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对德国夫妇放弃高薪,来中国15年挽救了500多个孩子,国人看到全感动了···

 Derek9988 2017-11-05

在长沙的某个破旧的小巷里

有一家不起眼的面包店

每当走到巷口时

都能隐约闻到烤面包的香味

令这个人烟稀薄的小巷

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生机



当很多人都在怀疑这家面包店

究竟能不能盈利时

却发现这家隐藏在深巷的小店

居然有这么多人慕名而来

甚至它从来没打过广告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

这家店的主人是一对德国夫妻

老板是吴正荣,来到中国之前

他本在斯图加特从事着与化学相关的工作

还拿着丰厚的薪水

他的妻子是杜雪慧

之前是一名小学老师



如果他们没来中国,也许过着的是另一种人生。但偏偏命运如此神奇让他们来到中国,甚至后来还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洋雷锋,以一己之力为聋哑人撑起一片天。


这个故事还要从他们看到一篇报道说起,那时他们还没来到中国,却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湖南一些“聋儿”,因为未及时治疗成为“聋哑人”的报道。


看完后吴正荣心里暗暗发颤:“这些明明可以避免的,只要有人能正确的引导他们,带他们练口语,7岁前的儿童是可以学会讲话的。”



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里存在着

于是一天他决定和妻子商量

后来俩人就辞职了

一起先到台湾学了两年中文

后来被问起为什么会放弃优渥的工作

他们说:“当时我就想去帮助他们,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爱心行为,他们做了15年。


在2002年时,俩人作为“环球救助协会”代表首次来到长沙,与湖南省残联康复中心合作,帮助湖南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妻子杜雪慧,原本就是老师

对孩子特别有耐性

常常将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喉咙前

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震动

手把手的教她们去认知



刚开始俩人是通过和组织机构的合作形式

来帮助这些聋哑儿童

但慢慢的他们发现

许多家长因为家庭困难

根本无法负担康复训练的费用

最终只能放弃掉孩子的治疗



当他们知道这些事后,就立刻飞回德国筹集资金,还通过香港建华基金会采取德中家庭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帮很多家庭解决了听力康复培训的费用。


他们想做的就是能够尽自己一份力,帮助更多孩子能重获健康的人生。


其中4岁的刘浩明

就是确定要资助的听障儿童之一

他的姐姐刘晓芸6年前已接受资助

每当刘浩明发音不准

或听不见老师的声音时

杜雪慧都会在一张

贴有他照片的表格上进行记录

30分钟的课程结束时

记下的文字已经超出了表格线



课程结束后杜雪慧会称赞刘浩明:“刘浩明,你很棒,答应杜老师要多说话好吗?”接着又会很细心的告诉别的授课老师一些要注意的细节:


“刘浩明的人工耳蜗手术做得晚


听力恢复过程有些慢


上课节奏不用那么快


他对翘舌音基本听不到,要加强练习。”


正是这份爱心和责任心,让刘浩明的母亲石秀芳十分感激,只要石秀芳一提到她对自己子女的帮助就忍不住感动落泪。


因为石秀芳做梦都没想过,自己的女儿能在6岁时可以说出流利的语句,而且女儿还说自己以后的梦想就是:“我长大以后要和吴老师、杜老师一样,做有爱心的人。”



除了给听障儿童带来经济上的帮助,他们还给予了精神上的关爱。


3岁的艾吉星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艾吉星因患有听力障碍被普通幼儿园拒之门外。后又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被听力康复中心劝退。

 

最后是吴正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


给艾吉星找到一家愿意接收的康复中心


不仅如此在得知艾吉星家很困难时还给艾吉星配上了助听器


每月资助她350元康复费


如果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最大的善意了,那么吴正荣接下来的话真的让人感叹世上还有如此热心的人,他对艾吉星的妈妈说:


“你放心,学校要是不让吉星住,我们把她接来自己家里住。”

 


那时在3岁的艾吉星的记忆里

除了母亲外

吴正荣夫妇是最常来看她

和她说话最多的人

后来的艾吉星说:

“爸妈给了我生命,他们给了我另一个世界

告诉我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如今的艾吉星考上了大学

她一直没有忘记这对德国夫妇的善心: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帮助了5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


这些受助的孩子如今大部分都能说话了,还有一些孩子甚至能和正常人一样沟通交流,而这些成果源自一份善心。



这份善心不是他们已经为人父母

所感同身受到的

相反的是俩人没有自己的孩子

但却十分喜欢孩子

所以甘愿为了这些“聋哑儿”

离开家乡来到中国


他们说:“因为被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吸引,看到他们从什么都不会到通过训练可以交流、说得流利、上学,觉得留下来太有意义了。


如今他们的善心,让那些生来就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孩子,拥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当这些孩子长大后,还用微信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自己如今已经考上大学,已经结婚生子,生活过得很幸福。他们都会发自内心的为这些孩子感到开心


虽然在中国十几年,他们帮助了很多的残障儿童,但同样也留下了遗憾。他们的双亲相继去世,只剩下最后一位老人病重。


那时杜雪慧赶回德国看望病重的母亲,她以为自己会被母亲责怪,没想到母亲反而鼓励她说:“一定要在中国继续做下去,看到你的努力我们也能感觉到幸福。”



就在同年他们在长沙的德国朋友准备回国,就把手里一间面包店转给他们了。


那时的吴正荣就想:“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残障人士接受康复训练只是基础,如果教他们学做西点的技能,他们还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于是一个名为巴赫西点的面包开张了

店里多了很多“无声”的学徒

不懂面包制作的吴正荣

还找到一个德国师父来

带着聋哑人一起学习

杜雪慧还把德国家中

母亲自制的肉桂卷做法带到店里



刚开始他们的巴赫西点

是开在寸土寸金的太平街

但半年后因为负担不起租金

就将店面搬到了租金较低的深巷中

低廉的租金让吴正荣感到压力减轻了很多

能够更专注于做好面包:

“我只有一个原则

就是做面包必须用好的材料

不能苟且。”

他们店内所有的酵母是从德国带来

面粉只用固定的供货商

有一次质量不好就直接淘汰



后来和德国师傅学了四年的吴正荣

自身也学出师了

于是之后就自己一把手来教

对于来学的聋哑人

他都会手把手的去教

从什么都不会到面包成型

单单是揉个面团

他都不厌其烦的教十几遍



现在他们店里有6位聋哑人

还有2名学徒

其中3名聋哑员工已经“出师”

去其它面包店工作了

对此他也表示很开心



因为他没做过生意

那些年来他其实一直都没赚钱

而对他来说挣钱不是最关键的

让聋哑人学到本事才行

所以他一直都是保本经营着



对面包店当学徒的聋哑人

他甚至从不收学费

每个月还会给学徒发生活费

他说:“面包店地方小,

也许一下子帮不了那么多人,

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这就是吴正荣的想法

在他心中开面包店

从来不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而是能让更过多的聋哑人

拥有自食其力的技能

这个世界也应该给予这类人应有的尊重

因为每个人都应拥有同样的机会



后来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

长沙人知道了这家店

不仅面包品质好

而且老板还如此的善良

帮助了这么多的长沙人



于是大家纷纷用自己的行动

来支持他们的善举

不仅是想尝一口面包的味道

但更重要的是

他们想亲口对这对夫妇说一声谢谢:

“谢谢你们在中国做的一切。”

 


如今他们的店内有10个聋哑员工

还资助着54个孩子

帮过5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

他们并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

而是说:“能做好事就应该做,

不管事情是大还是小。 

 


看到他们做的这么多

很多人不禁想问

他们会不会有过后悔的想法

吴正荣如是说到:

“他最早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帮助人的方式

没想到会做到今天这样

如果现在可以改决定,他也不想改

还是想继续做下去。”

 


因为对他们来说

生活过的有意义,比有钱重要

虽然俩人没有孩子

但有资助的这54个孩子

依旧感到很幸福



因为他们的善意

因为他们心中有爱

让这么多在无声世界的孩子

能够得到救赎,重获新的人生

这就是善意和爱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