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3_1.2 品德的心理结构

 百眼通 2017-11-07
 
 

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第二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目前普遍认为,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种主要的心理结构成分,并进一步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在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平等地位和各自的特有作用,反对夸大任意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其他方面,并主张从知、情、行三方面出发培养个体品德。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即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并且,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道德概念的发展,是个体对诸如善恶、良心、荣誉、义务、幸福、正直、节操等道德范畴的认识的变化。道德概念的掌握,是对道德知识材料的领会、保持和应用的过程。它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的基础上实现的。道德信念是知、情、意、行联系、结合的结果。据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地说,小学生还难以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生道德认识的原则、概括性有所增强,开始从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方面要求自己,对社会产生某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其道德行为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原则性和坚定性。这表明初中生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但具有易变性,道德行为还不够稳定。而高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则更加坚定了。其道德信念常常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相联系的道德理想,在其道德动机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表现为对自我行为的反省性、监控性和调节性的增强,但还残留着动荡性的特点。

道德评价也称道德判断,是与道德概念、道德信念相适应的。道德评价的过程,贯穿在道德认识发展的始终。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德评价是认知、思维水平的反映,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影响到道德评价的水平。认知发展论者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与其认知、思维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认为他们的品德发展是思维结构的一种自然变化过程。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和判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调节、支配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

道德情感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内容。

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不明确的;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它是由道德认识所支配,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和道德伦理。道德情感形式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子系统,每一种形式都有程度、水平和等级问题。激发某种形式的道德情感,既决定于刺激度,又决定于主观需要的状态。

如果以道德情感的社会内容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心,等等。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三、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人的道德面貌是以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也就是说,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一般成为品德的行为特征。也即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不在于他的谈吐是否动听,而在于他的言行是否一致、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道德行为主要包括的行为技能和习惯两个成分。

道德的行为技能,即道德行为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在一个人品德的发展上,逐步地养成道德习惯是进行道德训练的关键。道德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道德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性的;另一种道德行为,或是良好的,或是不良的,但它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行为。前一种是不经常的道德行为,后一种则形成了道德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会给改造不良品德工作带来困难。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一种能动的自组织过程。一定的道德环境个体品德达到一种临境状态,品德系统的相变(质变)特点由道德习惯这种序参量决定。在客观的道德环境的作用下,主体的道德习惯往往将一些单个的行动协同起来,自动地作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可见,道德习惯是一种自动化道德行动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道德习惯。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培养的最重要的目的。

儿童随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发展,在道德行为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这种道德行为的发展大体是经历了从模仿、顺从到心理趋同,再到自觉行为的过程。道德行为的反复出现便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它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养成道德习惯,就使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

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以上这些品德的心理结构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绪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统一并非绝对。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特点,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有的儿童知、情、行的发展往往会脱节,或者只讲不干,或者盲目地干,或者情感胜过理智,或者言行不一致,或者明知自己有错,就是不能改,他们既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五、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1. 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部分相互依存在品德这一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但是它们的发展又有差异性。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在个体发展历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

2.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在了解一个人品德的情况下,推断或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能使人们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是指它的培养可以有不同开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开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从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但是,无论怎样做,只有当这些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固的联系时,某些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

4.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是指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一般地说,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即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由根据行为后果到根据动机、后果相结合进行道德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