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研丨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

 默默的收割者 2017-11-07

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

观察生活 写出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留个不歇。”作文素材最重要的源泉正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如何积累生活素材呢?

发掘生活中的宝藏。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十几年的人生大多平淡无奇,似乎无事可写。其实不然,生活是一座宝藏。如开展“写不尽的我”系列专题写作活动,让学生以“我”为中心,发散思维,写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情。学生可从自己写起,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讲述自己的经历、故事、见闻,阐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可从与自己相关的人写起,家人、同学、朋友,甚至路上的陌生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描写,从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也可从身边的事物写起,一杯热腾腾的豆浆带来的感动,朋友赠送的一支铅笔铭刻的友情,门前篱笆隔开的亲情……都可以成为“写不尽的我”的精彩素材。

思考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善美。“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对美好生活也充满了向往,因此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所历所见所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真善美。如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美丽的春天在何处,感受蚂蚁搬运食物时的齐心协力,赞美蜜蜂辛勤劳作收获甜蜜回报……生活中的真善美是需要通过思考来发掘的,正是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作文中自然也对生活具备了更深的内涵。

畅想美好未来。生活不仅有过去和现在,还有美好的未来;作文也不仅是对现有人事物的叙述,也该有对未来的畅想。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把对未来的期待、美好的向往,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展望,一一转变成可使用的素材,为作文增添亮丽的元素。

生活中总有大事小情,有美好也有丑恶,只要动脑筋去观察、发掘、思考,就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作文自然就有了用之不尽的素材。

广泛阅读 积淀文化底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拓展学生视野与知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是积累作文素材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生读小说、传记,能了解很多人物的鲜明特征,人物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也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思考。由人及己,让阅读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会形成精彩的作文素材。读《简·爱》,会为简的坚强、勇敢、执着所折服;读《童年》,会为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坚持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所感动;读《爱迪生传》,会为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激励……阅读不仅丰富了作文素材,更加深了对人性的理解。

多读诗词歌赋、优美散文,在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的词句段落、名言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汇的积累,因为词语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文章。当然,积累并不仅是字词篇章的积累,更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关注社会 拓展题材广度

大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寄宿的学生,视野较狭窄,接触外界的渠道也很少,这一定程度导致其作文素材“除了我还是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逐渐失去新鲜感,产生疲惫感。因此,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其将日常见闻转化为作文素材势在必行。

观察他人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这些人各有特点,人们对其评价不一。这些丰富多彩的“他人生活”,既能引发中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又能成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关注新闻事件。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新闻本身就是复杂的故事,并体现出复杂的人性。新闻事件所特有的新鲜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感兴趣的新闻故事,并思考新闻中人物及其精神内涵。对新闻的关注可积累素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又能培养其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了解社会先进人物事迹。社会各行各业经常会涌现出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人物,其事迹也能在各类媒体上得以宣传。如中央电视台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孝心少年”等,其人物事迹大多能触动学生真挚的情感,引发其心灵的共鸣。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先进人物事迹,不仅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更是让心灵得到熏陶的过程。

想要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就要学会观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眼手脑多角度、全方位关注这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由外在的表象,深入内在的精神。积累素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只有养成主动积累的意识与习惯,做到持之以恒,方能为作文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赖丽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