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画在美术鉴赏上的意义

 雲龍书舍 2017-11-10


美术鉴赏,有西方绘画的鉴赏系统,也有中国画的鉴赏系统。而中国画的鉴赏要旨,在于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这两种类别。

“文人画”顾名思义,是产生于文人雅士之间的画。所谓文人雅士,无论是入仕者,还是潇洒隐逸之士,都可以是文人画的出处。文人画的基本特点是道艺双修,注重性灵,乃至于脱离于技法而独求心意。“非文人画”,是产生于宫廷院体画,还有部分民间职业画家之中的画。非文人画的特点是唯求技法。

千里江山图局部

当今的美术收藏与鉴赏界,已经不太讲究文人画和非文人画,这直接导致了我们这个时代在美术鉴赏上的零审美。造成了当今美术鉴赏上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不分。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收藏,本来是两回事。鉴赏是鉴赏,收藏是收藏。但现在却被混同为一回事。曾经我问一位收藏者什么样的是好画?她回答说:“流通好的画。”当然,听这话你就知道这位收藏者肯定是以现代画家的作品为主。她的这个回答,说明了画的流通性强会让她获取更多金钱价值,但却不能说明什么样的画艺术水平高。

千里江山图局部

若纯粹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好画并不一定流通。画的艺术价值,也不能与收藏价值划等号画。一幅画纵然有着很大的艺术缺陷,也完全可能因它的历史年代、出处、技法特点、考古价值等因素而在金钱上价值连城。然而今天这个时代,却往往因为一幅画的收藏价值,或因为某个名人口味的好恶而被舆论大肆吹捧,而不基于它真正的审美价值。这对于美术的鉴赏,有相当的负面作用。这种风气,非但不能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反而模糊了艺术审美的概念,拉低了人们对美的认知与理解。有的人则有意无意间充当了炒作者的角色。

仇英山水图

例如现在很火的《千里江山图》,它是宫廷院制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十八岁的宫廷画家王希孟。他的这幅画,固然有其气象格局上的殊胜之处,但它在色彩格调上是很有问题的。这幅画体现了一个年轻画家尚未建立成熟的意趣格调。宋徽宗对它的所谓“喜爱”,大抵出自一种对年轻画家的鼓励。王希孟作为15岁进宫的小画家,18岁即能画出这样开阔纵横的作品,实属难得。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在色彩格调上的的不成熟,甚至颇显庸俗。

仇英上林图

国画的审美与西画不同,我们鉴赏国画,如果是文人画,首先看它的精神意趣,再看格局、墨色、技法。而欣赏非文人画,意趣可能有,也可能无;有的意趣介于或有或无之间,墨色与技法并臻。有的完全不讲究意趣,纯重技法。那我们欣赏非文人画,对它的意趣就无须有要求,看它的墨色与技法工致怎样。而今人谈画,无论是哪一类型,仿佛评价标准只剩下技法一项了,看画人仿佛只要懂个“皴法”的术语,其鉴赏眼力便无敌于天下。这种下等的鉴赏,对于国画艺术的审美鉴赏实在是莫大的伤害。

仇英山水图

说起《千里江山图》着墨绮艳之弊,有人则把它与与明清一些文人画大家如仇英等人相比,来拔高《千里江山图》。但实际上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仇英固然也画过不少类似于《千里江山图》的题材,但我们看仇英作品,整体来看意趣盎然,道意双美。在题材上虽与《千里江山图》十分类似,然而在色彩格调上的和谐、细致、雅淡、质朴,远胜于彼。其用色浓淡,增一分则嫌俗气,减一分则显寒碜。诚如古诗所云浓妆淡抹总相宜。可谓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全不似人工所为。我们本来胸中无画,看了仇英的画,才知山水景色的本来的妆容气质,实不负秀色可餐之语。相提并论

仇英上林图

凡文人之画,善鉴者必于其中品出画家之精神意趣。仇英的山水作品,人看了后直觉得有一股清凉之气沁人心脾,四肢百骸皆觉舒畅。王时敏在看了王翚的《秋山红树图》之后咳嗽病便好豁然而癒,我相信确有其事。文人之画,大抵都有此功用,惟须画家与赏画者性灵相遇则可。然而总有些人对于真正的美具有相当的免疫。在一个零审美的时代里,于不入品流者趋之若鹜,于良品佳作而睹罢不甚了了者再寻常不过。此实为中国艺术之大憾也。



大美国画


欣赏国画艺术,传承国画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