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愆”之道

 老刘tdrhg 2017-11-09

俗话说:祸从口出。古往今来,因言坏事者比比皆是。想做个会说好话,少说错话的有心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三愆”的说话学问,便不可不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有一天,孔子与几位侍坐的弟子谈话,说:“诸位,我其实很想听听你们的志向……”孔子的话音未落,性子急的子路就接过话茬,说:“老师,我的志向是……”然后,子路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自己的理想抱负,讲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等等等等。可子路这一通长篇大论,虽然是情感流露,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子路为什么会热脸贴上了凉屁股?孔子事后也解释了冷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是说你讲得不好,而是你这沉不住气的劲儿,太不像样。”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是指没轮到你讲话时,你抢着说,就是一种急躁的行为。讲话最忌“抢”,一定要思虑清楚,等时机恰当,再慢慢地说出来。急着发话,本就易失之慎重。即便话本身没什么毛病,若说话的时机不成熟,好话也多半成了坏话。试想,即便子路说破大天,师尊话音未落就抢将上来,任谁见了,不会先皱皱眉头,怪他失礼?所以说,时机未到,别急于言语。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某知名文学类杂志举行年会,主编在会上让大家商议要不要让杂志转型变为网络版。当时大家纷纷发表了看法,大多数人觉得应该顺应潮流,进军互联网。只有编辑部主任李晓飞一言不发。主编问他意见,他说自己没有什么意见,觉得走互联网也不错,有一部分杂志已经成功转型了。于是,主编决定进军互联网。但是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杂志效益更是一落千丈。主编非常痛心,而更令主编痛心的是,有一次无意中还听到李晓飞跟同事说的话,他说:“文学类杂志根本不适合走互联网,当时我只是不想驳主编的面罢了。我只敢说有一部分杂志转型成功,但我不敢说大部分杂志都失败了。”没过几天,主编就把李晓飞辞了。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是指需要你说话时,你不肯大大方方地讲清楚,反而藏着掖着。其实,很多时候,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试想一下,员工该说话时不说,领导会怎么看?如果领导的决策有误,你或碍于情面,或藏着心眼,不肯说真话,那只能说明你虚伪。这就是为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反而见疑。所以说,自作聪明,语带隐瞒,是不行的。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一次,维拉公爵的妻子抢了别人的房屋,此事被人举报到了女王维多利亚那里。女王很生气,但考虑到维拉是大臣,就想教训他几句就算了,因此在廷会上只是说:“公爵,你得管管你的妻子,不要再让她惹事了。”可维拉却辩解说:“我妻子没犯什么大错,那是别人的错。”女王生气地说:“多少人都跟我反映了,你还说她没错?”谁知道,维拉竟然还说:“就算有这回事,也只是双方争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听到这里,女王真是怒了:“这还叫小事?你再不把你妻子重重治罪,我连同你一起治罪。”维拉没奈何,最后只好治了妻子重罪。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是指不注意看情势说话的人,说好听些叫做昏聩,讲直白点,即睁眼瞎一个。维拉就是不懂得看脸色说话啊。通达之人,必然具备揣摩他人言语,观察他人脸色的本事。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很少为说错话而吃亏。反之,若对谈话气氛视若罔闻,一味自说自话,轻则说不到点子上,重则说错了话,遭人怪罪。所以说,不察人情,兀自乱语,是错误的。

左右不分

  


古今言谈虽有别,但说错了话便会得罪人,这道理从来未变。牢记 “三愆”,既利于我们在交际中避免失言,亦让人学会审时度势,在最恰当的时间点说话,让小言谈获大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