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风老师微信公开课第九讲: 膀胱足太阳之脉2017

 阅海书馆 2017-11-22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们讲膀胱足阳明之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目内眦:眼内角。也就是起于睛明。还有一句话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发于攒竹。睛明还有一个名字叫命门,这个穴位很重要。所以一般我们不刺命门的,命门:命之所在。两睛明之间夹着的天目穴,就是第三只眼,就是松果体。我们的地气从下面发上来,天气从上面发下去,在天部有个转换点,这个真正的转换点就在天目穴。
        起于睛明发于攒竹:攒竹,在南方的人都看到,竹子从里面往外冒的那股劲。你看见竹子从地里钻出来的那股劲可以联想一下太阳的卫气从攒竹穴的往外发的那股劲。它们是一样的。足太阳膀胱经出发点出问题了,我们不取睛明穴,就取攒竹穴。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卫气往外发的开关穴。
        很多经脉都是这样第一个穴位不重要,第二个穴位才是重要的。比如肺经上的中府云门,肺气要发出去,起于中府,发于云门。门就是门户的意思,这道门关了,它发不出去了。就会出现胸胀咳喘,你把这个云门穴打开了,让肺气发出去,这个症状就没有了。同样这个攒竹穴如果闭了,太阳经的卫气就会发不出去,就会郁在睛明穴,就会眼珠胀,郁在攒竹穴就会眉棱骨痛。太阳经主一身之卫气,是主表的,卫气发不出去就会表虚,表虚就会易感冒。那么也就是太阳经中寒中风的症状,就是感冒的症状。卫气的功能就是卫外而固内,它发不出去,那卫外的功能就会减弱。两攒竹穴打开治疗易感冒的情况效果特别好。
        “上额,交巅”:额:眉以上发以下的部位为额。攒竹穴往上走到了额头的位置到曲差穴再往上走,交汇在巅顶部位,也就是百会穴。巅的本意是最高点,交的意思是左右两支脉在此处交会。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也就是说在百会穴的这个位置分出了一个支脉。横向走,到了耳上角的位置。这个具体位置很模糊。所有的书上都把它画到了耳朵尖的上面的位置。本人更顷后于交于头后角,也就是百会旁边的两个头角。(此处与语音件不一样)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直行脉从百会穴这里进入我们的大脑。所以太阳经受寒引起的病症有头痛。怎么痛呢?病人一般会描述脑子痛。就是寒邪或者风邪进入脑部了。“还出别下项”,经脉在脑里面绕一圈从原路返回叫还出,别下项,分为左右两条线向下到项部。脖子前面叫颈,后面叫项。
        “循肩髆(bo)内,挟脊抵腰中”。从脖子后面天柱穴下来沿着肩膀的内侧,这里的内是指靠脊柱的那面叫内。肩:肩胛骨和锁骨中间这个部分。髆:的本意是肩胛骨的连皮连肉带骨的这一块。很多书上把它解释为大胳膊,这是不对的。它指的是肩胛骨的这个区域。这里就是走的肩胛骨的里侧。“挟脊抵腰中”,挟:两旁走的叫挟。这个字有2个发音。还有一个叫(xia)挟: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夹在腋窝下面叫挟(xia)。在这里念jia。从肩胛骨下来走脊柱的两边到达腰中。腰中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命门的位置,就是肾腧穴。
      “入循膂(lv),络肾属膀胱”:入:从这里进去,循着膂进去的。膂:简单讲腰部夹脊的两旁的肉。它从肾腧穴这里进去分出一个络脉,联络了肾脏再进入到膀胱里面去。进入表里关系的全叫络,进入本脏腑的全叫属。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直行脉进入里面,注意,没有在出来。在进入里面的同时出来一个支脉,络脉和支脉是不一样的,支:属于本经的分支,算经脉。从腰中:从腰中分出支脉,这里是从肾腧穴分出,因为直行脉以入循膂不出来了。上面是挾脊,这里还是挾脊。还是走的同一个方向。贯臀:从中间穿过屁股。贯:从中间穿过去叫贯。我们说腰缠万贯。我们古代的钱中间都有个窟窿,用根绳子穿过去,就是贯。这里就是指走了臀部肌肉里面的缝隙穿过去向下走。入膕中:进入我们膕(guo)窝的地方。膕:膝盖后面的那个窝。

      “其支者,从髆(bo)内左右别下贯胛”。有个分支线从髆内左右分出来。具体就是我们的附分穴的位置分出来的。左右别就是左面的向左分,右面的向右分。所以叫左右别。“下贯胛”贯刚才讲过了是穿过。胛:就是我们的肩胛骨。这里的意思是走了肩胛骨的下面。穿过了肩胛骨的下面往下走。

      “挟脊内”:挟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的循行的路线向下走。足太阳膀胱经在这里是2条线。这个大家都知道。内侧线叫挟脊,外侧线叫挟脊内。内侧线正中线旁开1.5寸。这里的1.5到哪里了呢?其实就是我们背大肌跟脊柱的缝进去就是内侧线。外侧线是穿过肩胛骨的里面出来的,位置我们来确定一下。用体型比较正常的人量一量,在肺腧穴这个位置会不够3寸。也就是说肩胛骨这个位置的穴位被压着,够不着,我们说的病入膏肓。膏肓穴就在里面压着的,需要特殊的体位才能取得。经常说外侧线旁开3寸,具体位置就是背大肌的外面。
        下一句“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膕中”:过经过,路过的意思。髀枢,就是髋关节。就是股骨头那个位置。髀:大腿。循髀外:沿着大腿外侧。这里应该是循髀外,沿着大腿后面外侧,就是委阳穴之上的线路。从后廉下合膕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个支线和胆经之间肌肉有个缝,第二条线就是走的这里。下合膕中:就是合于委中穴。
        “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以:接着,下一步怎么走的意思。踹就是腿肚子,贯就是从中间穿过去。出了委中穴后怎么走呢?走了腿肚子的里面,就从合阳穴到承山穴,这里都是走的肌肉的里面。出外踝之后,从承山穴出来以后顺着往下走到了昆仑穴后就出来了。这里不出来也没办法了,骨头给挡住了。循京骨:沿着小指的趾骨外侧走到,这里少了一句“出其端”,到达脚趾的顶端。足太阳膀胱经脉讲述完毕。

下面讲病症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冲头痛:憋胀的痛。这个痛一个人一个痛法,有的人就是攒竹穴痛,就是目似脱的状况,为什么呢?就是攒竹堵了,卫气发不上去,眼珠子就会产生憋胀感。它如果是百会堵了,那就是脑子产生个憋胀痛。項似拔:脖子后面的两条经发僵。拔就是牵引的那个感觉。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脊痛:有的人表现整个脊柱全痛。但是大多数人表现为挟脊痛。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就是挟脊而下。腰似折:腰痛感觉折断感,无力。髀不可以曲:髋关节那个地方不能做曲的动作。膕如结:什么叫结呢?就是打了个疙瘩。筋就变短了,那膕窝里面就会产生紧,感觉筋在扯着拉着。踹如裂:腿肚子就像要撕开般的疼痛。简单讲就是小腿肚子的疼痛。这个病给它取个名字就叫踝厥症。
       上面讲的这些病症都是经常遇到的,很容易发生的一些病症。

       “是主筋所生病者”:太阳经脉病则易病在筋。
        “痔疟狂颠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踹足皆痛,小指不用。”痔:痔疮。《黄帝内经》这段里面没讲,其实足太阳膀胱经有一条支脉是环绕着肛门,所以它会产生痔疮。疟:忽冷忽热的症状。狂,发狂,精神失常。癫疾:发狂发癫病在头。当然其它经络也会引起发狂发癫。比如我们前面讲的足阳明胃经也有这样的病症,不过还是不一样。
头:指整个头痛。顖(xin):顖门痛。项痛:脖子的后面痛。项怎么痛呢?项似拔,就是脖子后面牵扯着痛。目黄:不讲。泪出:迎风流泪。大多数的迎风流泪会引起泪出的病症呢?为什么足太阳膀胱经会引起这样的病症呢?膀胱经的功能是藏津液,泪就是津液的一部分。泪出。在哪里治?受风了风池分府肯定是要扎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天柱穴,是必须要扎的。鼽衄:鼽,谓鼻中水出。衄,谓鼻中血出。太阳经主一身之卫气,它是主表的。所以我们说太阳经病叫太阳表病。而不叫肺表病。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其实足太阳膀胱经病了,手太阴肺经就跟着病了。肺开窍于鼻就会产生鼽衄的症状。尻:屁股沟。膕:膕窝。踹:腿肚子。足:这里指脚的外侧皆痛。这些加起来其实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在痛。有可能是整体在痛,也有可能一段在痛,也有可能一个点在痛。小指不用,足小趾不能动。病症到这里就讲完了。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2倍的意思)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治法我们讲过很多次,不懂的就看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课件。肺经大肠经上面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回过头来再看,足太阳膀胱经我们心里要有个底,我们经常讲的和《黄帝内经》上讲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大腿。我们平时看到的图都是一个交叉,其实这是错误的,它在承扶穴这里,内侧线还是走的内侧到了委中,而外侧线下来以后就到了委阳穴,几乎是平行向下,不交叉的,到了膕窝以后外侧线就从委阳穴合到了委中穴,经过合阳穴贯踹内,走了腿部的里面到了承山穴这个地方经气不往外发,直接往下走一直到昆仑穴。那么这里讲“主筋所生病者”,它发生问题以后病症给人的感觉是牵扯痛。筋在病,内经中讲的筋病的治法是以痛为俞。所以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首先穴位是以痛为俞。内经中又讲,“病在筋则刺在筋”。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这些病症我们是经常见到的。南方好像少一点,到北方是比比皆是。扎的时候还要顺着经扎,还有遵循以痛为俞的理念,扎穴位不行的时候还要扎筋,要扎到筋上去。

        比如说出现一个踹如裂,腿肚子痛,这个南方比较多,它就是足太阳经脉,四时气五俞穴是个基础,然后再加上痛点,然后筋紧的话你就瞅着那个筋上扎,这个治病效果是很快的。这些所有的症状如果你是北方人的话,不管你是医生还是按摩师,太阳经的病症都会见过。而且所有的病症经常出现。腰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特别是膕如结这个症状,往下趴的时候膕窝里面就扯着疼,弯腰的动作就废掉了,下不去。那么寒在哪里?寒在太阳经就在委中,你就扎最痛的地方,扎下去留针半小时一个小时这个筋就松开了。如果病重一点呢,就瞅着往筋上扎,筋是可以扎的。
        黄帝内经里面讲唯独肉不可以扎,剩下的都可以扎。“病在皮刺在皮,病在脉则刺在脉,并在筋则刺在筋,病在骨则刺在骨,病在髓则刺在髓”,唯独病在肉的时候刺在分肉。我们现在是,该扎的地方不扎,就瞅着往肉上扎。然后再提插捻转,这不是要人命吗?针灸为什么让人害怕呢?扎到肉上了,本来就扎错了,还要错上加错的手法,扎完了死的心的都有了。所以我们遵循一点,不扎肉,因为我们平时用都是毫针,毫针最大的特点就是扎分肉的。当然扎筋也可以,筋病太重也不是用毫针,扎皮的时候,用皮针,扎脉的时候一般用三棱针。
        脉法很重要,虽然它不是万能的,但是你确定补泻手法离了寸口人迎脉还真搞不定,搞不好就做反了,做反了病肯定好不了。


我们下面讲膀胱经的穴位。

膀胱经第一个穴位是至阴,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小趾之端也”。这里描述的顶端,我们取穴时取小趾的外侧。第二个穴位,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我们经常说“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通谷呢很多书上讲是通于涌泉通于肾经的。也就是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就是起于通谷这个位置。第三个穴位,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这些穴位平时取的都是正确的。下个穴位,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也”,具体在第五趾骨的骨头包的下面。下到哪里呢?后下,向脚后跟这一面,骨头的下面有一个凹陷处,白肉的地方。这一行的穴位都要取在白肉上,你看陷者中的地方,虽然说的是赤白肉交界处,但是都是白肉的地方,而不是交界处。跟手上取穴是一样的。如果扎交界处就扎在肌肉上了,没有在陷者中。就扎在肉上了,你没扎到穴位。所以取穴取对了,它就没那么疼。这里位置穴位是比四肢等地方穴位要疼一些,不过没有想象那么疼。如果碰到病人的话,那是不疼的。一个穴位真的病了,需要你去按摩。按摩的时候有些地方很疼。我们叫它隐痛点。但是摸起来越疼的穴位,扎起来越不疼。
下个穴位,行于昆仑。昆仑在哪里呢?“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也”。这个位置很明确,在跟骨的上面,外踝的后面。两相交的地方。那么昆仑按摩也好,扎针也好,跟太溪穴一样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都是太溪向昆仑那边扎,昆仑向太溪那边扎。正确的扎针方向是哪里呢?向着中封方向扎,太溪也是向着中封方向扎才是正确的。所谓的昆仑透涌泉是无稽之谈。所以这个穴位的方向性很重要。大家可以试着按一下,感觉不一样。你向着脚踝的前面按才能按出感觉来。你要向着太溪按你是没有感觉的。有的人肾气亏和太阳经气亏的话就会出现这个部位两层皮。
      下一个穴位,委中,“委中,膕中央也,为合”。太阳经的合穴,“委而取之”。委就是弯曲的意思,你要把它弯回来它才可以取。伸腿它就闭了。你不委回来那个穴位就是闭住的,你怎么能扎到委中呢?伸腿扎委中是错误的,必须曲腿取穴。当你伸腿不能曲的时候,他曲不回来,那你要取委中的话,你就不能取委横纹了。一般向上2寸,这里叫委上穴。伸腿取穴就用委上代替委中。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