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临床使用之~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秦岭之尖 2017-11-24

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方义】

此厥阴病调和寒热之主方。按:祝味菊氏认为,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据实践,此方不但对蛔厥有效,而且对于厥阴病主证,如提纲所指出的证候尤有特殊效果。

【主治】

厥阴病,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肠寄生虫病);久利等证。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寒证较多,脉象微弱的证候。

【药品】

乌梅三十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当归四钱 附子六钱 蜀椒四钱(炒出汗) 桂枝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

【制服法】

先将乌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两小米下蒸之,以米熟为度。去米同诸药焙干研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药大意】

附、姜、桂、辛、椒辛温祛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当归以补气血之虚;乌梅酸收,以敛厥阴之气;乌梅蒸于米下、和丸调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饮以和中。总之,此方酸苦辛温,寒热并用,为治厥阴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主剂。

【禁忌证】

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等证均不可服。证虽寒热夹杂,但热证偏盛者,亦须适当加减,不可照原方服,因方中热药较多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此三方虽皆系治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剂,但重点都在心下痞满一证。

(2)椒梅汤:此系暑邪深入厥阴,寒热夹杂之方剂。

(3)黄连汤:此系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摘要】

(1)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本方主之。又主久痢利。(仲景)

(2)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以上这些症状柯氏主以乌梅丸)

(3)乌梅丸治冷痢,久下不止。(《千金方》)

(4)乌梅丸治产后冷热痢,久下不止。(《圣济总录》)

【医案选录】

医案1.朱某某,女,成年。山西省歌舞团。

腹痛泻泄,下午腹胀,苔白脉弦紧。处方:

乌梅15克 细辛3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附子9克 川椒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当归6克

上方效果好,腹痛减。今胃脘痞满,纳差,大便仍溏,小便正常,苔白,脉弦缓。(后续处置今不存)

医案2.王某某,男,成年。

脐周隐痛半年之久,时小腹胀满,腹痛欲大便,便干有脓血,肠鸣,纳可,苔白,脉弦。李老曰:两侧属肝,脐腹属脾肾,此脾肾虚寒,木郁乘之,以乌梅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