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历法与《黄帝内经》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周公测景寻找“地中”

周公测景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5公里告成镇周公祠前。景通影,“测景”就是测量太阳的影子,是中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测量地中的一种仪器,就是3000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这里研究天文的“圭”和“表”。《周礼》有这样的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我们知道,与阳城在同一纬度的地方,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谓之“地中”,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

测量的方法和工具:中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图2-4-1),“表”就是直立于圭一的杆子,“圭”就是放在地面上的土堆,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用立杆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到了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规范,杆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载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河南省登封市告成村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另外中原有五大名山称为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嵩山就在河南省登封市附近,因此也有“天地之中”为嵩山之说。

图2-4-1 古代圭表图

01

确立“地中”的意义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中”在北温带,在北回归线以北,土圭长一尺五寸,说明太阳从南方来,而非发自中心,越靠近南方越热,越靠近北方越寒。人体也是这样,心为南方火,阳化气,热在外;肾为北方水,阴成形,寒在外;脾胃居中为“地中”,性平。

02

通过立土圭测日影,来度量地中,检验四时季节变化

周公测景台,据县志记载: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修建的台子,其作用是“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测量的原则和方法有:一是圭与表成垂直角度(即90度);

二是圭表设置必须与当地子午线相吻合(即下南正北方向);

三是观测日影,必须在每天的日中,日复一日,天天测影,把每天测量的影长数据一一记录下来,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季节的变化。

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一天日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后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古代历法与《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天以六六为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段经文明确提出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很显然《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完全建立在古人对天文的观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首先要懂得古人是如何认识天文的。

又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天有六六之节”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六”这个数字总是与“天”或者“阳”相关联,其根源就是因为“天有六六之节”,所以一年才有360日。经文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有10日”,这样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不同,我们今天称一日为一天,实际上天和日是有区别的,天是指天空,日是指太阳,“天有十日”可以理解为天上有10个太阳,古代有个神话传说后羿射日,是说天上有10个太阳,后羿每天射掉一个,最后剩了一个就是今天的太阳。但经文里所讲的这10个太阳不是一天当中同时存在的,而是每天出来一个(次),每个太阳6天为一个循环,10个太阳的大循环就需要60天,后回到了甲日,在经过6个周甲就是1年。为什么是6天一个循环?又为什么是10个太阳呢?这都是根据1年有360日这法则归纳出来的,包括《周易》中卦的六爻形象也源于此。

2.月为太阴之精,日为太阳之精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说文解字》:“月者,阙也,太阴之精。”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日为太阳之精”,“月为太阴之精”。经曰:“天有精,地有形。”太阳之精主“阳化气”,太阴之精主“阴成形”;阳化气在外主动,阴成形在内主藏。太阳之精盛则气足,太阴之精盛则形满。“太阳之精”主“太阴之精”化为气,“太阴之精”主“太阳之精”收藏。使阳搏而勿浮,阴搏而勿沉。在“天温日明”时,太阳之精盛,则阳气旺盛,因此而“血易写,气易行”。当“天寒日阴”时,太阳之精衰,阳气不足,

因此而“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在望月之时太阴之精充足而形盛,可以泻,上下玄月时太阴之精不足而形衰,不能用泻法治疗,朔、晦月时不能治疗。

古代历法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素问·移精变气论》:“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前面说过了,日为太阳之精,太阳之精主“精化为气”,气的寒热温凉表现在面色上,面色红说明气分有热,面色白说明有寒,面色青紫是有瘀等。月为太阴之精,太阴之精主“气生形”,这里的“形”指营血行于脉中。脉数是太阳之精过盛,太阴之精不藏而有热;脉迟缓是由于太阳之精衰,太阴之精过盛而有寒等。同时《黄帝内经》将足之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对应。

《灵枢·邪客》:“天有日月,人有两目。”日为太阳之精,月为太阴之精,天有精,精在上主明,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自然界日月主明,在人体五脏之精上注于目而能视,因此当视觉不明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精的正常与否,治疗时也应该以调精为其根本。

另外,不同月份人体之气所在部位不同,了解人气在不同月份所在位置对于准确判断病位应该有很大帮助,其相对应的位置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古代历法指导针灸治疗

经文将足十二经脉与“月”相对应,月为太阴之精,又“色以应日,脉以应月”,经脉有手足之分,手之经脉为阴中之阳,足之经脉为阴中之阴,太阴之精藏于其中。其对应顺序正如《灵枢·日月系阴阳》曰:“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由于“太阴之精”根据不同季节藏于不同的足之经脉中,在针刺治疗时根据经文所述,要避免针刺该经,其顺序如《灵枢·日月系阴阳》曰:“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黄帝曰:以治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古人所说的刺有刺血的意思,当然也适用于针刺。临床体会,这样的治疗方法有3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针刺的目的是行气活血,行气血的时候,如果两侧平衡针刺,气血反而无所适从,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流行。举个例子来说,桌上放着5个盛满水的杯子,如果我们想让杯子里的水循环起来应该怎么做呢?必须要加一个空杯子,这样我们可以一杯一杯地将水从盛满水的杯子倒入空杯子里面去,以达到循环的目的。针灸也是这样,空出一侧经脉来更利于气血的运行。

第二,经临床上治疗病人时体会到,如果总是不停地在同样的穴位上反复针刺,时间长了该穴位会麻木,或者说穴位的精气被消耗了,效果反而不好。而让穴位恢复一段时间后再刺,这时穴位的精气比较充足,“得气”比较容易,更利于取得良好效果。按照经文所述,在腿上有一侧的穴位要禁刺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精气得到恢复。

第三,以“月”对应经脉,而且是人气在该经脉,说明是人体之精藏于此经脉,避免针刺更利于藏精。经文有介绍,针刺的优势是清热,以清泄为其擅长。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