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幸事之一,就是可排遣情绪:欢喜时倾诉,兴奋时释放,愤怒时宣泄,悲伤时疏解。而兴之所至,常常能激发潜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神作。古之经典,许多就是书法家通过精湛的技法技巧表达出境遇与情感,让作品经久不衰,百看不厌。 狂喜·历代点赞的炫耀帖 米芾《珊瑚帖》 此帖的内容是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充满着收得名画宝物的狂喜之情,线条流走跌宕,神采飞扬。写到“珊瑚一枝”,不禁加重笔画,继而米芾突然以画代笔,似乎还不尽兴,再补之一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愉悦之情,跃然纸上,米颠的随心所欲更是猝不及防,可爱得紧。 米芾 行书《珊瑚帖》纵26.6厘米 横4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神采、筋骨 《珊瑚帖》米芾晚年的墨迹,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元代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景仰·旅途中的思想火花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他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船行至南浔,为他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赵孟頫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因旅途船中闲暇无事,他就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兰亭帖十三跋》是小行书,因多次写成,所以字形大小不一,但书风统一,基本接近王羲之《兰亭序》而更趋妍媚,用笔较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严谨。因为闲暇,故书写不激不厉,无一率意之笔,然而也因此显得平淡整齐、遒丽洒脱、风神俊逸。 赵孟頫 《兰亭十三跋》火烧本(局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看——赵孟頫的书学思想 题跋内容很多,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赵孟頫对书法的名言。赵孟頫在题跋中阐述了自己的书法思想,一直以来是后世学书者津津乐道的书坛佳事。 爱慕·落花流水空余恨 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 杜牧与湖州名妓张好好在南昌沈传师府上一见钟情,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自是无限美好。无奈造化弄人,张好好最终嫁作他人妇,杜牧亦辗转多年在长安去世,只留下了这一纸曾经铭心刻骨的相思。 杜牧在大和九年作诗并书,书体为行书,他的传世墨迹只此一件。书法雄健姿媚,笔势飞动,深得六朝人遗风,更与其诗文相表里。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 行书(局部) 纵28.2厘米 横1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六朝风韵 “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艺舟双楫》 悲愤 ·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颜真卿 《祭侄文稿》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真卿得知爱侄颜季明杀身成仁后,感到心如刀绞,下笔之时情如潮涌,一泻千里。以至于常常写至枯笔,更加显得苍劲流畅,仿佛有一腔悲愤难抒,定要一气呵成将之尽泄!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28.2厘米 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疏密变化 疏密变化,是经典中常用的变化手法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书,对于疏密变化的运用,要更强烈、更明了些,除了对字中部空间的明显强调以外,局部细节也有明显的用心。 悔恨·给前妻的忏悔信 王献之 《奉对帖》 王献之与前妻郗道茂是青梅竹马而结成的恩爱夫妻,但后来晋孝武帝的妹妹新安公主看上了多才多艺的王献之,于是有了王献之的休妻再娶。王献之笃信道教,临终的时候,要写上奏玉皇的表章,忏悔一生过错,王献之回答说: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这封写给原配郗道茂的信中,悔恨内疚之情可谓一一藏在字里行间。 王献之 《奉对帖》 (局部) 看——晋人书味 历史上大都褒右军而贬大令。然而我们须重新认识到王献之的书艺笔法干净、发力清晰,这对于我们溯本清源捕捉晋人书味,大有裨益。在书法发展史上,王献之不满意于魏晋书法用笔过于滞重、结体古拙厚朴的形态,独辟蹊径,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大草书风,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自觉时代到来。 惆怅·叹人生之苍凉 苏轼《黄州寒食帖》 此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篇写得苍凉多情,诉尽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有感而出,通篇文字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恰如这位全才人杰的凛然自白。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黄州寒食帖》 看——点画线条变化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黄庭坚跋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