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害怕去学校”的现象学分析<sup>*</sup>

 GXF360 2017-11-13


张鲁宁

〔摘 要〕教师和家长们遇到“学生害怕去学校”的情况,通常认为他们看到学生的哭喊、焦虑、恐惧等“害怕的表象”就是“学生害怕本身”。但是现象学认为,在本源上,“学生体验到的害怕”是正在发生着的害怕体验,这种害怕体验是流动着的,正在“指向着”害怕的事件,蕴含着“害怕的力量”。“学生害怕去学校”的现象学分析,能帮助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害怕的错误认识。

〔关键词〕学生 现象学 体验

一、“‘我’看到的学生害怕”与“学生体验到的害怕”之间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害怕去学校的学生。当我们问教师或者家长:“学生害怕去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或者家长通常会这样来描述:当学生意识到将要去学校时,心情会一下子低沉下去,脸上也会显现出焦虑和不安。或者,也可能这样描述:当他(学生)来到学校门口时,总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全身会颤抖,好像要去一个会伤害他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学生害怕去学校的样子。

但是,现象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说,虽然这些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生害怕去学校的样子,但是却并不是“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

为什么呢?依据现象学的理论分析:在本源意义上,学生的害怕是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这种害怕体验是正在发生着的、流动着的,是充满着“害怕的力量的”,害怕是学生当下正在体验着的“生命性活动”。[1]但是,我们当前的这些描述,却是作为观察者的“我”站在学生的害怕之外,对

“学生害怕去学校”,是在教育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多数家长和教师们总是会告诉学生:“不要害怕,没事的”,或者“害怕也要去(学校),勇敢一点”。但是,当我们反思:我们真的体验到学生的害怕了吗?我们理解了学生的害怕所表达的意义了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我们通常认为“学生的害怕”就是我们看到的胆怯、哭喊、焦虑等外在表象,但是,现象学理论揭示:其实,我们“看”到的学生害怕,与学生体验到的害怕完全不同。在原本意义上,学生体验到的害怕是正在发生着的害怕体验,这种害怕体验是流动着的,正在“指向着”害怕的事件,蕴含着“害怕的力量”,它并不同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到的外在表象。同样,学生的害怕也不仅仅是在“表达着”自己的害怕,同时也是在“逃避”着、“抗拒”着自己的害怕,也在害怕中“呼唤”自己做出“决断”。因此,学生的害怕蕴含诸多意义。

本文的研究就在于运用现象学方法,描述和解释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以及学生在害怕体验中传达出来的意义。“我”所看到的学生害怕的“外在表象”进行的客观描述,这种描述是对象式的、静止的。因此,依据现象学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描述的学生害怕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学生害怕的“外在表象”,而不是“学生体验到的害怕本身”。“害怕表象”是外显的,而“害怕体验”则是内含的。

那么,如何才能描述出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本身呢?难道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描述出自己的害怕体验吗?作为旁观者的教师、家长和“他人”就不能“看”到、不能描述出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海德格尔创造性地提出了形式显示的方法。借助于现象学形式显示的方法,我们同样也能“看”到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

在现象学看来,任何我们经验到的对象,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封闭的存在,而是作为处于联系之中的事物,并且是作为出自于某个环境中的事物而被经验到的,胡塞尔把这样一种意向经验中的对象能够被意识到、能够被经验到、能够让经验对象显现出来的感知域、背景、整体,称为视域(或被译为“境域”)。 [2]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对此解释说,“胡塞尔认为经验对象从来不是孤立地向我们显现的,不如说,它们总是在意义中相互指引的,总是在某个意义指引的网络中与我们照面的。”[3]海德格尔认为,境域中各经验对象之间的意义关联也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指引、相互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并不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静态的几何图形,而是蕴含着“相互指向力量”的“动态关联”,在这种“动态关联”中蕴含着“相互指向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流动着的,是“指向着”境域之中的其他事物的。[4]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让境域中经验对象之间的相互指引、相互关联当下显现出来,能够把经验对象之间的“相互指向的力量”当场描述出来,那么,我们就能够描述出我们“看”到的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能够描述出事件中蕴含着的“流动着的力量”。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形式显示”的方法。[5]

当我们用形式显示的方法去“看”处在害怕之中的学生时,就会发现,任何我们看到的学生害怕都不是孤立、单独出现的,而是都发生在特定的境域之中的。比如,害怕可能发生在学生害怕明天考试的境域中;害怕可能发生在学生害怕被其他学生欺负的境域中;害怕可能发生在学生没有做完作业的境域中;害怕可能发生在学生害怕与人交往的境域中;害怕还可能发生在学生害怕被老师提问的境域中。在这些害怕境域中,学生的害怕都是“指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或者说,学生的害怕是被未来可能发生的害怕事件“牵引着”的。在害怕的“指向”中、在害怕事件的“牵引”中,[6]我们也就看到了流动着的学生的“害怕的力量”,而学生一步步地走向害怕事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时间中体验着、经历着自己害怕的过程。总结来说,学生当下体验到的害怕:就是被未来事件牵引着的、在时间的流逝中走向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害怕,在害怕中蕴含着“害怕的力量”。这就是学生当下体验到的害怕。

下面将详细描述和解释学生的这种害怕体验。

二、走向害怕、沉浸在害怕中、等待害怕的到来是学生当下的害怕体验

学生当下正在体验着的害怕,“指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害怕,带着对未来的害怕“走向”未来的害怕,在害怕中蕴含着“害怕的力量”。为了描述和解释学生的这种害怕体验,本部分将从三个方面做出详细分析:一,描述和解释学生(带着对未来的害怕)“走向”害怕的体验;二,描述和解释学生“在害怕中”的体验;三,描述和解释学生“等待害怕事件到来”的体验。

1.学生带着对未来的害怕“走向”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走向”的时候,我们通常意指从一个规定好的地方走向另一个规定好的地方。比如,从教室走向操场,教室和操场通常都被理解为两个已经规定好的存在物,而“走向”则使这两个独立的存在物发生了外在关联。

但是,在“学生走向害怕”中,“走向”描述的却不是学生和害怕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说,当学生意识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害怕的事情的时候,害怕就已经来临了,害怕就已经在场了。或者说,“学生走向害怕”中的“走向”实质上就是害怕本身的“站出”,就是学生自己当下体验到的自己当下的存在方式。[7]学生在当下是如何存在着的?是始终以害怕的方式存在着的,这种害怕绝非是一种形式上的“害怕的外在表象”,而是作为存在者的学生从自身存在处“生发起”并“显现出来”的学生本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害怕。在“走向”害怕的过程中,学生一点点地靠近害怕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也就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害怕压力,并且,只要还没有遭遇到害怕事件,害怕就会一直发生着,学生就会一直害怕着,一直体验着害怕。因此,学生“走向”害怕,并不是“走向”一个等待在未来的、已经存在着的害怕事件,而是说,“走向害怕”就是害怕本身,就是学生以最本己的方式体验着的害怕。在走向害怕的过程中,害怕以形式显示的方式构造着学生当下的生存意义,这就是学生“走向害怕”过程中的害怕体验。

2.“学生沉浸在害怕中”的描述和解释

“走向害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沉浸在害怕中、体验害怕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沉浸还有“沉溺于其中”“遭受”“全神贯注于”“陷入”等义。因此,“学生沉浸在害怕中”,也就意指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总是首先沉浸于、包裹进当前的害怕境域中,在这样一个害怕境域中,学生与害怕事件同在,与害怕同在。[8]害怕永远都是“本己”的害怕,都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害怕。人注定只能只身去害怕,独自去承担与己相涉的害怕事件。“去害怕”也不是指现在尚未害怕而未来必将害怕,而是指“去害怕”就是害怕,就是害怕本身。这里的“本己的害怕”“独自的害怕”并不是在表达对待害怕的悲观主义态度,而是彰显了“害怕的本己体验性”,害怕体验永远只与自己有关。在害怕中,那可怕的未来事件包裹着存在者(学生),靠近着存在者(学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靠近”并不是物理上的靠近,而是指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者(学生)与害怕的相互交融现象。在这种状态中,存在者(学生)周遭的世界也就变得不再熟悉,存在者(学生)亲密的家人、老师、朋友也渐渐消失不见了,只有存在者(学生)孤单矗立着、领会着害怕中的恐惧、焦虑。同时,这种孤单、焦虑也构成着存在者(学生)的害怕本身。在这种种的害怕体验中,存在者(学生)带着害怕“走向”学校,这也就是学生“在害怕之中”的本有之义。

3.学生等待害怕(事情)到来的时间现象学分析

学生是何时体验到(对未来事件的)害怕的?现象学告诉我们说,并不是在害怕事件发生时学生才体验到害怕,而是,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害怕境域中时,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害怕事件时,“对未来的害怕”就已经来临了。因此,对于处在害怕中的学生来讲,这里的“何时体验到害怕”与物理上的时间并不是一回事,这里的何时并不是指任何的客观时间,并且以客观时间的方式永远也无法解释体验中的时间。这里的何时是“害怕”警醒下的时间,是承受害怕的时间,也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讲的境域化的时间、时机化的时间、形式显示化了的时间。并且,这个“何时”也是无任何固定位置可言的时间,这个何时也无法以任何的客观方式去把握。[9]

在害怕的时间分析中,害怕是对“未来”的害怕,同时,害怕又是“现在”的害怕。未发生的害怕事件并不在远处的未来,而是已经来到了现在,并且和现在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构成了现在。因此,在害怕中并没有所谓的“现在的害怕”与“将来的害怕”之间的区分,害怕就是现在发生着的害怕,就是融合了学生过去的体验、现在的体验、对未来害怕事件的体验三者的害怕体验。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学生过去的害怕体验同时也来到了现在。尽管“过去”属于“过去”,但是在当下的害怕境域中,过去却被“唤回”到了现在,并与“未来”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现在”。 因此,“现在”就是“过去”“未来”和“现在”三者共同参与、共同融合、共同构成着的“现在”。[10]

三、日常生活对学生害怕本身的遮蔽

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害怕去学校时,教师和家长是如何处理的呢?教师和家长通常会对学生说:“不用害怕”“没事的”“害怕也要去”“要勇敢一些”“没出息”等等。这就是在面对学生害怕时教师和家长通常的反应。

在这里,我们不禁反问:当我们这样反应时,我们真的理解学生当下的害怕了吗?我们真的体验到学生的害怕了吗?回答通常是否定的。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理解学生的害怕的,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害怕的?是通过理论,通过形形色色的来自不同角度的流行的“害怕理论”,比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解释学生害怕去学校现象的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层面解释着学生害怕去学校的原因,也从不同的层面彰显着学生害怕去学校的种种本质和意义,而我们就借助于这种种理论去解释和分析着日常生活中学生害怕去学校的现象。比如,我们会把学生的害怕解释为学生的应激反应,把学生的害怕解释为交往恐惧症,或者把学生的害怕解释为学生的胆小、校园暴力等。在种种理论分析中,那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害怕体验就被变成了摆到公众眼前的“公共事件”。[11]比如:有的家长会说“我家的孩子害怕去学校,是因为内向,害怕与人交往”;有的教师会说,这个学生害怕考试,是因为经受不住挫折;还有的家长和教师则会否认学生的害怕;甚至还有的教师和家长会嘲笑学生的害怕等等。只要仔细倾听这些家长和教师的谈话,便会听出这样的潜台词:害怕仅仅是一种“我”看到的现象,是一些不断摆到“我”眼前的“事件”,“我”可以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害怕,也具有消除学生害怕的方法。总之,当学生的害怕被各种理论从各个角度“被分析”“被认识”时,那些正在被学生体验着的害怕本身就消失了,那些蕴含着意义的害怕也全然消融不见了,而剩下的只是“害怕事件”,现象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害怕本身的遮蔽”。[12]

当学生害怕本身被遮蔽,“害怕体验”变成了“害怕事件”的时候,我们也就合逻辑地规定了学生对待害怕的态度:那些勇敢地面对害怕、自信地对抗害怕、乐观地对待害怕的学生,会得到家长和教师鼓励、赞同和推崇;那些恐惧的、胆小的、焦虑的、哭闹的学生,则被贬为懦弱者、胆小者,他们会受到教师、家长或同学的鄙视与嘲笑,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被鼓励去参加各种训练,训练他们的勇敢和自信。这生活中种种对待学生害怕方式的本质,其实是告诉学生不应当畏惧害怕,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害怕。但是,在现象学看来,我们的这些对待学生害怕的方式,恰恰遗忘了学生的害怕本身。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害怕去学校”被当作了一种现象、一种事件,而不再是学生害怕本身时,学生的害怕体验也就被消解了。

那么,如何才是对“学生害怕去学校现象”的正确认识呢?正如本文所阐述:学生害怕是学生正在体验着的害怕,这种害怕“指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害怕事件,在害怕中蕴含着“害怕的力量”。这就是学生在害怕时的体验,它需要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能够真正地去体验。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29.

[2]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16~217.

[3]黑尔德.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20.

[4]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M].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46~47.

[5]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M].孙周兴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71~74.

[6]孙周兴.形式显现的现象学[J].现代哲学,2002,(4):85~95.

[7][10][1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99~301,413~414,291~292.

[8]彼得·特拉夫尼.海德格尔导论[M].张振华,杨小刚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5~38.

[9]张鲁宁.教师微笑意蕴的现象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12):78~82.

[11]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M].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39.

*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叙事·反思·对话——在职教育硕士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DYY14020)研究成果。

〔张鲁宁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64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