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风啸一揽众山小 2017-11-07

谢邀。最近有关太极拳的争论逐渐的多了起来,尤其是不久前有关太极拳和散打搏击的那场较量,更是把太极拳推上了舆论的一个风口浪尖。再加上以前不少比较让人哭笑不得的所谓“太极神功”的视频等等,更让太极拳被质疑四起,甚至就是骂声一片。那么这个时候看到头条上面有这样直接正面询问太极拳本质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也就忍不住说一下我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和看法,实际上对于太极拳的质疑这个现象来说,根本不奇怪,甚至我个人认为,太极拳从诞生出现在公众视线的那一天开始,应该一定是伴随着不断的质疑而走到今天的。究其本质上的原因,我想,应该就是这个太极拳的拳理吧!

简单理解拳理,那么就是某种拳术的理念,理论基础。太极拳最权威的理论基础自然就是所谓《太极拳论》这点估计应该只要是接触过太极拳的人都不会去反对。哪怕是没有练过或者说是仅仅知道太极拳,并没有深入学习练习太极拳的人,应该都会把太极拳论作为拳理的最终解释。然而为什么太极拳的实战型被广泛的质疑,甚至现在谈及太极拳的评论当中必然会有所谓骗子的骂声呢?抛开其他外在原因不谈,就连现在多数自称练习太极拳挺长时间,甚至是自认为练习比较有成就的人,对于太极拳的最核心的拳理,估计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仅仅自认理解而已。说到这里看到这里的人完全也可以把我也包括在上面我说的这类人当中。因此我这次头条上的回答,仅仅只是抒发一下我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心得而已。有不同看法或者质疑的欢迎直接提出。

太极拳。顾名思义,就是以太极作为核心理论的拳术。然而太极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太大了。大到宇宙万事万物,基本上都可以拿太极去套,总可以说的通。我一直说太极拳这个名称,是拿大概念大理论去套小概念的一个名词,所以总会有太空太玄的质疑。说白了就是假。然而反过来说,中国几百种传统武术种类里面,也只有“太极拳”好像能够配的上“太极”这个词。因此如果一定要给某一个武术冠以“太极”这个名字,恐怕也只有“太极拳”可以了。

为什么要这样去说呢。原因就是“太极拳”这个拳法,从起初的样子发展到近代历史上最辉煌的那段历史时期为止,一直是在努力的去向着“太极”这个理论去靠拢,最终形成了“最符合太极”的这个“太极拳”

这也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太极拳是历史上文人身份习武,所选择练习最普遍的拳种。除了太极拳之外,好像没有那一类的拳种练习者当中,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程度的人比较多。而唯独太极拳,不但练拳的当中文人比较多,甚至有一门派武式太极拳当中,创始人身份的武禹襄,本身就是主要以文为主。这也是太极拳很显著的特色之一。而其他种类的武术当中,常见的有农民,力工,镖师,看家护院,把式卖艺,和尚道士,同时具备文武两种秉性的可以说凤毛麟角。实际上文武也就好像太极当中所谓阴阳两面,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特色,也就可以从文人习武这个现象当中体现一二。另外有关太极拳的理论著作当中,文人的痕迹也是非常鲜明,就连公认经典的太极拳论,实际上单从文章结构来说,是典型的八股文章格式。因此有关写这篇太极拳论的作者,就时间上来看,明清时期应该是最为合理,而且十分偏于清代的文风。不过这是有关历史考证上面的话题,不在这里过多表述。

再者中国丰富多样的武术当中,也唯独有太极拳,一下子可以分成陈,杨,武,孙,吴 五种公认的流派。(这里是说在民国初那个历史时期)而且这五种拳无论外形到各自的拳理拳论。可以说都区别明显,几乎就连从没有打过太极拳的人一眼都能看出差别。但是同样也能感觉到其中有共通之处。所以又可以和其他拳种加以区别,把这五种看起来都不一样的拳都归类到太极拳上面去。这也是太极拳的特点。至于到了今天,这个现象依然存在,不过由于某些因素,不想在这里深入讨论。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在于,只有太极拳,在对于太极拳不深入了解的人看来,其技击意义是最难以明显体现的。从一百年前就有人讥讽太极拳打起来好像摸鱼捉虾,根本看不出有何实际意义。这个看法一直到今天,相信绝大多数不深入了解太极拳的人,依然对太极拳的技击实用意义抱有极大的质疑。除太极拳之外,基本上所有的武术种类,拳打脚踢的动作意图十分明显。攻击和防守也是基本上一目了然。然而一整套太极拳打下来,也许除了搬拦捶等寥寥几个动作似乎有攻击的动作,其他都在看起来不明所以的画圈而已。因此自然而然就会有这到底是怎么打人的疑惑产生。

以上举了这些方面,无非就是为了阐述一下。这些所谓太极拳的特点,都是因为太极拳的拳理而形成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太极拳特有的特色,不过这里就直接对于太极拳的拳理来作一下解释说明好了。

拳论开篇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事实上这一句话就把整个太极拳核心理论完全概括完了。之后的所有表述,没有再超出这句话范畴的。但是最简单的东西往往就变成了最深奥复杂的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太极拳论基本上公认为经典,但是究竟的拳理,却是众说纷纭的原因。因为太简洁概括而会有各种各样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这点好像佛教谈空。怎么说似乎都能说通,但是能够证果的。那就是寥寥无几了。

为了解释拳理。这里还是先把太极拳论引用一下:

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3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4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版本作: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5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6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7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8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那么现在就解释一下这篇拳论。但为了避免繁琐累赘,只是作大概说明,并不逐句去解析。这里分出了八个段落。正好也就是八股文章里面的段落分别。第一段是总论,也就是阐述核心。那么下面的2段,实际就是在解析“动静之机”这句话。而4段落。解释的就是“阴阳之母”。到了第5段,其实是再次引申解释“动静之机”。第7段。则是同样引申解释“阴阳之母”。当中穿插的第3段和第6段,则是特别提点运用“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要领。而最后的第8段,是最后提醒特别容易犯错的关键点。算是最后告诫。这样整个8个段落。等于详细解释了太极拳的核心理念。

动与静,实际上也是阴阳。然而这里不说阴阳,是因为后面的阴阳说的是实战当中的主动与被动。其中有攻击与防守的涵义,然而并非单纯的攻防,所以说是主动与被动。

动为分,静即合。分就有主动去牵扯攻击的意义,合就是被动去承受对方的压力,防守的作用。然而攻也不是单纯去攻,防也不是一味来防,所以后面赶紧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对方的势头猛,人刚我柔,那么这个形势下。就要“走” 。我占据主动,对方被动,对方急于抽身,我紧跟而上不让他逃脱,这时就所谓“粘”。那么应该怎么才能掌控呢?所以后面就说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个原则就是所谓动与静怎么转化的“之机”。

后面第4段关于阴阳之母的论述,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理解一下。为何说是“之母”就是说阴阳是双胞胎,甚至可以说是连体婴儿。有阴必有阳,分不开斩不断,甚至是左边阴右边阳,然后马上又可以右边阴左边阳。随时可以转换并且彼此不会孤立。这样变化是什么样的目的呢?就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程度。做到了,阴阳才算做成了。

说到这里估计不少人还是觉得说的太虚太假。那么用最直白的话来直接去解释,太极拳的拳理,其实就是说攻防一体,随机变化。用最直接的例子去说,对手一拳打过来。或格挡,或闪躲。或不挡不躲直接对拳过去,这些都可以,然而这不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境界。太极所追求的,是你打来了,我变化了。你打到了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我在同时的时候已经对你造成了影响和制约。甚至直接是达到了攻击到你的目的,然而还不太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的结果。

说的好像是武侠小说里面的情节。然而确实是太极拳所研究的拳理方向。

那么太极拳在拳理上面究竟能够做到这种效果吗?单单从理论上去说的话,是可以的。而且实际上在太极拳的套路当中,已经给出了如何做到这样效果的答案。

拿一个常见容易让人疑问的招势“白鹤亮翅”来说吧。因为正好也在头条问答当中见过有人问这一招是怎么打人的问题。索性就顺便回答了。

白鹤亮翅现在所有的太极拳套路当中都有,而且练起来姿态虽然各不相同,不过都是一个双手在身前斜拉展开的态势。所以我之前说的是“招势”而不是“招式”因为每一派的太极拳,在讲招的时候这一招都是各有特色的。但是其中核心的攻防意义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咧劲。所谓的咧劲是太极拳八种劲其一,主要的外在展现就是分开的样子。不但外在样子是分。这个劲的核心目的也是分。分的是对方的来势。我们印象中看到的白鹤亮翅分开时候的造型是最终的定势造型,是分开后的姿态和样子。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攻防作用已经完成之后了。所以要问这个样子的时候怎么打人实际上早已经晚了,在成式之前,已经打完了。那么在白鹤亮翅初始发动的时候,实际上身体姿态是合的。拿陈氏杨氏的样子来说,是属于双手在胸前交叉的姿态,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防卫姿态。也就是拳论里面所谓的静之则合。什么时候开始分呢?这时就要看对手的动态来决定。只有当对手明确的进攻过来,这里无论是拳打,还是脚踢,是正面冲过来,还是说侧面迂回,都可以,总之就是对手确实的攻击而并非试探。这个时候才是开始分。而且这个开始的时机非常的重要,一定是对方的攻击实际接触到我的警戒范围的时候。这里或是已经身体接触。或者是没有接触。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形去决定的。绝不是生搬硬套。那么这才开始分。分的时候也绝非单单双手打开这么简单,一般来说,向斜下方向打开的手,是利用和对方的肢体接触,去牵引对方的向自己方向的用力,让他的力偏离原来发力的目标而且不能回收,只能朝自己身体侧向发过去。这时属于人刚我柔,就是所谓“走”。而另一只手在此同时,因为对手的攻势落空,急需抽回自己的力。但这时候向另外方向打开的手,就起到跟进对手,趁虚而入的发力姿态。这就是所谓我顺人背谓之粘。两者同时。就让对手形成了原本合而攻击的姿态变成了当中被动分开的形势。这里有点好像冰面行走,前脚踏在冰上向前突然滑。然而急忙蹬后面的脚本意是跟上或者用力想要收回前脚的时候,结果后面脚跟着打滑,最后是劈叉落地的姿态,其难受情形可想而知。而这个形态的造成,也就是白鹤亮翅这一招势的目的。

从这一招,来回头分析太极拳的拳理理念。单说这一招是防守吗?不是。因为最后效果是击倒对方。但这是攻击吗?也不是,因为实际上造成被击倒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对手攻击。如果对手不实际的攻击,这个造型摆出来毫无意义。

攻防一体的理念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拳理特点之一。但是并不单单太极拳具备这个理念。比如咏春拳强调的连消带打,形意拳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其中都有攻防一体的含义。但是在太极拳的大部分拳的展现形式当中,甚至所谓攻击还是防守的外在定义都已经并不重要了。太极拳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一种运动的系统体系。但是这个运动体系的建立和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最后扯一点太极拳实战上面的话题。就个人看法来说。太极拳的拳理在境界层面上,是非常之高的。有人曾经用“最高境界的格斗术”来形容太极。这点我的看法也表示赞成。然而最高境界,就必然有曲高和寡之弊,好比相对论那么高深,但也就寥寥数人也许能懂,普通人看来相对论还不如盘算明天吃什么来的实际。这也就是为什么总觉得太极拳似乎应该有世外高人,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像样子的能打的高手。再者拳理越高深,就越是容易有似是而非的谬误。并且甚至有人专门利用这些,鼓弄玄虚。装神弄鬼。太极拳论当中最后语重心长的点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绝不是好像为了展现柔化神妙的太极神功,而非要弄得画蛇添足形而上学。因为太极拳这些理念,实际上都是为了直接实用的目的而作的种种研究,好比登山,为了让先天体力不足的,基础能力差的,也最终能够登上山顶,这么才修的盘山道,但是如果放弃了登顶的最终目的,不停的修盘山道,修的七拐八绕然而上都上不去的;作者就最后差不多明说的:能简单直接做到的,就别脱裤子放屁。

说道这里。本人将自己总结的关于太极拳在实战当中的假设性前提列一下:

一,假设我的力量不如对手,应该怎么办?

二,假设我的速度不如对手,应该怎么办?

三,假设我的体力不如对手,应该怎么办?

实际上这三个前提的假设,如果想的清楚了,那么也就比较好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出发点了。

最后说的是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体会,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探讨。当然,无脑喷的也随便,反正也直接无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