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都铎王朝的宗教改革

 糖果豆丁 2017-11-12

 

   [内容提要]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宗教改革,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虽然只是一场封建君主为了加强王权,维护封建统治而被迫发动的改革运动,却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场改革运动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支持了封建君王,但却同封建教会进行了艰苦复杂的政治和宗教斗争。本文将在阐明这场改革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运动进程的基础上,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这一改革的特点及其社会历史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摆明事实,厘清道理,进而对这一事件获得一些新认识。

   关 键 词:英国 都铎王朝  宗教改革

 

   当欧洲的历史推进到15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将过去的一千年称为“中世纪”,这个称谓自产生一来就带着贬意的感情色彩。以意大利为中心并逐渐辐射蔓延至欧洲各地的文艺复兴在重新发现伟大的欧洲文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重新发现了自我,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于人性、真理和美的崇高追求,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人们开始厌倦陈旧腐朽的宗教统治,对桎梏死板的神学教条逐渐失去忍耐,而对于支撑这一神学体系达数百年之久的庞大森严的最高机构——罗马天主教会,也不断有人敢于跳出来抵制和斗争。新时代的萌芽在欧洲大地悄然萌动,鲜亮的阳光时刻准备穿破那些中世纪留下的昏暗云层。16世纪早期,一场伟大的宗教革命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先后发生,罗马教会与西欧各国政府和人民实在积怨已久,并因此遭受到了来自他们集体的最为沉重的打击报复。

   罗马教会所遭受的这一厄运完全是自食恶果。16世纪以前,教会内部的腐败、贪婪和悬昧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教皇与他的神职人员无不深染恶习,他们滥用职权,千方百计扩大势力捞取收入,在一边向各诸侯国征收捐税的同时,一边不忘巧立名目诈取民财,甚至有人还开办妓院亵渎神职赚取收入。教会中各种丑闻从未间断,充当神职成为发财的极佳途径,教会上下卖官鬻爵,神职人员除了捞取金钱毫无所能,教会成了最黑暗与腐败的地方,这一切实在不能不激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抗争。

   英国的宗教改革思想,其实早在14世纪下半叶就已产生,唯一的原因就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恶行在英国已经无处不在,王室和社会各阶层对其逐渐丧失了忍耐。最早提出宗教改革的是一位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威克利夫,他对教会的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威克利夫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追随者们组成了“罗拉德”派,宣传改革并投身于1381年的一次农民起义。他的思想传到国外,在捷克形成了“胡斯派”,并引起了长达十余年的“胡斯战争”。威克里夫的思想以及后来的“胡斯派”,对于后来的欧洲宗教改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追根溯源,英国可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源头。

   但是,对于今天的英国来说,更为人们所称道和瞩目的,当属来到十六世纪那场真正的宗教改革,在都铎这一铁腕王朝的领导下,英国的政府和人民共同完成了其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革命,这次革命,直接关及了大英帝国后来的发展命运。

   一、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除了上文提到的背景之外,要去探索发生于十六世纪英国的这次大改革的全貌,必须从当时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去进行把握分析。而事实上,当时的英国在以上各方面都已具备了改革所需的相对成熟的条件。

首先,英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在此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由于政策上的宽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深入到各大城市和农村的各种行业,手工业、商业、航海运输业等其它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悄然崛起,成为一股活跃的社会力量,他们的发展要求首先在思想上解除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其次,都铎王朝从1485年建立之初,国王就开始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寻求王权的加强。首位君王亨利七世凭借其老谋深算和各种强硬手段,打败了他国内外的各路敌人,将王朝带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中。亨利八世时代,一种“英格兰属于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兴起,团结而和谐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后面,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显,这也正使得英国在这场宗教改革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一致对外。

   再次,文艺复兴的思想早已传入了英国,虽然它并未有机会被广大人民所了解,但对于英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德国宗教改革发生后,路德的教义迅速传入并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为改革最终在英国的发生准备了意识形态的土壤。

   总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主义的产生以及封建王权加强的历史趋势,使宗教改革的发生具有了必然性;人文主义与新教思想的传播是宗教改革发生的思想来源;新兴阶级力量的支持使改革发生具有了可行性。三者结合,宗教改革便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唯一缺乏的,就只剩下合适的借口,而这个借口迟早就会出现。

二、宗教改革的进程

   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以教皇迟迟不批准他与西班牙公主凯撒琳的离婚请求为借口,公开与罗马教廷决裂,从而发起了英国的宗教改革。以后的事情更加使罗马教会恼羞成怒,国王自行任命忠诚于他的克兰默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于1534年,在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教皇无权支配英国教会,国王才是教会的最高首脑,英国有决定教会的教义、崇拜礼仪、宣判异端、任命神职等权力。无可奈何的罗马教廷除了将亨利的教籍革除之外别无能事,而亨利接下来便开始没收教会在英国的财产,并将它们廉价买给新来的贵族和绅士。罗马教会在英国的一切权利几乎都被取消,在王权得到巩固的同时,王宫还获得巨额的收入。

   而亨利八世对宗教本身并未进行了怎样的变革,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烦感新教,偶尔倾向于新教也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他在乎的是对教会的领导权和教会财产的支配权,并不想去改变天主教本身。

   亨利八世的缺点在爱德华六世继位时得到了弥补。爱德华登基时年方九岁,在其舅舅萨默塞特的辅佐下执掌朝政。萨默塞特是改革派,他同后来的诺森伯兰公爵一起先后帮助小爱德华将改革推向新的高潮。他们取消并修改了先王的一些错误或保守的法令,打击保守派,继续剥夺教会财产,制定新的公祷书,编纂信经,宗教改革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虽然改革主要地是由大臣们策划并推行的,但作为英国全民族在情感上的崇拜者和王权的持有者,小爱德华仍然是改革者们的希望和支柱。他一旦倒下,改革就有被阻滞的危险。

   1553年,小爱德华不幸夭折,王权落到了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唯一的女儿——玛丽的手中。或许是出于宗教的虔诚,或许是出于对她母亲凯撒琳命运的悲怜(凯撒琳在宗教改革中扮演了牺牲者的角色),玛丽废除了亨利和爱德华时期几乎所有的改革措施。从1554年起,她下令在全国恢复天主教信仰,天主教会在英国复辟,原有的改革成就功告于溃。

   天主教的复辟招致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人们以各种形式意图推翻玛丽,而玛丽则报以血腥的镇压。新教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反对复辟的活动愈演愈烈。1558年,久病的玛丽带着她的坏名声,愤懑而死,其反动统治告于结束。

   伊丽莎白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登上王位,她精于政治,努力使王权更加集中而有效。一方面,她恢复了从前的改革措施,打击死灰复燃的天主教势力;另一方面,又想防止路德新教左右国家的前途,于是在新教与旧教之间,她选择了中间路线,以免在立足未稳时引起国际烦感和国内矛盾激化。

   伊丽莎白首先重建了亨利八世式的英国教会,重新确立新教为英国国教,确立国王在一切教俗事务中的最高权力,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恢复中,她仍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在她执政的前十二年,她一直保持了走中间路线的本色,对新旧教采取调和政策。然而后来,由于与罗马教会冲突的加剧,天主教阵营反扑,她便毫不留情地对旧教展开镇压,从而进一步清除国内的旧教势力。但改革与新教徒们的理想仍然有距离,英国教会仍然是新教与旧教的混和物。无论如何,英国自己的教会是完全建立起来了,这是完全属于英国人自己的教会。

   伊丽莎白后期,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并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掀起了一场要求进一步改革宗教的“清教徒”运动。虽然伊丽莎白和她的继任者们都进行了严厉的镇压,但“清教徒”势力有增无减,并逐渐壮大成后来左右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

   三、宗教改革的几个特点

   1、英国的宗教改革是由封建君主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在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王权相对于其它力量更加强大,更有感照力,有能力同罗马教廷相权衡。都铎王朝从一开始便注重加强王权,到亨利八世的时候,王权已经空前强大,并且仍然有继续加强的趋势。而且,这一时期的王权更符合英格兰民族的利益与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由封建君主来领导革命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与其它国家相比,是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几乎都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成争,造成了社会的极大动荡,而英国的宗教改革没有引起相同的后果。欧洲大陆各国的宗教改革几乎都有自己杰出的领袖,都是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罗马教会的精神统治和物质压榨而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的斗争。而英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封建王权加强和封建制度的维护。改革目的的差异性导致了改革方式的差异性。

   3、英国的宗教改革有其十分残酷的一面。在改革的进程中,统治者们都采用过极残酷的手段来迫害异己。亨利八世对不服从他的政策的人动辄处死,为了避免下层人民带着激进的精神去理解圣经,他在1447年下令禁止工匠、农民、奴仆、短工等人阅读圣经,违者必受重罚。玛丽时代更是血腥的时代,她在短短的五年里烧死了三百余名异端,其它原因被害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无数的新教徒在他的血腥统治下被迫逃离家园,流离海外。伊丽莎白后期对清教徒极端伊视,并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虽然整个改革是在相对和平的氛围中进行的,但仍有无数的人因为改革而惨死。可见任何历史的进步,都不可能是绝对温和的。

   四、改革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1、改革加强了专制王权。到伊丽莎白时代,王权的集中到达了历史的顶峰,这种过分的集中给她的继任者们带来了麻烦。不断上升的资产阶级将斗争的予头指向了王权,终于导致了1640年内战的爆发,英国进入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天主教势力遭受重创。改革的胜利将罗马教会完全赶出了英国,罗马教会在丧失大量土地、财产、岁贡和捐岁收入的同时,政治利益也丧失一空。在内交外困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在接下来的时间进行内部的改革。

   3、英国的壮大。改革的胜利不仅使英国夺得了原来罗马教会亨有的权益,更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声望。在接下来发生的一次一半是由于宗教需求引发的战争中,英国战胜了西班牙,并以此获得了海上霸权。一心想打败英国并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西班牙从此丧失了其强国地位。而以后的三百多年中,英国人凭借他们的船只,在全世界进行着殖民活动,世界各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英国逐渐确立起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

   4、新的宗教观的产生,虽然这次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但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特权,使他们丧失了权威。人们的思想从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当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一种全新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逐渐在人群中产生,对事业和财富的追求成为上帝恩准的义行。人们逐渐开始撒开教会而直接寻求与神的对话。这样,宗教逐渐成为人们寻找并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神学讨论的主题逐渐由神而转变成现实的人,每个人都越来越以自己为核心,逐渐把自己变成真正的上帝。新的神学观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信仰和思想的依据。

   5、资产阶级在改革中获得极大的壮大和发展。由于资产阶级的支持,宗教改革才得以取得胜利。在改革过程中,资产阶级一方面从国王没收来的财产中得到好处;另一方面由于对国王的支持,使国王乐于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政策上的鼓励和庇护。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使他们成为了议会中的多数。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下一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宗教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对立的力量之间不停的斗争。历史每前进一步,都是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的严密综合,英国的宗教改革,在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进行的最后一次伟大斗争,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