乱动,如果听开示也这样动,就不尊敬法,那么禅修的时候更会动来动去,观智就不会生起。听开示都没办法专心,修的时候也不会专心,那么做也是白白浪费时间。

这个五蕴中的受蕴,由于身体是苦,生起的各种受也是苦。观得好有乐受,不苦不乐的是舍受,这是打坐的时候会出现的受。现在你们听开示时也有各种受生起,这一刻你们的身体都在变化,会有胀、麻、痒、痛的各种感受,那么禅修者就要用正念去观察现在生起的各种感受,要如实地觉知真相。

接着提起正念后,观照要跟上去观察这些感受是否有持续性,以及它们的变化。所以观察感受的时候,它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变,它会增加、减轻。一定要看到它的实相,是无常的、是苦、是无我的。

所以身体在展示这些变化的时候,会有舒服的,不舒服的各种感受,当觉得受不了想移动变换身体姿势时,贪就已经生起了,再接着去动时,就更走错路,不对了。

在痛出现时,可能其他的禅修导师会告诉禅修者如果说太痛了就要放松,可以改变姿势。妙乌禅师是坚决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也许这些禅修导师没有这种禅修方法的经验,不知道坚持观痛,最后是会超越痛的。也不了解超越了苦受之后会生起乐受。

禅师希望大家禅修时,能明白身体是由累世的不善业积累而来的果报,当苦受生起时,能及时提起正念用智慧观照,不要再造不善业,再陷入轮回的苦。禅师希望你们能做到这一点。

不死之法

有一次佛陀问大众:“什么是不死之法?”大众回答:“世尊,我们是依靠佛陀的智慧而活,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只有佛陀您自己才知道。”

佛陀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不死法就是涅槃,获得涅槃的因是道谛。”所以修行就是在修不死法——涅槃。

缘于取,有生起;缘于有,生生起。

缘于生,老、病死、忧愁悲苦等生起;

于是生起了这整堆苦。

佛陀还继续说:“有结生就是苦,没有结生才有福。”有结生就有今天的这个身心,身心是由五蕴组成,它会病、会老、会死。由于病和老,色身会一天不如一天健康,从年轻到衰老,色身一直在这样变化。就算有更好的食物,更好的医疗保障,只会延缓衰老,但是无法阻止老、病、死的结果。所以说生的开始就是苦的开始,五蕴就是苦。色身结生之后,后面就跟着一大堆的苦,所以结生就是苦。

怎样才能不结生呢?这就需要在修行时生起很强的观智。在观照的时候,心和所缘保持一致不间断,不善业就会逐渐地减轻减少了,直至不再被造作出来。

观智是有力量断除烦恼的,如果一个人是已经证到初果须陀洹,他一回顾就能了知自己已经完全拔除了“我见”这一种错误的认知,并且完全拔除对三宝的怀疑。他已经没有会令他堕入四种恶道的粗重烦恼,他的烦恼变得很轻。证到须陀洹果的人不会再投生到四种恶道。这四种恶道就是阿修罗道、畜生道、鬼道和地狱道。因为他已经破除了“身见”、“戒禁取见”和“疑”三个主要烦恼。因此,在缅甸的佛教徒们都相信,修行者必须至少要证到初果须陀洹,才能够免除堕入四种恶道的危险,才算是真正的安全。

二果,三果,直到证得四果时就会彻底根除一切的烦恼。

在修行中观智在根除烦恼时,还有道谛的出现,有证道证果的能量。如果没有烦恼了,也就没有这个五蕴身体了,没有被烦恼燃烧的身体,就没有苦。

烦恼的本质就是贪、嗔、痴。有烦恼身心都会很苦累。如果观智很强的话,就不会去造身、口、意三种粗重的业,不会说粗糙的话,不会生起不善心,他的言行会比较柔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修行者的心一直专注在所缘上,不论是在禅修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在心跟所缘保持一致起时,就会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不会让嗔心、贪心生起。因为禅修者他知道烦恼越多,就越会不舒服。烦恼少即贪心少、嗔心少,就会越心安越舒服。体验到这种感觉的话,你就不会去做那些粗糙的事情,不会让烦恼生起。

你用正念去观照,当心专注在所缘时,无论是哪一种所缘,行者的心都是比较温和的,言行也很柔顺。

在禅修营里,禅修者在行禅时,心不专注在自己的所缘时,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言行会很粗糙,动作也会比较快,妄念很多,想东想西的,眼睛也会东张西望。而关注在所缘上的禅修者就很平静、柔和,看起来行为举止也很庄严。

 

所以经过禅修训练的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他们的言行都很温顺。禅修时,禅修者的心一直专注在所缘上,他不会东张西望。因为乱看的话,他就失去了正念,也就不会专注于所缘。所以,他会一直守护好自己的六根门,不让杂染进来干扰他的心。看上去就有温顺的言行。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用正念观照自己的身体,就会有法的觉知。

禅修者要这样很精进地,在每一个行、住、坐、卧的姿势中要观察自己的身体。你们来到禅修营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也听从禅师的指导。禅师的教导是源自于佛陀的教导。

在每一个姿式中都能保持专注。这样在生活中不管推门、关拉门、坐下、吃饭,这些行动都会很柔顺。一旦这样去观察目标时,你们的不善业就会减少,就能体会到没有不善业之后的那种快乐。没有不善业的地方就是涅槃。

听从禅师教导去实修的人会知道禅修的方法很清楚,而不听从禅师教导的人,在禅修时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在观察,心就一直在打妄想。这样来禅修的结果就是两手空空地来,两手空空地去。

所以当心中有法时,心就会觉得轻安,也有机会生起观智。

禅修者是否会有轻安呢?这就要看他的精进力和信根有多强。具备信根、精进力和智慧的人要证悟的话,就会很快,不是遥不可及。

所以佛陀说这个法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修的,好多人跟这个法是无缘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机缘听闻佛法,没有信根和智慧。这里有几个禅修者是很认真,专注地在修行,不论休息时间还是禅修时间,都在很精进努力地在用功,所以佛陀说得很对,必须要有很深的信根和智慧的人才有能力修这个法。

佛陀只是指路人

举个例子,在佛陀的经典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婆罗门是很有智慧的,有很多的信徒。有一天,他去问佛陀:“尊敬的佛陀,我听说在你的教导里,有止息了一切苦的道智果智的涅槃,还有导向涅槃的八正道。你的教导这么好,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证悟了?而有的人却还在生死中轮回,没有到达涅槃呢?”

佛陀就回答说:“举个例来说,你知道舍卫城吧?”这个婆罗门说:“知道。”佛陀说:“你去过吗?”“去过。”他继续回答。佛陀又问:“你知道怎么去那个地方吗?”婆罗门说:“知道。”这时佛陀就讲了:“如果有人问你怎么去舍卫城,你会给他指路说,顺着我指的路一直走你会见到一个长满莲花的湖泊,再向右边走你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那么第一个人顺着你指的路到了湖边,可是他忘了应该是向右还是向左边走了,这样他就迷失了,没有到达目的地。

然后第二个问路人也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也给他指引了道路,这个人一样依你指导的方式到达了长满莲花的湖边,但是他记住了你的话,向右边行走不远就到达了舍卫城这个地方,这样他就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所以这时佛陀就反问这个婆罗门:“同样的,你指引了道路,也有这个城市存在,为什么第一个人不能到达目的地,而第二个人却可以到达目的地呢?”这个婆罗门就说:“到达或者不到达目的地,不是我的问题,我也指导了正确的道路,他们能否依我的指示到达目的地这个就与我无关了。”

所以佛陀就对他说:“同样的道理,在我的教导里有涅槃,也有导向涅槃的八正道。有的众生遵循我的教导去做可以证果,证悟涅槃;也有的众生没有完全遵从我的教导去做,就不能达到目的地,证悟涅槃,仍然在六道中轮回。”

所以现在这里的禅修者也是一样的,有的跟着禅师的指导在修行,就会有进步。有的信根不是很强,也没有依照禅师的指导去认真地修行,所以就没什么进步。

逃脱大网的鸟总是少数

佛陀说,因为无明,这个世界是黑暗的;因为没有智慧,众生被热恼的火灼烧着。如同在田间,有猎人用一张大网捕鸟,大网撒开后,有许多的鸟因突然而至的大网而受到惊吓,慌乱中张开翅膀冲向大网,被网眼卡住。一些愚痴的鸟儿仍然低头吃食。就这样大部分的鸟都被网住而不能逃脱。只有很少部分的鸟并不惊慌,沿着网与地面接触的空隙,慢慢地爬出大网的围捕,重新飞上自由的天空。

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够解脱的只有少数量的智者;大部分众生被烦恼束缚,不停地在轮回之网中挣扎。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知道观智的生起,涅槃的解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更不是说你禅修打坐了,就必然会有观智生起。

虎口证悟的阿罗汉

以前有三十位比库禅修者一起到森林里去禅修。进入森林时,他们约定止语禅修。大约半个月之后,由于要集体诵戒,他们重新聚集在一起时,结果一点人数,少了六位比库,只有二十四个人。

年龄大的比库就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这六位比库都被野兽吃了。

年长的比库就建议大家,有紧急的事情发生时,或是遇到困难危险时就敲打木板来警示大家,寻求帮助。

有一天晚上,一只大虎来到一个正在禅坐的年轻比库身边,叼住他就跑。旁边的人看见了就马上敲击木板向大家求助。

众人在年长比库的带领下点燃油灯来寻找这个被老虎拖走的比库。

老虎跑得很快,大家怎么也追不上,只听得到他的呼救声。

这个时候年长的大比库就冷静下来,朝着老虎逃跑的方向喊:

“你不要再想着有我们能帮助你,我们帮不了你。现在能够救你的,只有你修习的禅法,请以你学过的法为依靠吧!”

年轻的比库听到以后冷静了下来,不挣扎也不叫喊。他就静静地观察身体。老虎将他拖到一块空地时就开始撕扯着吃他。

先是吃他的脚趾,比库也不挣扎,只是观察被吃的身体和被吃时心里生起的痛苦的感受,可以想象他当时的苦受有多强烈。

年轻的比库被吃到脚踝时,这位比库就对身体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这时他证得了初果。

现在,禅师指着下面听开示的营员笑着说:

“那只老虎还没来吃你们,有的人身体就开始因为疼痛扭曲。”禅修者们都笑了。

 老虎继续吃这位尊者,吃到他的膝盖时,他就证到了二果。他一直这样观照苦受,觉知到苦受在不停地生灭;当被吃到腰部时,他就证得了三果。

你们可以想象那个苦受有多么强烈,现在你们打坐的苦受没有被虎咬那么疼。

当被吃到胸部时,这位尊者就将苦受观到了终点,超越了苦受,一切烦恼尽断,这时他证得无漏的四果,阿罗汉果位。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前辈们的信根有多强。那么在修行时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来忍受苦受,要思维以前的圣者都是这样拼了命地去修行才会证悟,所以修行时要加强信根与精进力。

这位尊者即使在被老虎啃食身体的时候,在那样痛苦的情形之下也能保持清醒地去观照,就是因为他以前一直在修行,有修行的经验。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很平静,你不知道哪一天会有什么样的苦难降临,或者是病痛生起。如果仅仅因为打坐时苦受就使身体扭曲,受不了,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某天疼痛,苦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自己有能力去面对那种痛苦吗?所以要有这样的思维,激励自己现在就去精进地修行。

好比是面对敌人,你手中要有武器才能防御敌人。

我们共同的敌人就是死亡。

死亡会折磨我们的身体,临死时也可能有病痛。严重时,身体不能动弹,躺在病床上任由病痛折磨,皮肉由于长时间不动而长出了蛆虫,那种苦受降临时,你要怎么救自己?

只有生起观智才能把你从死亡、病痛的折磨中拯救出来。

修行中能够生起观智还有很多的利益,病痛折磨你的身体时、死亡降临时,你可以很平静地去观照,知道这是因果,不能改变,不会感到痛苦。

平常生活中,有观智的行者即便是面对世间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也不动摇。富裕时、贫穷时、人多时、孤单时、有人夸奖时、有人骂你的时候,你都平静地接受,也都能忍受。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很努力精进地修到观智生起。要这样修,才不会白白浪费这次做人的机会。

人死的时候,这世间的一切,你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业。你若布施、持戒、禅修,就有这些善业跟随着你。

如果此生不能证悟涅槃,当你再轮回时,也会因为你有持戒、布施、禅修的功德,而投生去有福报的地方。禅师希望你们有这样的善心,善业一直陪伴着你们,直到证悟涅槃。

 

二、坐禅提示

想要证果,女性禅修者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事项,禅修面前男女平等。而且按照佛陀的教导,概念法中有男、女之别,究竟法里没有女人和男人的分别。

例如,佛陀入灭前,亲自教导并获证阿罗汉果位的弟子须跋陀,询问过女人和男人在禅修上的差异。佛陀回答说,能够证道证果和性别没有关系,只与信根和慧根有关系。

再例如,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年纪才二三十岁的年轻富翁,名叫Vissaka,他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有一天他和朋友来拜见佛陀,听佛陀宣讲四谛法。佛陀讲到道谛的时候,解说得非常详细,道谛即八正道,是灭苦之道。

佛陀详细解说如何正念观察身心,如何证悟道果涅槃。这位年轻富翁在听法之时就提起正念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以及听法的心与听法的感受,当佛陀说完之后,年轻富翁就证到了三果。他此时已经没有一切感官欲望的贪爱,也没有嗔恨,意思就是说他对一切都不再执着,既不贪爱财物,也不贪爱执着于某个人。他回到家后,他美丽的妻子就像往常一样过来牵他的手,但是Vissaka非常温和轻柔地将他妻子的手推开,然后他妻子再一次伸出手来握他的手,他再一次非常温和地推开他妻子的手。

他的妻子非常讶异他的举动,她就问她的丈夫:“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如果我有什么地方冒犯了你,请你告诉我,我会改进;或者你是不是另外有心爱的女人了?”这时候年轻的富翁Vissaka就向妻子解释自己的证悟经过。

Vissaka向他的妻子解释说,他自己如何听佛陀说法证悟到第三阶段阿那含的经过。他的妻子名字叫Damadina,他对妻子说:“Damadina,我到佛陀那边听闻佛陀说法,我照着佛陀所教导的方法观察自己一切的身心现象,于是我体证了神圣的佛法,成就了三果阿那含。因此我已经不再染着于五欲,不再贪爱一切的财物或是感官的欲乐。对于你,我也不再贪爱。”

假如Damadina 是一个有愚痴智慧的女子,听了丈夫这番话,她可能会感伤心、气愤,但是Damadina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女子,而且具备证悟佛法的慧根。只要她有机会修行佛法,她也能证道证果。于是Damadina问丈夫Vissaka说:“我也想听闻佛法,如果女人来修行,是否也能够证悟你所证悟的佛法呢?”Vissaka回答说:,“任何人,不论他/她是什么性别、年龄、种族、身份,只要他(她)按照佛陀的教导,如实精进地用功,都能够证悟到佛法,也就是证道证果。”他的妻子Damadina听后了非常高兴,就要求丈夫说:“请允许我出家作比丘尼,请送我到佛陀的比丘尼道场剃度受戒”。大家想,Vissaka听到妻子这个要求会有什么反应呢?他对妻子的这个请求感到高兴,他告诉妻子说:“明天我就去请求国王同意,然后送你到佛陀那出家。”于是Vissaka 送妻子到佛陀所住持的竹林精舍,佛陀就请比丘尼僧团为她剃度受戒。Damadina受戒成为比丘尼之后,就到远离王舍城的一个森林道场修行,成就四果阿罗汉。

所以,女众和男众能否证道证果,是由宿世积累的波罗密所决定。

不过,相对来说,男众修行比女众要方便。出家后,男众三衣一钵就可以在森林里禅修,女众在森林里禅修就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这一世成为男人,是在前世累积了很多的福报,成为女人则前世的福报和功德相对就小些和少些。

男人心胸相对宽广,更直接。一旦出家修行,就比较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相对来说,女众的心思多、心胸狭窄,顾虑和顾忌也很多,禅修时毅力和动力不足。

当然,禅修证道证果是和正念、信根和慧根有关,如果不禅修无论是男众还是女众,活着都没有任何意义。

女人和男人都是人,都是五蕴的聚合。对禅修者来说,只要有信根、有慧根、有念根、有精进根、有定根,女人一样可以证得果位直至彻底解脱。相反,如果男众没有信根、没有慧根、没有念根、没有精进根、没有定根,也一定不会获得禅修的进步,获证果位或彻底解脱。

女众五蕴,心思比较多且弯曲,而且女众五蕴的舍心没有男众五蕴强。所以,女众五蕴在禅修过程中如果遇到美好的境界时,可能会贪着,影响禅修的进步。

三、禅修问答:

1、禅修者:为什么我在观照疼痛时,会出现一些相,例如:光出现等。这是为什么?

禅师:定力强时,心和所缘结合融到一起就,会看到一些相:例如有光出现,有时光强烈到刺疼眼睛,光笼罩着全身等等。虽然你是在观痛,但是你不是修观禅,因为你没有观照所缘的生灭,你观照的是具体的形像。

当禅修者在坐禅时,感觉身体轻安;行禅时,感觉脚好像踩在棉花上,这都是在修定;坐禅时,如果感觉身体消失了或者好像悬空了,此时也是在修定。

此时,当禅修者需要觉知到处于这种状态时要作意:这是修止禅;然后以此所缘为观照的目标,修习观禅,观察这种状态的消失。当生灭智成熟了,出离智自然生起;出离智成熟了,今生解脱是水到渠成。

虽然禅修者在观痛,但是不等于在修观禅。比如禅修者观痛时,看到胳膊上的痒是一片状的或看到背部的痛如同插入一根柱子般等等,当你看到的疼痛有是具体的形状时,其实你在修止禅。

禅修者观察疼痛时:(1)、观到的先是麻,后来变为胀涨,然后又变为酸,不是固定不变的;(2)、疼痛的程度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有时候减轻了,有时候又更加强了;(3)、先是出现冷或者热的感受,接着是疼痛出现;(4)、禅修者如同走在荒郊野外,突遇暴雨,一瞬间,全身同时被雨滴击中那样的感受,发现身体的一些部位,疼、痛、酸、麻、冷、热等等感受同时发生,在全身不停地生灭。此时的禅修者是感受不到舒服或难受或不苦不乐的舍受,只是感知遍布全身不停的生灭变化。如此观才是在修观禅。

禅修者持续观察遍布全身不停变化的生灭,不经意间生灭随观智就成熟了,也许厌离智随之圆满了,这时候距离涅槃的终点就近了。

2、禅修者:观照时,有时候发现身体没有了,此时该观照什么?

 师:身体不会没有,还在。禅修者感觉身体消失了,是所缘和心保持一致时,定力出现了,有这样的现象。

如果你觉知到身体消失,就将这个“觉知身体消失”的觉知作为所缘观照,也就是常说的名法观照名法、心观照心法。   感觉是生起后,必然会消失,这样的感觉消失后,其它所缘会出现,你再观照其它所缘。

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时,有时候觉得身体很轻,有时候会觉得身体很沉重,这些都是定力生起时的标志。

3、禅修者:禅修禅定时,我们需要从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次第地修,那么修习十六观智也需要一个观智、一个观智地次第地修吗?

禅师:因为我们不是佛,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能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地看到十六观智在禅修中是否是一个阶次、一个阶次次第生起。所以,我们至少修到生灭随观智生起,然后反反复复地修习生灭随观智,继而生起厌离智。当厌离智足够成熟,我们不一定在行、住、坐、卧中的哪一个姿势中体证涅槃。所以禅修者一定不要忽略,行、住、坐、卧时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

在修行时,无论是修定还是修观,都不可以一边思维一边禅修,比如一边观照一边想:这是初禅还是二禅;或者这是名色分别智还是行舍智等等。就大智如舍利弗尊者或许都不能看清楚十六观智的细微变化以及如何次第生起。

修习观禅时,只需要观照所缘的生灭。生灭智成熟后;厌离智自然生起;厌离智成熟后,涅槃自然到来。波罗密多的禅修者,获得生灭智后很快就可证悟涅槃。

 

4、禅修者:修定时,进入一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如果不持续禅修,禅定会退转。获得观智后,也会退转吗?

禅师:禅修者修得禅定后,必须要小心培育和呵护,否则就会退转到禅修前的状态。止禅是婴儿,需要时刻被呵护。

止禅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高度警觉地关注业处,就算禅修者有连续的,很多的修习止禅的经验,只要禅修者一失念,见到可喜的目标生起爱着,或者不可喜的目标生起嗔心,当心不能保持一境性时,不处于修止时的业处时,烦恼就会快速侵入内心,就可能要造作身、口、意的恶业。

修习止禅也很好,临死时可以一心不乱投生为天人或者梵天。天人福报好,思衣,衣来;思饭,饭来;左、右两边各有五百天女陪伴。只是天人还是要轮回,天福享尽也会要下地狱。

而修习观禅获得观智后,心是平静中舍,目标来了,心马上就觉知,不会被喜欢或者不喜欢以及中舍的情绪牵着走。

 

观禅,是在行、住、坐、卧任何姿势下都保持正念,身、口、意是清净的,不会有任何粗暴的行为,心倾向于看清楚身体不停展示的生灭。当禅修者生灭观智成熟的时候,就会趋向证得道智和果智,最终证悟涅槃。

禅修者修习观禅到观智生起后,尤其是生灭智生起后,不用刻意培育,一个呼吸之间,涅槃就会发生。

禅修者如实见看过一次生灭一次,以后就会不断地看到生灭。在坐禅时获得生灭智,行禅时、立禅时、卧禅时保持正念会加强生灭智的力度,观照越多,生灭智成熟得越快。

在佛陀住世时,很多圣者都是在生活禅的持续观照中获证初果甚至四果。生灭智生起后,禅修者保持持续的正念观照,证道证果随时都会发生。

例如:佛陀住世时,一位在家女众,每日听闻佛法,同时观照身心。一日听闻佛法后,回家做饭时,依照习惯仍保持观照。当她将青菜放进油锅青菜瞬间由于高温而改变颜色。她看着手中还没有放进油锅的青菜,以及锅里已经变色的青菜,一瞬间获得生灭智,就在做完这餐饭的时间里,自生灭智生起后,她快速地证入初果、二果又证到三果。获得生灭智后,有波罗密的人可以很快证悟涅槃。

5、禅修者:禅修时,身边的禅修者使用了化妆品,我观呼吸时,每一个呼吸里都有化妆品的味道。整个坐禅的过程中,我都在起嗔心,这时候该观什么?

禅师:你的嗔心生起时,不要观呼吸,要观嗔心。不要执着于让你起嗔心的化妆品的味道,只是观照嗔心。

嗔心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它,嗔心就消失。嗔心生起,嗔心消失都仅是嗔心自己的事,禅修者的任务就是观照嗔心。

6、禅修者:如何知道生灭智生起?

禅师:禅修者先培养定力,然后才有观智生起。观智生起是自然的事情,是禅修的结果,观智生起,我们自然就知道。不要在禅修时,判断和研究观智是否生起,以及观智到了哪个阶段。

7、禅修者:我在吃饭时,也在修习生活禅,有时候都吃了两三分钟,也没吃出饭菜的香味。吃不出饭菜的香味,这是禅修的目标吗?

禅师:吃饭的时候保持正念,观照吃饭时的每一个动作,这是修生活禅。例如,咀嚼时,如果在观照咀嚼的动作,饭菜的味道就会被忽略。否则,会尝出饭菜的味道,味道也是观照的所缘。

吃不出饭菜的香味,不是禅修的目标。观照味道也是在不断生灭,无论是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味道都不会持续不变,生起必会灭去,让生灭智生起来是禅修的目的。

8、禅修者:所缘变,观照的心在变;如何让所缘变,观照的心不变?

禅师:所缘变,观照的心也在变。名法色法都是按照自己的运作规律生起、灭去;灭去了又必然再生起,我们改变不了。

例如,我们看溪水顺着山涧流下时,我们将注意力定在一个位置,那个位置的水流看似一直不断,但我们都知道那是因为不断有水从山上流下来。因为没有定力,所以我们看不清事物生灭的实相。

9、禅修者:我可以一边禅修,一边分析和审查:这是在修身念处、这是在修受、心、法念处吗?

禅师:禅修时不可以想和思维,只是观照所缘就好。虽然我们修的是四念处内观禅法,但是我们禅修时的工作只是提起正念,观照所缘的生灭,四念处是我们观照的所缘,是心观照的对象。禅修者不可以一边观照所缘,一边思维这是在修身念处,这是在修受念处,这是修在心念处或者这是在修法念处。禅修者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单纯地观注所缘。呼吸不明显时,就观照腹部起伏,还不明显时,就观照当下明显出现的其它所缘。坐禅、立禅、行禅、卧禅、生活禅并重,需要要求坐禅、立禅、行禅、卧禅均衡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