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华散尽方为真——对政治课探究活动的反思

 GXF360 2017-11-24


江苏江阴长泾中学(214400)

[摘 要]如今的政治课堂中很多探究是停留于形式的“伪探究”,对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落实探究的“点”、激活探究的“质”,让“真探究”成为自身的一种追求,成为教学中的一种习惯,进而使“真探究”成为政治课探究的“新常态”。

[关键词]政治课;伪探究;真探究;新常态

在一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课堂上,任课教师设置了众多的探究环节:国庆倒计时的情景导入、假期出行的选择、旅游中的不理智行为、垃圾分类游戏、制定出行提示等,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激发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探究氛围浓厚。看似一节比较优秀的课,却在课堂中不断出现尴尬:因为受到讨论时间、交流范围、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等条件的制约,探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都受到了限制,部分探究不得不草草收场。本是充满自信的、有效的探究,最后却演变成可有可无甚至与课堂目标相背离的“伪探究”。

拨开云雾见真容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探究成为一节政治好课的必备条件,公开课、竞赛课中随处可见。探究本不是坏事,但现在政治课堂中很多探究是仅停留于形式的“伪探究”,只是用探究的形式去包装自己的课堂,严重背离探究本身的意义。这不但浪费课堂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更没有在探究中提高能力。“伪探究”的课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有探究意识失探究理念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一种常用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教师很少在日常的课堂中开展探究活动。但在公开课和竞赛课中,因与新课程要求相符,所以探究就成为很好的一种包装和渲染的形式,于是出现平时不用,专为公开课用的怪现象。

2.有探究配合失自然互动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可以算是比较丰富的。可当教师让学生讨论几种假期出行方案时,学生的反应是迅速翻开书本寻找“答案”,然后讨论“答案”的对错。这样的“伪探究”看似热闹,学生探究成果显著,课堂表现很精彩,实质却完全背离了探究的开放性和个性化,探究的结果很生硬,缺乏情感和生命质感,课堂完全成了表演的课堂。“真探究”需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不断开展,可以有遗憾,可以有意外,但是必须真实、自然。

浮华散尽方为真

“伪探究”的课堂只注重形式,忽略了理念的贯彻,忽略了自然的互动,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忽略了思维与情感的提升,忽略了政治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伪探究”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只有去伪存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去,真正注重实效,真正发挥探究的作用,才是政治课堂中探究活动的真正价值取向。

1.匠心取舍,“真探究

要让探究成为“真探究”,教师必须明确探究的目标。实施的这些探究,到底是要实现学生哪些方面的成长?是要他们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还是启发他们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还是要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只有是为了实现学生成长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课堂的“好看”,探究才真正有价值。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必须立足“点”,即要善于抓准学情和教材的交界点,对所有探究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有所取舍。选择重点,忌对所有探究活动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既要防止一个接一个的探究让学生疲于奔命,消退探究的热情,又要防止探究重点把握不准。容易的探究会让学生没有挑战欲望,难的探究又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从而丧失探究欲。

(1)将结论作为探究点。教师应尽可能把教材中静态的结论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再现为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参与知识的回顾、再利用,参与发现新知识、收获新知识的过程。如上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浏览书本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假期出行提醒,最后在师生互动中共同总结出如何才能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种经过学生努力,甚至艰难的“真探究”才获得的知识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内化。

(2)将易混易错知识作为探究点。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且由于对知识缺乏系统的把握,难免会在知识点和思维方式上产生易错、易混的问题。为此教师就应该巧妙地设置探究,让学生探究易错、易混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的理解方法。如上例中,对于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行对比、自行选择判断,从而在探究中获得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获得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不可取的正确认识。

(3)将拓展知识作为探究点。在探究活动中,不能拘泥于答案的唯一性,应该给予学生拓展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所以探究活动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上例中,最后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为即将到来的假期设计一份合理的消费计划,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畅所欲言。这样的探究既富有共性,又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2.精心设计激活真探究

“真探究”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形式的热闹和认知的低层面上,不能只有活动没有探究。探究必须体现知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必须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因此教师要保证探究活动的“质”,必须精心设计探究过程,让探究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具生长性。

(1)优化探究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用探究这种形式,有的内容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解反而效果会更好,有的内容过于抽象、费时费力,难以探究出结果。因此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内容进行取舍。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党制度、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经济制度等都没必要探究。而可以探究的内容,需要按照一定的梯度,即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顺序展开。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难度过大,只有恰当才能保证探究开展的充分性,也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当然,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探究问题的设置也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收入分配和公平》一课中,可先让学生探究比较平均分配和差距分配的不足,再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分配方式,同时在探究中可以拓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不断提高。

(2)激活探究过程。对什么进行探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应该是由学生的认知情况决定的。探究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上例中,假期的出行安排探究设置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中意的出行计划,有利于学生体会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后让学生谈谈出行中的不理智行为,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可从探究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理智行为,为进一步去探求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因此,教师选择探究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质”的探究内容,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开展。

浮华散尽方为真,政治课堂不只是为了好看,去掉“伪探究”的形式,让“真探究”成为政治教师的一种追求,成为教学中的一种习惯,进而成为政治教学中的一种“新常态”,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