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苦学语文课本,却依旧写不出好文章?

 长沙7喜 2017-11-20


文 | 韩智鑫

本文和大家分享了两位儿童文学作家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看法。

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可能也会有这样的苦恼: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学习语文,读那么多优秀范文,做那么多阅读题,但拿起笔就无从下手? 曹老师认为,阅读应该回归文本,学习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知识储备和编排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课文语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很多人说,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可是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又让家长在为孩子选书时,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有的家长听到别人说读书好,赶紧拉着孩子去书店选了一些书籍,晾孩子在那里读,完全不考虑书籍的质量。


甚至有的家长想要急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买了一大堆世面上热闹的满分作文,希望孩子苦读满分作文,到头来还责怪孩子读了很多书,依旧写不出好作文。


近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场举办的2017上海儿童文学阅读论坛的间隙,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两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梅子涵针对阅读和写作关系及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在场的听众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活动现场


在他们看来,阅读和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证,根本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就学生该看什么书,两位老师纷纷指出,孩子要多看格局高,好玩、有趣,有营养的书籍。文本分析应该回到语文教学的本来轨道上来。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不应只谈道德,不谈文学。


阅读是弓,写作是箭


曹文轩就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谈了他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阅读和写作就像弓和箭。阅读是弓,写作是箭。如果你想把箭射的很远,就需要有一把强健的弓。”放在阅读中来说,如何保证这把弓的强健,需要有足够阅读量的加持。

曹文轩


另外,他从脑科学的角度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大脑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和知识编排的情况下,就像一个空的木头盒子。这个时候,你对新的讨论、新的知识,都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笔者对曹老师的这个说法深有体会。之前,我对“批判性思维”这一个词,毫无概念。可能我也会使用这种思考方式,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词语的存在。后来,一次偶然的阅读中,我接触到了这个词,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逐渐对它有所了解。再后来,朋友之间聊天说的一句话,或者看到的一种行为方式,我都可以将这些与“批判性思维”相互联系起来。我自己的感觉是,这个词就像一个点,它扩展了我的认知范围。同时,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我大脑中既有的信息产生联系。



曹老师说:“人和空木头盒子的不同在于,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真的木头盒子,而是一个可接受装置的盒子。你要想了解到东西,就需要不断的扩展,不断地从外界接受信息,去阅读,去感知世界。


很多学生会讲自己在写作文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讲。


曹老师说,如果离开阅读,去谈写作,几乎是一个毫无利好的问题。因为写作是阅读的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必然需求。当我们在讲写作的时候,必须讲阅读。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眼力和想象力。


梅子涵也认为,虽然现在人们物质世界非常富足,也不要忘了人之为人需要有一些精神追求。文学提供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怀抱,并且这个怀抱比现实中的怀抱更为宽广。


梅子涵


他说:“成人也好,儿童也好,现实也好,很多是不那么敞亮的。人们需要有精神生活。不应拘泥于凡尘的琐碎,需要文学。此岸是现世人们的世俗生活,彼岸是无限美好的心灵世界。


文学就像摆渡船,将世俗的现世生活带到彼岸世界去。人到了彼岸以后再回到此岸,会将此岸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将俗世庸常变得更有温度。”


应该读什么 不应读什么


在孩子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的立场上。两位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曹老师看来,我们不要以为现在的孩子没有祖辈或父辈那样的饥饿、寒冷等,就没有对苦难的理解,看不懂也看不了悲剧类的文学作品。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与同龄人竞争,也与即将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进行竞争。我们不能说今天的这群孩子没有经历过苦难。因为苦难包含有多种层面。人只要在世界上活着,就一定会有苦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悲剧存在的意义,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


比如说安徒生的童话,他写的都是人类最永恒的东西,真、善、美。在故事的结局,并不一定是善战胜恶,美好总能大获全胜。他总是留一个尾巴,这并不意味着善无法战胜恶,相反,他没有那种理想主义的正义感,作品变得更为深刻了。



谈及不喜欢读,孩子也应该少读的作品,曹老师说:“不喜欢现代有些作品的格局,而不是作品。现在有些作品格局不完善,我们应该有更多一些具有安徒生品质的作品。”


梅老师认为,孩子们应该多读优秀的作品,不要仅仅局限于中国,更应该广泛吸收,多多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现在书太爆炸,不一定所有的书都要读。现在有很多家长关心孩子的阅读,并不是因为关心孩子的精神丰富与成长,而是因为别人说要关心,他就觉得要关心。毕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精神世界匮乏。


很多人小的时候可能也没有读过文学,现在听别人说要读一下文学,所以就带着小孩子去读。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中重要的引路人,不仅需要指导小孩子阅读文学,还需要指导孩子该阅读什么样的文学。哪一部作品是好的,哪一部作品是优秀的,有些家长并不知道。


梅老师说:“不知道,需要去打听。”很多年轻的家长一开始也不知道哪个奶粉对婴儿好,经过打听,养起孩子来也是得心应手。打听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真心关注孩子阅读的话,就需要一个进行学习的阶段。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书值得孩子阅读,哪些书是好的。学习的过程,家长永远无法回避。自己成为自己的航标。这样买到的书才可靠。


关于如何给孩子评价一本好书,还有一个小窍门。梅老师说:“要看看这部作品好不好玩”。为什么小孩吃东西要放一点甜的东西。因为甜的好玩好吃,又有营养。只有营养,小孩不喜欢吃。比如说苦瓜,小孩不喜欢吃。好玩的,又不是哈哈笑笑就结束了,它要有营养。笑完还能回味一下的书,对孩子的成长,道德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都是有帮助的。


学语文到底是学什么


谈及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两位老师很有感慨。在曹老师看来,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把课文当作一个文本来阅读,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篇人文道德文本在解读了


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文本语文范畴的分析上。比如说,语言、结构、开头、结尾、立意、风景描写等。语文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


“语文课本,不是人文读本。”曹老师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语文课本简单地替代思想品德课的功能,语文课本对道德品质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曹老师用他听过的一个语文课举例,这节课讲的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里面有一个小主人公叫凡卡,他给他的爷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一封永远也无法到达的信。因为上面并没有爷爷的地址,仅仅是写了一行乡下爷爷收。


这位语文老师在解读这部作品时,只是从社会背景,如何表现了沙皇俄国腐朽没落残酷的统治制度,而忘记了这是契诃夫写的一篇艺术作品。


曹老师讲,如果让他来讲这篇课文,可能会首先提出两个问题。首先关乎文本的叙事角度。凡卡在皮鞋店里面当学徒的苦难经历如果不是凡卡自己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而改为由作家本人直接把它写出来。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


另外,从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乡下爷爷收”这个细节太重要了。这个细节就是这部短篇的眼。但是我们分析,如果在《凡卡》这部作品中,没有这个细节。那这个世界上还会不会有一部叫做《凡卡》的经典短篇小说?


曹老师认为,这个细节就是这篇小说的张力。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解读这部短篇小说时,应该重点把这个点讲出来。因为这个作品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就在这个点上。一个皮鞋店里当学徒的小孩,把他所有想说的话倾诉给爷爷,然而这是一封永远永远也无法到达的信。


另外,他说,对文学作品的误读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这就像我们在读一部作品,也一定会发生误读一样。我们需要判定的是,误读在一个什么样的范畴。如果误读,导致了对作品完全歪曲的理解,那这个误读就是有问题的了。


还有一种误读,是丰富作品的本来意思的。一部作品在不断地流传中,是在不断的丰富。其中就是有一个又一个的误读来组成的。读者把他自己的经验加入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无形之中就把作品本来提供的东西扩展丰富了。


梅老师说,人必须要坐在书的前面,还必须走在生活的里面。现在一提到语文,提到阅读,好像就是越多越好,其实不尽然是这样。“儿童的阅读并不是读的越多越好,读到一定数量的优秀的书,我认为就差不多够了。” 不是说现在的孩子要读一两万本书,孩子还要做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真的要学习数学,学习科学,也真的需要练练跑步、练练跳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