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身边有这样一些声音: 明明收入已经很高了,为什么生活品质仍不见提升? 为什么一百多平的房子一家三口都不够住? 下班回到家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晚上计划看一本书,结果才翻了一两页; …… 看到这些现象,你是否有熟悉的感觉?是的,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这样一些明明可以做到,却总是莫名奇妙偏离原定目标的事情发生。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收入决定生活品质,下班时间都是用来休息、调整或执行学习计划的,一百多平的房子当然能轻松容纳一家三口,甚至还能为家人设置专属的休闲互动区域。 但是,这样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一经实施,结论居然轻易就被推翻了。 谁来为失衡的生活负责? 通过《断舍离》这本书,我们希望帮助你找到答案并改善包括这些烦恼在内的所有生活疑问,过上舒适有序的生活,满满干货,值得收藏!!! 物质堵在幸福的出口和20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物质要丰富得多,即使我们不想购买,也总有聪明的商家利用捡便宜心理引导我们消费。 如购买方便面赠送的塑料盆、买化妆品赠送的小样、冬季偶然看到后买下的清仓夏装等都在这样的心理诱导下,一步步进入我们的家中。 2014年的“双11 ”购物节曾以571亿元的巨额成交量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有人曾在“双11 ”一次性买下足够两年使用的生活消费品。 其实有时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件东西,我们需要的是购买促销商品获得的捡便宜后的庆幸和自我满足感。 除了折扣商品,你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还堆积着各种广告宣传单、包装纸、一次性餐具、旅游纪念品、购物袋?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大多是无用的。 大量涌入的物质,拥堵的不只是生活空间,也是心灵空间。我们要动一动,学做清水中的自在香鱼。 在“断”与“舍”的交替中达到“离”的状态你还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购买房子吗? 你想让你的房子满足哪些基本用途?是为家人提供庇护之所还是休憩放松?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遮风避雨居住在洞穴,避免挨冻受热,可见健康和安全是房子最基本的用途。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诊断,你的房子是健康且安全的吗? 堆满物品的地方布满灰尘,时不时滋生霉菌和螨虫,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的方式影响人体,这样的环境绝对称不上健康。还有堆得高高的物品,随时随地威胁行走其间的我们。房子保障健康和安全尚且无法做到,又何谈心灵的放松? 作者相信,通过断舍离,帮助大家重新审视家中的物品,学会扔掉其中不需要的,在不断地“断”与“舍”的交替中,脱离物欲和执念,再对家中少量的物品进行有效整理,最终必定能为你打造安全放心的生活空间,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我们可以从关系轴和时间轴两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物品: 1.关系轴 日常你对于物品是不是经常会有“别丢了,还能用”的想法?那说明你和物品的关系正处于一种错位状态。 现在大家都使用智能手机,如果我拿着一部性能完好的按键手机请你使用,你会去用吗?多半不会。那这部手机就是属于“能用”,却不是“你愿意用”的东西。 我们对物品的判断,首先不能以物品为主,而要以你为主。 物品存在的价值本身就是为了“你用”,不能因为物品有用而留下,而要因为“你会去用”而留下。 2.时间轴 女孩们常感叹,“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但往往他们的衣柜里可能衣物正丰,留下的都是女孩们看来过时、不好看的衣服。还有那些未来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如吃快餐没用到的一次性勺子,为了图方便不用清洗,想到以后可能会用就留下了,结果往往存了一堆,但一年才用了一两个。 如果我们扔掉这堆一次性勺子,选择家里已有的,即使那一两次可能需要清洗,但也为家里清除了一堆廉价的物品,节省了未来可能要花的整理时间。 我们选择存放的物品,应是对现在的你有用的东西,不是过去或未来。 总结:懂得了这两个维度之后,日后我们消费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以“现在的我需要”来做出判断,抵制折扣陷阱和物欲诱导。 我们都是扔不掉东西的人每次劝说抱怨东西太多的朋友扔掉一些东西时,他们的回答总是,“我扔不掉”,“舍不得扔”。 仔细推敲他们的心理的话,你会发现,不是他们扔不掉,而是不想扔。 存积东西以备不时之需是人类天性,我们不断存积东西,却总是不扔,结果就是被物品围困在家里,是物品在使用你的房子,而不是你在使用。 扔不掉的背后,其实是把感情聚集到了物品上面,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 每个人都有不需要的东西,扔不掉就是心理有执念,就是觉得扔了可惜。 对于扔不掉东西的人,我们可以分成这三类: 不用收拾的收拾断舍离与其他整理术的区别在于,它不以收拾干净房间为目的,而是你帮助你断绝物品堆积的来源,形成自动整理机制,最终达到整理人生的目的。 物品减少后,花费在整理上的时间变少,所以断舍离也被称为不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有一整套的行动指导法则,教你从学会扔到学会整理。 扔的法则 1.从哪里开始扔 大场所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你想达到的目的来选择。 2.从哪些东西开始扔 整理的法则1.厨房三分法 开始整理的时候,很多人经常一进去就选择一个角落开始整理,最后却发现有些东西放错了位置又要重新整理。 为了使物品有序摆放,我们可以按物品的不同功能分类,给它们放置合适的位置。 分成两类不够清晰,四类又容易杂乱,三类则刚刚好。先分出三大类,再逐级细分,最后各得其所。 以厨房为例,我们可以这样来分: 2.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1.让你的物品好看 我们整理物品,一是为了使家居环境看起来整洁,二是为了使用方便,以下几个办法可以 使你的劳动更加有效。 我们平常拿取物品时一定遇到过,有的物品需要不断打开门、盒子、盖子才能拿到,久而久之,就不愿再用了。 为了保持物品使用率,物品摆放应尽量减少使用步骤,做到一个动作拿取最优。
自动整理机制在我们人体内,有着不需要意识作用,就能呼吸、代谢、消化的自动运转机能。在心理上也有类似机能,看到惨烈的新闻,会不自觉心跳加快,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并未经历这一惨剧。这一类机能我们平常很难发觉,但习以为常,且十分信任它。 当经历一系列的扔和整理的动作,将住所变得整洁、舒适之后,我们会非常信赖自己,且会变得乐观、积极,自然也不会再允许自己将房间弄乱,回到过去那种焦虑、困扰的状况。 见过更好的世界以后,我们很难降到原点。 利用看得见的世界在看不见的世界取胜 很多人会把断舍离客观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扔东西,即一种需要付出劳动的工作。 可以接受家里物品拥堵的人,认为不需要断舍离。不能接受的人则认为,断舍离需要付出的劳动实在太多,其结果只是让东西变少,过一段时间又多了,长此以往太累了,不划算。 断舍离真的只是让东西变少吗?不尽其然。 实施过断舍离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不管物品有多贵、多稀有,仍然按自己的需求购买。能正视内心、抵御诱惑的人才最强大。我们存留下的物品,是自我形象的体现,是最好的自观及提升自我形象的途径。 “我怎么穿这么劣质的衣服?”发现自己目前的穿衣品味不理想,于是对自己进行改变。 过去不敢使用的品牌红酒杯,觉得“好贵”,“摔坏了怎么办”?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这只红酒杯是超出了你的自我形象的。当有一天你能自如地使用它的时候,你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已经被提升了。 为了使家中的物品保持在较少的状态,执行断舍离的人一般会在购买东西时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长此以往,不只自我形象提升,也会杜绝浪费,形成良好的消费观。我们值得更好的,那么,就选择更好的。 执行断舍离的过程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更是与外在赋予我们的价值观相碰撞的过程。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以为是自己观念的东西,在断舍离中,你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父母、身边人或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观念,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发现自己最真实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下一阶段,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自己,最后乐观面对人生。 小到物品的整理、人际关系的整理,大到人生的整理,都是这样在断舍离中逐步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