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范宽的传称作品

 自华居 2017-11-17

范宽作品的数量,根据《宣和画谱》记载,在徽宗的御府内,一共收藏有五十八幅,品名包括《四圣搜山图》一幅、《春山图》二幅、《春山平远图》三幅、《春山老笔图》二幅、《夏山图》十幅、《夏峰图》三幅、《夏山烟霭图》三幅、《秋山图》四幅、《秋景山水图》二幅、《烟岚秋晓图》二幅、《冬景山水图》二幅、《雪景寒林图》一幅、《雪山图》二幅、《雪峰图》二幅、《寒林图》十二幅、《山阴萧寺图》二幅、《海山图》一幅、《崇山图》三幅、《炼丹图》一幅。[1]

另外,米芾《画史》提及,曾见范宽的作品三十件。[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亦记录《冒雪高云》、《四时山水图》等五件。[3]南宋邓椿(12世纪)《画继》则著录十二件[4],宋末周密(1232—1298)《云烟过眼录》著录五件[5]。

明清时期,朱存理(1444—1513)《铁网珊瑚》、都穆(1459—1525)《寓意编》、文嘉(1501—1583)《严氏书画记》、王世贞(1526—1590)《而雅楼所藏名画》、詹景凤(1532—1602)《东图玄览》、高濂(1573—1620)《遵生八笺》、汪珂玉(1587—?)《珊瑚网》、张丑(1577—1643)《清河书画舫》、孙承泽(1592—1676)《庚子消夏记》、吴升(17世纪)《大观录》、高士奇(1643—1703)《江村销夏录》、安岐(1683—1744)《墨缘汇观》、路时化(1714—1779)《吴越所见书画录》等书[6],都曾记述范宽的作品,数目由一至九件不等。惟时至今日,上述作品几乎已不复存在,即使被冠上范宽的同名画作,也明显与著录中所记载的范宽画风格落差甚大。

溪山行旅图

现存系于范宽名下的山水画,要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秋林飞瀑》、《雪山萧寺图》,天津博物馆《雪景寒林图》[7]和波士顿美术馆《雪山楼阁图》等作声名最著。《溪山行旅图》的相关研究,已于前节中述及,本节绪论其他几件传称作品,援以探看后人对于范宽风格的理解。

临流独坐图

《临流独坐图》浅设色画,纵156.1公分,横106.3公分,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卞永誉(1645—1712)《式古堂书画汇考》(1682)[8]和清高宗敕纂的《石渠宝笈续编》(1793)均著录为范宽所作。此作中,天际余白处,分布着明人的题咏,洋洋洒洒达十则之多,包括何权、昇杨牖、王闲、徐克谐、苏伯衡、池䄄、吕荧、张彝、桑以时等;另外还有清高宗的御题一则。[9]这些题跋的内容,大抵是就画画抒发而已,并未论及范宽,无法据以断定画者的姓名。

此作与《溪山行旅图》一样,同属双拼绢本。画幅中央高处的主峰,造型虽不若《溪山行旅图》之奇拔高耸、迫人眉睫,但依旧堂堂正正,气象恢宏壮阔。山顶上,并以攒聚的墨点来象征密林,明显传承自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手法。惟表现岩岩的笔致,已由中锋“雨点皴”转化为侧锋砍斫,同时佐以湿墨晕染,俨然具备短笔“小斧劈皴”的概念。

而画幅左下方,独坐在树荫底下,面向着溪流静思的点景人物,减笔草草 ,也与《溪山行旅图》中形象写实的赶驴队伍明显不同。《式古堂书画汇考》即形容画中这名高士“真得山静日长之意”,此语系源自北宋诗人唐庚(1070—1120)的五言诗《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当然,画家是否果有此意,并不易骤而断言,只是这一线索,已然说明了《临流独坐》虽可归入范宽风格的系谱,却并非出自范宽亲笔。

当代学界对《临流独坐图》的断代,见解并不一致。有人肯定此作可以是北宋雄伟山水的代表,描绘的景致亦属于范宽步履所及的终南山。[10]也有人认为成作年代接近于南、北宋之间的李唐(约1070—1150后)。[11]还有人推断完成时间应在李唐之后,马远(活动与1190—1224间)、夏珪(活动于1195—1224)之前。[12]甚至有人主张成画时代可晚至十三世纪的宋末、元初。[13]

本文试从画家观照自然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比较此作与李、马、夏三家风格的分野。《临流独坐图》是透过侧锋笔法,结合墨色的层层晕染,营造庞大而真实的山体,笔墨与线条在此作中所担负的任务,都是为了表现山石的量体与质感而存在。峰峦之间穿插的云雾、杂树与屋舍,也成功地拉开近、中、远景间的距离,令整幅画充满了空气感与空间的深度。

而李唐《万壑松风图》中的斧劈皴、笔触交叠与结组的方式,则比《临流独坐图》更为清晰明确,反映出宋代院体画古典的装饰趣味。虽然峰脚也画出了蒸腾的云气,但充塞的画幅布局,让观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山脚的松林小径上,不需花费太长时间,就可以扪触到中景坚硬如铁的岩岩。

至若马远《晓雪山行》与夏珪《溪山清远》二作中,线条被刻意加长的大斧劈皴,比重已然凌驾于墨色的染晕,成为山石框廓中极为吸睛的焦点。所以,与其说马、夏二人在模拟自然真形,毋宁说由线体本身所塑出来的视觉美感,才是他们锐意要强调的重点。相互间关注自然的角度不同,直接演化出迥异的风格样式。援此看来,《临流独坐图》的成作时间,似乎可以超前于李唐和马夏。虽然到不了与范宽同时,但亦相去未远了。

秋林飞瀑图

无款《秋林飞瀑》双拼绢本,设色画,纵181公分,横99.5公分。画林密高下,岩谷幽邃。满目枫红,分落逐流。《石渠宝笈三编》(1816)定此作为范宽所绘,但此作中表现山石纹理,均采侧锋做斧劈皴,与《溪山行旅图》的雨点皴相比较,面目明显不同。反倒与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萧照(12世纪)《山腰楼观》的笔致更为接近,推断成作时代约当南宋前期。

雪山萧寺图

《雪山萧寺图》亦是双拼绢本,浅设色画,纵182.4公分,横108.2公分。画上并无作者款印,诗塘王铎(1592—1652)的题跋谓是出自范宽。此作描绘数峰高耸,山顶遍布密林,其下岗岭相连,林木深邃,并点缀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通幅山势极为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富有变化。墨色倒晕出阴霾的天空,益能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景象。若和《溪山行旅图》相较,此幅的皴法与树法已出现概念化的倾向。学者曾怀疑此作可能为明人所仿[14],但院藏王翚《临范宽雪山图》与《雪山萧寺图》的构图悉同,以王翚对宋画理解之深,应无戮力去临摹一件明代仿作之理。此作纵非出自范宽,成作年代仍可置入南宋。笔者曾见私人藏家另有《范中立深山仙馆图》一轴,画雪景笔法与《雪山萧寺图》颇近,尺幅亦相差不多,推测属于同一系列的制作。[15]

雪景寒林图

另幅天津博物馆典藏的《雪景寒林图》,为三拼绢本,水墨画,纵193.5公分,横163.3公分。幅宽比《溪山行旅图》多了一半有余。画幅左方三分之二,描绘雪峰屏立,置入天际。右方三分之一,地势略为低矮、平缓。山腰间弥漫的烟岚,则为整幅画营造出润泽的大气氛图。而远方的天空、前景开阔的湖面,与水滨浓密的寒林,墨色均特为黯沉,与被白雪覆盖的坡岸互为对比,益增景境之冷冽。[16]此帧巨幅大轴画虽极佳,但隐藏在前景树干上的“臣范宽制”落款,却疑系后人所添附。[17]殆因范宽乃一介平民,并非宫廷画家,应无自署臣制之理。根据画上方所钤的宋高宗(1127—1162在位)“御书之宝”印,作品完成的时间应可上推至北宋,至于是否就是《宣和画谱》里记载的范宽同名之作,在未获更明确的证据以前,暂且不作定论。

雪山楼阁图

波士顿美术馆的《雪山楼阁图》[18],为双拼绢本,浅设色画,纵182.4公分,横103公分。若从图版审视,此作中,巍峨的主峰由画幅的中段崛起,并超左延伸至于远方,山势宏伟。山顶雪压密林,山坳处细瀑奔流,琳宇屋舍错落分布,描绘写实而细腻,与《溪山行旅图》颇有近似处,成作时间或与范宽相距不远。他日若得见原迹,必当续作深入研究。

寒江钓雪

除了前举全景式的山水立轴,院藏册页形制的作品中,也有数幅被归入范宽名下。其中,收在《名绘集珍》第十一期的《寒江钓雪》,为纨扇式,水墨画,纵23.3公分,横25.3公分。画境取自唐代柳宗元(773—819)的《江雪》,幅左方裱绢签题书有“范宽寒江钓雪”,但纨扇画面左缘的石隙间,隐约可见“李东”(13世纪)名款,可推断为南宋画家之作,风格与范宽并无关联。[19]

群峰雪霁图

《群峰雪霁图》位高头大册,收在《名画琳琅》第一开,浅设色画,纵40.7公分,横27.3公分。画无作者款印,裱纸题签定位范宽。幅上方徽宗(1100—1125在位)题亦指作范宽,但书法笔力较弱,应系后人所添附。此作写崇山积雪,山脚并点缀密林、楼观、舟楫等。倦色黯黑,但不失古雅苍润。画中的主峰已偏一侧,且皴笔少滃染多,地质较近于土山,与记载中的范宽风格并不尽似。对幅由尹继善、刘纶、王际华、钱维城、彭元瑞、曹文埴、陈孝泳等清代臣工题咏,虽然语中对范宽多所赞誉,但无法证明本幅与范宽有关,据画风推测成作时间应在南宋以后。

另有旧题为范宽的《山水》、《秋景山水》、《海山图》、《霍童仙界图》等数幅,虽然作品中或题“范中立”、“范宽笔”、“华原范宽”,但均与范宽的风格相去甚远,时代也无法到宋,推定是明、清时期的托名伪作。本节遂不一一叙述。[20]

参考文献:

[1]. 《宣和画谱》,卷11,页8—9。

[2]. 米芾,《画史》,页13。

[3].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页2.

[4]. 邓椿,《画继》(文渊阁四库 书),卷8,页1。

[5]. 周密,《云烟过眼录》(文渊阁四库 书),卷1,页7。

[6]. 参李霖灿,《范宽画迹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页207—215。

[8].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槖考》(文渊阁四库 书),卷41,页40。

[9]. 此十人均为明初浙东地区的文人。参见马孟晶,《临流独坐图》,《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页64。题识内容,详见本书“款印”章。

[10]. 参韩长生,《范宽临流独坐与华山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第387期,待印中。

[11]. 方闻推定此作年代约为12世纪前半。参Wen C.Fong, Images of the Mind,pp.61-63.

[12]. 参何传馨,《临流独坐》,《故宫书画菁华特辑》,页69.网页见http://www./dm2001/B/exhibition/landscape/K2A000037N_adv.htm.

[13]. 参李霖灿,《范宽画迹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页179。

[14]. 李霖灿,《范宽画迹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页176。

[15]. 藏家曾将《深山仙馆图》的缩小图版,赠与书画处,提供研究。

[16]. 台北“戴胜山房“于民国104年1月将《雪景寒林图》的原寸复制画轴赠与本院,提供对比研究,特此申谢。

[17]. 单国强、马季戈,《中国绘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页117。

[18]. 图见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官网,http://www./node/9411。另见李霖灿,《范宽画迹研究》,《中国画史论集》,图版12。

[19]. 李霖灿,《寒江钓雪图》,《中国名画研究 上》,页93。

[20]. 各幅资料请参加本书“图版及作品说明”和“款印”。

作者简介

释一尘,原名刘忠涛,陕西旬阳人,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画院联盟执行秘书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电视台《陕西故事》栏目学术主持,现供职于陕西国画院。陕西省人文社科类重大学术研究项目:陕西美术考察研究系列丛书·长安风格《唐·王维研究》、《北宋·范宽研究》、《华山研究》等书籍特邀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