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心理】台湾洪兰教授:教养的艺术

 Miss Wong 2017-11-09

文章来源:



【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繁荣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研究者更加客观地了解孩子的生理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教养是一门艺术,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都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孩子是看着父母的影子长大的,父母要多多参与孩子的行为,允许孩子犯错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长处,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


【关键词】教养 学习 大脑可塑性

一、教养的重要性

每一个刚刚来到世间的婴儿都是一张白纸,他们都会接受父母的教导、进行知识的汲取和社会的历练。但是,有的人成为影响国家乃至世界的伟人,有的人成为平凡的工人,也有人成了遭世人唾弃的大罪人。相同的开始,不同的结局,教养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养是一门艺术,它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指责与批评。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了解儿童大脑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并找到合适的教养方式。例如,我们常常在幼儿园看到小孩子一边打架一边道歉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家长或老师可能会责备孩子。但是神经科学研究结果显示,控制个体行为的脑区(前额叶皮质)是整个大脑最晚成熟的区域[1]。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尽管老师或家长强调过打人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个脑区还没有成熟,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当这两股力量相当时,就会出现一边打人一边道歉的情况。所以我们常说,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是非。当孩子懂得孰是孰非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的日益成熟,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就会慢慢发生改变。因此,我们需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一行为,当我们理解他们之后,再运用合适的教养方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没有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医学上发现,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具有可再生性,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医学领域不言而喻[1]。而对于教育而言,大脑的可塑性也说明人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人会输在起跑线上,真正决定输赢的是人生转折点[2]。正如《中庸》所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但是最后学会的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些学得慢的人更加优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器晚成,爱迪生、爱因斯坦、王阳明都是大器晚成的人。

在科学研究中,大器晚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项小鼠实验中,研究者给同一窝小鼠的神经细胞注射放射性水,以便进行追踪。把小鼠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简单的迷宫中跑动,而另一组则在复杂迷宫中跑动,当小鼠跑到终点时会有食物作为奖励。当两组小鼠都学会迷宫之后,通过解剖大脑,研究者发现,学习困难迷宫的那组小鼠的神经细胞比较多,活得也更长。[1]这个小鼠实验说明,学得容易,忘得也容易。我们常说,历久弥香。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不要总是催促、打骂孩子,要懂得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

苏东坡曾说,“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1]。这句话非常适用于儿童的生理发展过程。以孩子学走路这个阶段为例,很多家长会着急搀扶着孩子学走路。实际上,你把刚刚出生的婴儿搀起来,他们就会开步走路。但一个月之后,你再扶着他,他就不会再迈步走路了。如果你把他放到水里,他还是愿意迈步走路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的膝盖软骨还没有成熟,难以支撑一个月大的婴儿的体重,所以他们会拒绝走路。但是,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婴儿膝盖不需要承受那么大的重量,他们就会愿意迈开步子。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催促,要等待孩子成熟。以前的一项研究对同卵双胞胎兄弟进行比较,在双胞胎11个月的时候,研究者每天都扶着双胞胎哥哥进行5分钟的走路练习,而弟弟不进行练习。结果发现,哥哥在13个月大的时候学会了走路,而没有任何练习的弟弟在15个月的时候也学会了走路。所以说,没有输在起跑线的孩子,转折点更能决定人生成败。[2—3]


三、大脑在不断发生改变

每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过去的经验造就现在的你。那么在教养过程中,儿童时期的经验会对他成人之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前途是在父母亲手中的。在经验积累过程中,大脑是不停地根据外界需求而发生变化的,即用进废退。

利用磁共振技术,研究者们发现了大脑地图,表征了身体不同部位所对应的大脑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身体部位所占用的脑区并不与生理大小成正比,而是与某一身体部位的灵活性或重要性成正比。以手指为例,食指比小拇指更灵活,食指所对应的脑区是大于小拇指的。[1,4]但是,一项研究对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的小提琴家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小提琴家的小拇指和食指对应的脑区大小相当。[1]因为小提琴家需要右手拉弓,左手按弦,使用频率的增加改变了脑区的分配情况。这个研究说明,外界需求和经验积累会改变大脑区域的分配。也有研究者利用猩猩对大脑可塑性进行探讨。研究者将猩猩的两个手指缝在一起,使得两个食指始终保持同步运动。仅仅三个月之后,研究者发现,分开之后的两根手指也是同步运动。也就是说,三个月的经验对大脑产生了影响,由于两根手指同时运动,大脑会认为两者是同一根手指,所以即使拆开之后,两根手指的神经反射都是同步的。[1]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脑一直都在根据外部经验而不断地改变神经分配。对于孩子而言,教育就是童年时期最重要的经验。在教养过程中,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的大脑会慢慢产生观念,观念会影响行为,行为会产生结果,随之,结果就会改变大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讲,家长不能说孩子笨,因为这些观念慢慢都会变成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

四、学习与模仿

影响大脑可塑性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学习。学习不仅能够改变和强化神经回路,甚至能出现新的神经回路。在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脑力竞争,创造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力的基本机制是阅读,只有在个体的神经元比较密集的情况下,个体才能表现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高创造力行为。[5]而学习是使得神经元更加密集的重要方法。在儿童阶段,孩子没有丰富的知识背景,无法明辨是非,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模仿。Meltzoff和Moore发现,当实验者对出生40分钟的婴儿做鬼脸时,婴儿就会模仿。这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6]模仿好习惯不容易,可是模仿坏习惯可能一次就能学会。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师。在家庭教养中,父母亲是孩子最多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最可能去模仿的人。所以,父母必须要以身作则,要时刻记得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

另外,学习在孩子的品格培养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孩子品格的两大因素就是交朋友与阅读。有些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我意识尚不明确,所以当他们想与某人交朋友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会去模仿某人。这种模仿属于学习。阅读对大脑的影响也是有据可循的。研究发现,文盲和识字者在大脑前区的血流量不同,在胼胝体后区也有差异,识字者的更厚。[1]阅读是最快吸收讯息的方式,通过阅读将别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通过阅读所学到的知识经验也会改变大脑。

五、要教养、懂教养

人都是懒散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的,如果一开始没有外在的控制,内在的控制也不会产生。孩子亦是如此。研究发现,父母制定的规矩和限制并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因为有规矩孩子才知道底线在哪里。他们会懂得,在底线之内是自由的,这样会让他们有安全感。家长们要记得,孩子是要教养、要管教的。

研究表明,当孩子9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管教,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学会爬行,开始探索,这些探索会帮助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而管教就是对不合适的神经元进行修剪。很多家长都会苦恼,孩子那么小,要如何去管教呢?

第一,参与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的好坏不取决于家长管教的宽松或严格程度,而是要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及时指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比尔·盖茨的父亲写过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叫做《Showing up for Life》。之所以是这个书名,是因为这位父亲不论多忙都会参加孩子的比赛,为孩子加油、给予支持。如果父母能够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就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孩子就可以及时得到指正。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出现情绪的滚雪球,一旦爆发便不能收拾,如果不断积累的错误行为到最后才爆发,家长才去指正,那么孩子养成的习惯性行为很难改正。另外,参与孩子的行为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谓天赋就是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愿意做、做得容易的事情。如果家长愿意参与孩子的生活,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那么家长也能更了解朝哪个方向教育自己的孩子。[7]

第二,允许孩子犯错误。几乎所有家长都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说谎问题。但是实验发现,孩子说谎的最大原因是不想让父母对自己失望。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如果犯错之后,父母只是批评,那么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就会在下一次犯错时选择说谎。大人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之后要帮孩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将错误转变为学习的经验。如此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另外,父母不要宣扬孩子的过错。父母亲越不宣扬孩子的过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会更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名誉。如果父母亲总是当众责骂孩子,孩子逐渐不愿意去维护自己的名誉,最后就会自暴自弃了。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瓦解了。允许孩子犯错误、正确处理错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经验才是更好地教养方式。

第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是不愿意说谎的。一项磁共振研究发现,如果让被试在看到扑克牌中“红桃10”的时候,大声念出“黑桃3”,大脑中的厌恶脑区会激活。[1]所以说,人是不喜欢说谎的,说谎会消耗大脑更多的资源。在一项动物实验中,研究者让20多个小时没有吃食物的猴子做事情,每做对一件事情就会有葡萄干掉在铜盘上。这个铜盘有电,是与隔壁的笼子相连接的。猴子一旦拿起葡萄干,压到铜盘,隔壁笼子的猴子就会受到电击。也就是说,当猴子拿起葡萄干时,就会传来隔壁猴子的尖叫声。如此两次,猴子就会发现两者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75%的猴子都不会再去拿葡萄干。由此可以看出,人性本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天使,家长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能看到孩子的很多长处。

教养,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做给他看。当你看电视时,让孩子去做作业,这是没有用的。不论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教养孩子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就是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李婉. 从了解大脑开始了解孩子. 父母世界, 2013(2).

[2] 洪兰. “输在起跑线上” 是个伪概念. 家庭生活指南, 2014(2).

[3] 洪兰. 早教大脑准备好了吗?. 父母世界, 2013(6).

[4] J. A. Scott Kelso. Dynamic Patterns: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Brain and Behavior. London: MIT Press, 1997:125.

[5] 洪兰. 阅读, 让你更有创造力!. 生命世界, 2006(4).

[6] A. N. Meltzoff, M. K. Moore. Imitation of Facial and Manual Gestures by Human Neonates. Science, 1977(198):74—82.

[7] 洪兰. 你的陪伴是大脑发育的 “催产素”. 父母世界, 2015(6).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杨孟葳】

【收稿日期】2016-09-0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5-0057-03

(作者简介:洪兰,台湾人,心理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创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