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考古通论】Vol.11 | 战国秦汉考古(下)

 RK588 2017-11-17

本期是战国秦汉考古学(下)的学习。鉴于此章在《中国考古通论》中篇幅较大,我们规划《中国考古通论》中的本章内容分期更新。本期主要为两汉时期考古学整理。


本章综述


本期主要是两汉时期考古学内容整理(考通第七章)。两汉时期是物质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各地考古学文化面貌十分丰富。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时期的重点内容(考古学分期城址墓葬文化艺术等)有具体认识。命题方向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皆有。建议结合《战国秦汉考古》(查瑞珍)、《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白云翔)、《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


Ⅰ、汉代青铜冶炼

0
1

由于铁器、漆器的大量生产,汉代青铜工具已退居次要位置。铜器在人们生活中也不占重要位置,但民间日用器皿和小件用具、皇家及贵族所用的奢侈品、装饰品和庙中的祭器、兵器特别是钱币都需要大量铜来铸造。汉代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冶铜技术,并在一些旧铜矿上继续开发。


一、汉代铜器类型和特征

铜战国时期相比,汉代青铜器的种类器型等都发生以一定的变化。


1、西汉铜器脱离了古拙、厚重的作风,比战国铜器更显灵便轻巧。适于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用器多样化,而纹饰也相当简单朴素,多为素面铺首弦纹,铭文少而短

2、在生活用器趋向简朴的同时,贵族用器则流行鎏金及金银、玻璃、宝石之类的镶嵌花纹的工艺装饰。

3、西汉前期的金属细工工艺,种类同战国相似。后期鎏金更为普遍。相比之下,错金银和镶嵌器物发现不多。

4、东汉时日用器皿仍以素面为主,装饰工艺中鎏金仍然盛行,各地都出现造型独特的艺术珍品。


二、青铜灯具

在战国时期已经很较为流行,且形制多样。汉代是我国灯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但发现的数量多,灯的样式多,在制作水平上充分考虑了装饰环保等方面的因素,远远超出了战国灯具的水平。


长信宫灯:汉代一种带有烟道的工具。作宫女跪坐持灯形,宫女体中空,以扶持灯罩的右臂为烟道,左手持灯座,圆形灯盘可以转动。调节灯火的大小和照明方向,中心有烛纤、灯座、灯盘、灯罩和宫女的头可以拆合。使用时,灯烟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盛水的体内,达到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的目的。可见烟道等是一种环保灯型。长信宫灯也是代表了汉代青铜灯具制作的最高水平。

Ⅱ、两汉铜镜分期

0
2

一、西汉前期

这一时期铜镜的形制和纹饰保留着战国时的作风,流行带有地纹的蟠螭纹镜。有些镜上开始出现一些铭文,甚至有些蟠螭纹镜在花纹上出现了所谓的“博局镜”纹样。


二、西汉中期(铜镜的性质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镜缘一般都为平缘,断面不再弧形内凹。

2、三弦纹的桥形小钮消失,在一度流行伏兽钮、蛙钮和连峰状钮之后,普遍流行半球状钮。

3、地纹消失。

4、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形的中心,有的可匀称的划分为四区。

5、铭文增多。有的其为主要装饰。这一时期的铜镜种类先后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


三、西汉后期

此时期的铜镜有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等。花纹规整而整洁,铭文加长,镜钮普遍为半球形。


四、王莽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博局镜,并且大量流行,一直流行到东汉前期乃至中期。其花纹除镜钮外的博局纹外,还有四神图像和十二时文字。铜镜铭文中开始出现纪年。


五、东汉中后期

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是以图案化的动物为花纹装饰。长江流域还出现了神兽镜和画像镜。东汉时期铜镜的铭文有长短两类。短铭有的仅四个字,长铭有的多为七字句。有纪年铭文的铜镜增多。花纹的设计多对称于镜面的圆心。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对称于镜面直径的铜镜。


Ⅲ、汉代冶铁业

0
3

一、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盐铁官营,在重要产铁地置铁官进行管理。


沁阳下河湾冶铁遗址是我国所见最大的冶铁遗址(战国中期开始);铁生沟遗址再现了汉代从开矿、冶铁到铸造成器的全过程。从中可以了解到汉代冶铁铸造的技术成就。


二、炒钢是铸铁退火脱碳的进一步发展,它已脱离了铸铁热处理的范围,成为生铁铸钢的一项新技术。


三、汉代叠铸技术是对小型器件进行批量生产的简便铸法,代表了汉代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由于汉代钱币大量生产,叠铸技术日渐成熟并得以普遍应用。


叠铸技术步骤:

金属样模→泥模→浇筑模盒→范片(子范)→叠合→涂泥 →浇筑→破范取器


Ⅳ、西汉长安城

0
4

中国西汉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市的西北郊,汉高祖五年(BC202)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同年从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BC194-BC190)修筑长城。武帝时建桂宫,北宫,明光宫,并于城西外侧建建章宫,于城南扩充秦以来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广建离宫别馆。西汉200多年间,长安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城面积36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著名大都市,西汉末年毁于战火。


一、城市布局:

城平面近方形,四面夯土城墙,四面城墙各有门3。城市8条主要大街长度不一,在纵横道路构成的长方形、方形界城内,分布着宫殿、东市西市以及闾里建筑。宫殿集中于城市中部和南部,东市、西市工商业区在城的西北角,东北角是一般居民区,这种布局改进了战国时大小城相套旧制,把宫殿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同置于一城之中,开创了后世都城建筑格局。


二、出土遗址:

城内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群。长乐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未央宫位于西南角,平面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城。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边靠近城西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西城外建章宫遗址保存有北阙、凤阙、太液池等夯土台基。武库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城内还发现作坊遗址。


三、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丰富,以陶质砖瓦建材数量最多,还有铁、铜、石器、金属货币等。在未央宫西北边的一座工官官署建筑遗址内,出土了3万片刻字骨签,内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档案资料。


Ⅴ、东汉洛阳城

0
5

东汉都城洛阳在进洛阳城东15公里,邙山之南,洛河之滨,是汉至魏晋时期的重要城址。作为城池,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春秋和秦代两次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东汉洛阳城的规模。


城平面呈方形,文献记载有城门12座,城内面积9.5公里。城内大街相互交叉,分城24段。洛阳城内主体建筑为南宫北宫。南宫在西汉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光武定都洛阳,住南宫却非殿。北宫为汉明帝时所建,根据街道和南宫的位置,推定北宫就在洛阳城内北半部中心,北宫呈长方形,较南宫大。德阳殿是东汉时最雄伟建筑。与西汉长安相似,两宫占据很大的面积,不同的是洛阳二宫不是东西并列,而是呈南北(前后)布置


城东北隅有太仓武库等,城西北有濯龙园。雍门和上西门之间有金市,金市是洛阳城市最重要的工商业区。其余空处有布置居民的里坊等。洛阳城南郊有南市,东郊有马市。而城南太学和礼制建筑是城外的最重要设施。城南出平城门是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遗址。

注:明堂为天子之庙,是皇帝祭祀祖先,接受臣下朝觐的地方,位于灵台之东。辟雍是封建统治阶级“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位于明堂之东。


东汉洛阳城


Ⅵ、汉代墓葬制度

0
6

汉代墓葬有帝陵诸侯王墓、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墓。


墓葬的结构类型有竖穴木椁墓土坑墓土洞墓崖洞墓砖室墓石室墓等(黄肠题凑墓空心砖墓画像墓是其中的特殊类型)


西汉是木椁墓走向消亡砖室墓开始流行的时期,汉代以后砖室墓成为我国古代墓葬的主流形势。建材上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家族合葬墓的营造,也便于使墓葬结构模仿生人居室的形式,而这些最终都是由人们丧葬观念的变化带来的。西汉早期墓同战国墓联系较多,中期以后变化较大,家族墓地逐渐兴起,并且厚葬成风,随葬品中大量使用设计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陶质模型明器、动物和人物偶俑造型成为汉代墓葬的一大特色,这正是汉代人丧葬观念发生变化后墓葬的另一种表示。


汉代玉敛葬俗

一、玉塞(九窍塞):九种不同形状玉器填塞遮羞死者九窍,防止精气外泄。

二、玉覆面(幎目):按五官形状制成多块带孔玉片,排列于五官之上,始于战国,可能是玉衣前身。

三、玉衣:发现于西汉时期,专门为皇室贵族、诸侯王制作的葬玉。用若干带孔的小玉片按人体外形编缀而成,外观似真人。以金丝编缀的为金缕玉衣,又有银缕、铜缕、丝缕玉衣,金缕玉衣最为珍贵。西汉以金缕为多,东汉多见银缕、铜缕。


洛阳烧沟汉墓: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墓地,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洛阳市。公元前2世纪末-公元3世纪初。烧沟汉墓是一处自西汉中期延续至东汉晚期的大型墓葬群,现已发掘汉代墓葬223座,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铜钱、铜镜、青铜礼器、金银器、陶器、铁器等随葬品。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出土物对汉墓进行了分期,划分为6期。第一期属西汉武帝时期,第二期属昭帝时期,第三期属宣帝至新莽时期,第四期为东汉早期,第五期为东汉中期,第六期为东汉晚期。烧沟汉墓的发现,为中原地区的汉墓建立了基本可靠地年代学标尺。


Ⅶ、西汉帝陵布局特点

0
7

一、方形封土。除文帝霸陵以山为陵外,其余都有高大的人工夯筑的覆斗形坟丘。


二、方形陵园。都有夯土围墙围城的方形陵园,边长400米左右,封土居于陵园的正中。围墙四边正中各有一门,门外立双阙,整个陵园陵丘为中心呈十字对称布局。


三、后妃墓居东。一般帝陵在西,后陵在东,为异坟合葬。


四、寝庙制度。寝殿设于陵园中近处,包括寝殿和便殿两组建筑,都是供奉皇帝生前所用衣冠并定时进行各种祭祀场所。各陵有庙,大都距陵园较远不与寝殿在一处,并各有名号,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陪陵制度。汉沿秦制有陪陵制度,陪葬墓在帝陵东边或东北边。


六、丛葬俑坑。汉陵皆有埋葬各种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车马、生活用器等的丛葬坑。代表

帝王生前的政府机构以及设施等。


七、陵邑制。从长陵开始,汉陵附近设有陵邑,政府强迁部分地方豪强至陵邑以实关中,是他们宗族亲党分离,消弱他们的势力,已达到“弱枝”的目的。是一项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


东汉帝陵布局特点:

(以洛阳为都,11帝陵在洛都附近,与西汉帝相比,发生较大变化)

一、南北两个陵区。东汉帝陵分两个兆域,北兆域在邙山,南兆域在洛河以南。

二、圆形封土。变覆斗形坟丘,作平面圆形、外观呈馒头性的低矮的封土。

三、砖(石)筑墓室。改四条羡道的竖穴木椁墓为砖(石)墓,以黄肠题凑形式。

四、后妃同茔异坟而葬。各陵都有陪葬墓。

五、陪葬制度。西汉帝陵封土内外复杂的外藏系统,东汉时期已不再使用。

六、寝庙制度。自明帝开始废止一帝一庙制度,而是把历代神主汇集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室的供奉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Ⅷ、汉诸侯王陵墓

0
8

汉代诸侯王墓室主要分为四种。


一、木椁墓

继承了商周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但西汉早已没有严格棺椁制度。


二、黄肠题凑墓(北京大堡台汉墓)

黄肠题凑墓是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要比普通的木椁墓的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内另有木椁。在缺少柏木的地方也有用楠木的,楠木枋的断头中心涂黄,人为制造黄肠以像柏木。墓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别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可以说是题凑墓没落阶段出现的变种。从地狱分布上看,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三、崖洞墓(徐州北洞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

崖洞墓是汉代依山为陵,凿石为藏的一种墓葬形式。崖洞墓是在石山中开凿墓室,地下空间的布置比较自由,不拘一格,最大限度的象征和模仿了地上生活的内容。适合合家而葬,族墓等。崖洞墓是西汉诸侯王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主要集中于黄淮之间的东部地区。


四、石室墓(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

石室墓以石块砌筑墓室,汉代诸侯王墓中只有竖穴岩坑石砌墓一种,主要分布于江苏、广东等地。


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布及特征

0
9

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


一、鲁南、苏北、皖北地区

该地区出土画像石最多,尤以山东为最。该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使用石室和砖石混合画像墓,画像技术除使用阴线刻,还出现剔地浅浮雕,画像题材丰富,主要生活内容与神话故事为主。东汉晚期是画像石墓的兴盛期,各种雕刻技法全面应用。


二、河南南阳、鄂北区

以南阳发现画像石为最多。西汉中晚期画像只刻于墓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主要是楼阁、门阙、门吏等,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与凹面刻为主。东汉早中期,画像石内更为丰富,线条流畅,内容主要有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历史故事等。画像涂彩现象依旧存在,雕刻技法为浅浮。东汉晚期,总体呈衰落之势,画像石墓发展已进尾声。


三、四川地区,以成都、重庆地区为中心

画像石出土的范围基本上处于四川盆地,均属东汉晚期,画像砖与画像石并存,内容以历史故事及生活题材为主,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


四、陕北、晋西北地区

均为东汉中晚期,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墓顶与室内。所有画像根据不同对象和部位施以不同色彩。由于当地盛产砂岩,以红色砂岩为画像石材是该区汉画像石的一大特色。


秦汉货币

0
9

秦半两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汉代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故名。“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


提示TIPS


近期我们已经对未修改群名片的同学进行清理,想加群的同学请加2群,入群后尽快修改群名片。备考中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院校研招办~~~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群:

1群:235470280(已满)

2群:545725466(供19级18级同学交流使用)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编辑:梖梖


相关链接:

Vol.10 | 战国秦汉考古(上)

Vol.9 | 夏商周考古(下)

Vol.8 | 夏商周考古(上)

Vol.7 |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6 | 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5 | 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Vol.4 | 旧石器时代(下)

Vol.3 | 旧石器时代(上)

Vol.2 | 中国考古学简史

Vol.1 | 考古学概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