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兆和——为流民书写的画卷

 明远小筑 2017-11-25

今天仍然只谈一幅画,这就是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关于蒋兆和先生和流民图的种种争议,这里我们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去谈。

一件艺术品,伟大的艺术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当它真正完成的那一刹那,当作家、画家、艺术家真正停笔的那一瞬间,这幅作品,就是一段有独立意志的文化基因了。他已经不能为作者、为时代所困,他已然独立于创作者之外,成为一个可以被解读的对象了。

所以,探求背景、探求历史以及创作动机实在是一件很没意思的事,尤其是对于艺术作品更是如此。

曹雪芹写《石头记》,所写之事,只不过记述家庭兴旺演变,哀叹世事变迁,但是后人解读的东西已经和曹雪芹写的这本书无关了。他们从中获取人生智慧也好,获取古代医学、服饰、诗词的知识也罢,总之,似乎已经不能为曹雪芹左右了。

我们今天再看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不去争论当年和过往的历史纷争,只看这件作品,这件《流民图》,他最终可以打动你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流民图》创作于上个世纪40年代,展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也拍过类似题材的电影《1942》,而且我的祖母也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饥饿、战乱、贫穷,深深地烙在她的心里,生前她最喜欢说的就是这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图景。

而蒋兆和先生将这一悲惨场面用手中画笔记录了下来。而中国历史上,关于流民的绘画不在少数,但是像蒋兆和先生这样可以长篇大卷的却很少见到。

流民图大大小小人物将近数十个,这些人物囊括了中年、青年、老年以及儿童,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占大多数,他们神态紧张,姿态各异,或者呆滞冷漠,绝望到尽头,或者悲伤哭泣,掩面泪下,或者仰面青天,似乎在期盼什么,又像是畏惧什么,或者掩耳逃窜,躲避着什么。

可以说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在这幅画中展露无遗,不管他的创作目的如何,总之展现苦难,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信念,蒋先生在这幅作品里算是做到了。

民众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彷佛已经失去了灵魂,只知道东藏西躲,或者已经没有了生的尊严。地上随处可见饿死的孩童,失去父母的孤儿,死去孩子的母。人生百态,就在这样的人生苦难中得以体现。

最让人心痛的,是画面中孩童的眼神。他们或者目光呆滞,或者已经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一般老练世故,完全没有了孩童的那种天真活泼的天性。

或许将这样的神情放置于孩童身上未免有些残忍,但是这样的艺术张力和效果上的反差将这一悲惨生活描摹到了极致。

而今天的我们再次看到流民图这幅画作的意义也即在此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