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有诗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们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
北宋·文同 《墨竹图》 画家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苏东坡与文同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既是苏东坡自况,也是评点表哥文同。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南宋·吴炳 《竹雀图》 此图中棘竹丛生,枝桠横出,枝头有一雀鸟正在悠闲地啄理羽毛。整幅画面景物聚于下侧,可见南宋构图新风的影响。图中竹枝用双钩技法,雀鸟在用色彩没骨画出后,重点部位再用墨线描出。这是吴炳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作。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元·倪瓒 《竹枝图》 倪瓒画墨竹图,好作新发的嫩竹,枝叶上挺,且单用浓墨,而不以浓、淡墨色分叶面之正反。这别出心裁之处,也许正暗藏了倪瓒胸中与众不同之“逸气”,发人深思。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张九龄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元·顾安《拳石新篁图》 此图中新篁数竿,瘦削挺拔,立于石旁,竹叶参差错落,以浓淡显出不同层次,线条锋锐有力,笔墨细腻,生意盎然。 《咏竹根珓子》 贯休 出处惭林薮,才微幸一阳。 不缘怀片善,岂得近馨香。 节亦因人净,声从掷地彰。 但令筋力在,永愿报时昌。
明·王绂《淇渭图》 此图写倒挂竹一枝,姿态秀妍,颇有临风弄月的风致。其墨竹画法,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的传统,着重表达萧散清逸的意韵。淡墨写枝,浓墨捺叶、叶端轻轻弯折,翻转自如,如神来之笔,尽显竹叶静中有动的态势。此图用笔在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外见洒脱,开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风格。 《竹》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明·夏杲《奇石修篁图》 夏杲擅墨竹,时推第一而名驰域外,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誉称。。此图之中奇石峥嵘,两竿新竹并立抽发,枝叶交互纵横,另有一高竹,由画外凌空插入,具巍峨之势。奇石的画法粗简写意,新竹却以圆劲之法写干、挺秀之笔写枝,撇写竹叶,颇具书法韵味。画面浓墨淡彩,将修竹之挺拔婆娑、含雨带露之姿,刻画得生动鲜明。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明·徐渭《竹石图》 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半生的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的石头,确有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愧为徐渭的佳作。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明·陈栝《雪竹图》 此图写雪竹,笔法与众不同,竹以双钩疾笔写出,点笔写出灌木,雪是用枯笔随意点垛,洋洋洒洒,笔法老辣,更见生趣。在历代雪竹作品中,独树一帜。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清·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晚年时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郑板桥的一生,不仅写竹、画竹,更爱咏竹。不仅留下大量竹画,还有大量咏竹的诗文。 《竹》 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人民时代艺术院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