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需要有边界意识

 GXF360 2017-11-14

阅读教学需要有边界意识

徐建伟

从现在教学上来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语文阅读教学的大力开展:一是不属于语文主体的内容,或者是与语文内容擦边的知识被纳入语文教学中,导致主体的语文课程缺失;二是过分重视多元解读导致文本含义无限延伸,这就涉及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边界问题。

一、要尊重课程的根本任务

就语文课程而言,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能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能够有效的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更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语文的教学重点不够明确,那么教学边界也就模棱两可。另外,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对内容有充分的理解,通过理解去分析内容中的人物、情感。当然,所有的这些内容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能够有一定的语言分析基础。在对语言进行分析时,要选择合适的语言环境和形式,这样才能够保证分析的内容在所确定的边界范围内。同时,从教育主体来说,教育就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所以语文教育中还存在人文性。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缺少表层探讨的目标,即工具性目标,更不能缺少内在渗透的目标,即人文性目标。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条主线,并借助这条主线来帮助实现教育目标。当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这样才能够保证阅读教学的边界明确。黄厚江老师曾经讲过:“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三个‘语’上,即核心是语言,主体是语文学习活动,目的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只要能够掌握这三个‘语’,才能够找到语文学习的真谛。”

比如,在《江南的冬景》教学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手法。有些老师喜欢采用启发式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像江南冬景的独特性在哪?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冬天的描述有几幅画?在这样的教学中,看似所教内容比较全面,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语文教学的重点。比如说,这些图画怎么会这么美?到底是美在哪些地方?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描述的这些美?再比如,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微雨寒村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语言描述的方向上来引导学生感觉它的美。通过利用不同长短的描述性语句来对这个美进行介绍,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聊家常话,当然在其中也不乏加入四字成语,既通俗易通,又不失大雅。另外一点,还可以把部分词语更换成第二人称,比如:“你感觉下试试”,“你是不是能够想起‘暮雨潇潇江上村’这句诗的意境”。通过这些句子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就好像是我们在品读,在品味作者的用意与当时的心情。更深一点讲,我们如同进入了水墨江南一般。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这些内容,相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每个字,每句话都会产生感情,都会感受到所有句子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情感和艺术美的感觉。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卢梭曾经说过:“儿童心理虽然不成熟,但是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看待问题的想法和看法。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去改变他们的想法和看法,这样做显然是愚昧和无知的。”(《爱弥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接触新的事物时,也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学习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他们的特点为基础展开教学,并且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学到较深的内容。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非如此,而且是大相径庭。他们的教学方法都是以他们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或者经验展开教学,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效果不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教师便会用设置问题的方式来教授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就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浓厚,学生只能去跟随教师的理解去学习新文本。

像《雷雨》文本,有些教师在教学时,自己的想法是这篇文章的特征就是神秘感比较强,而且对文中过多个神秘之处进行了分析。比如恶有恶报的神秘,言行兑现、周而复始的神秘等等。到最后的全文总结时,就应该从“神秘”的审美观上进行评价和欣赏。有些教师在分析这篇文章时,就会这样说:“《雷雨》,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神秘,通过神秘来吸引读者,吸引我们的内心。”暂且不说这些教师分析的深浅。不过能够看出,教师是把作者的内心感受作为分析这篇文章的主线来展开教学的。但是具体来说,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的,而且也没有科学依据,以作者内心为主线容易走上“意图谬误”的歧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师在教学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对这条主线能够理解,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学生会以为这篇文章神秘吗?在苏教版的《雷雨》中,板块主题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考虑的是高中学生在这个阶段的价值观,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这个文本能够辨别真、善、美。相反,如果把文章的主题看作是神秘主义,这与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不符,从而就会与学生的想法产生错位。

三、要尊重文本的整体描述

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固化的,更不是封闭不可动的,相反,文本的结构是开放式的,文本除了一般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意思,当然这需要读者去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去感悟。一般来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心态和视野,他们在读同一篇文本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有的感觉都是正确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曾经说过:“任何文本的多元化含义并不是读者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感受出来的意思,虽然是由读者自己感受出来的,但也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而产生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多元解读,不过现在的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本文内容而臆想出其他意思,导致文本含义产生独特性。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便指出文中比较经典的一句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你以后要躲着他,因为其他人都不敢惹他”。这是王夫人对初入贾府的林黛玉说的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在后来的故事中,宝钗来到贾府以后,王夫人并没有对宝钗说这样的话,而且对宝钗非常照顾,甚至安排宝钗母女到贾母那住,所以后来贾宝玉和宝钗的爱情,让黛玉以为是王夫人撮合的,言外之意就是王夫人更喜欢宝钗当未来的贾府少奶奶,掌管贾府的事务。

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出这样的结果,看似比较合理。而且在《红楼梦》中,其他人也都希望宝钗成为贾宝玉的夫人。但是老师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本时,文本中并没有体现出宝黛爱情的内容。具体来分析,首先,在原文中,安排宝钗母女入住梨香院的并非是王夫人之意,而是贾政安排,跟王夫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其次,宝钗是要入宫选妃之人,仅仅是暂住贾府,王夫人不敢争夺入宫之人;第三,当时的宝玉仅为十几岁,而宝钗和黛玉年龄更小,王夫人不可能考虑那么长远。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跟文本内容,不能凭空扩展内容,对于多元解读也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