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做作业老出错? 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

 blue.sky 2017-11-25

专注的时候,孩子是安静的

眼神是平静的,脑子是思考的

文 | 千寻

上篇文章,我们讲了时间管理,是为了解决孩子做作业磨蹭拖沓的问题。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作业困难户”里的错误百出款,为什么有些孩子能把“桂花”念“挂花”,能把“树上挂满银条儿”变成“树上挂满油条”。

论智商,现在的小朋友差距真不大,学不懂的绝对是少数。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很多错误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而是粗心大意导致。即便到了高年级,知识掌握不足,也多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吸收效率降低。说到底,作业错误多不多,很大程度是由孩子的专注力来决定的。

说到专注力,我采访了好些家长,总结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

1. 专注力是不是天生的?为什么有的孩子专注力好,有的孩子就坐不住?

2. 孩子看动画片、玩玩具挺专注的呀,就是做作业不专注,怎么破?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有的孩子专注力更好?

跟大家分享一个蛮有意思的“实践观察”。

我和先生,每晚都去绘本馆和小朋友们做亲子共读。慢慢地,我们发现,即便是同年龄的孩子,专注力区别都很大。有的孩子,不论是看书还是听故事,都很投入。有的孩子做什么都好像很难进入状态,刚坐下一小会又跑远了,似乎周围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影响他。

我们观察到这个现象后,出于对教育的敏感,想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于是,征得同意后,分别采访了两种孩子的家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专注力好的孩子,家长都给予了比较高的关注度,会及时反馈他的问题,同时,知道在孩子专心玩耍时不肆意打断。专注力不好的几个孩子,家长陪伴较少,投入的关注度也更少。并且,没有具备“不打断孩子”的教育认知。

透过这个“规律”我们看到,专注力好的孩子,家长的养育方式都是—— “足够关注”和“适时退出”结合。在孩子需要注意力的时候,对他倾注全部的注意力;当孩子需要个人空间的时候,又知道适时、适度地退出。

为什么这种养育方式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大家都知道,专注的人不易被环境影响。做到这点不容易,因为人是群居性生物,天生在意自己在群体环境中的定位。只有一种情况下,人具有了向内探索的力量,就是确认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所以,安全是专注的前提。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环境。父母给的关注度高,意味着环境稳定安全,环境中的孩子,才能专注做自己的事。

举个例吧,一个小孩在画画,他妈妈坐在不远处。如果,他知道妈妈不会离开,肯定能安心画画。如果,他觉得妈妈随时都可能离开,还怎么沉下心来画画呢?

“适时退出”则是一种看似消极的积极。孩子天生有专注气质,他们观察一只蚂蚁就是大半小时。孩子散发这种宝贵气质的时候,家长要学会退出。

有人可能会疑惑,关注和退出,不矛盾吗?

我用自己的经验来安利一下具体做法吧:

所有的游戏,我都是先带孩子玩。在她不知道怎么玩的时候,给她一些想法,引起她的兴趣。而她专注玩的时候,就把主动权还给她,在她的游戏里,我只当配角。但当她有问题,这个配角又会积极回应。

问题2:玩起来挺专注呀,就是做作业难专注,怎么破?

前面说的养育方式是给专注力打基础。可到了小学,家长郁闷地发现,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崩盘了。看动画片、玩游戏挺专注的,一到做作业,就开始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其实,这个毛病大人也有。

很多人在拥挤的地铁上玩手游、看小说,完全不受周围喧嚣影响,专注到甚至错过站。一工作就神思恍惚。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自己没兴趣的事,该如何保持专注力???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TED做过一个演讲,名叫《如何与压力做朋友》,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她在演讲中提到:医学已证实,一定水平的压力值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名叫神经营养因子的化学物质,并加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促使人集中注意力。

就是说,面对有兴趣的事时,内驱力令人专注。而面对没有兴趣的事时,一定的压力能促使人保持专注。

对成人来说,压力源自生存所迫和价值所需。为了获得生存养料和社会认同度,就算对工作没兴趣,还是会强迫自己认真对待。

可对孩子来说,首先他没有生存压力,即便学习不好,家长也会提供物质保障。其次,他的认知还没有成熟到能理解作业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而且,大多数家长在学龄前,心态是放松的,强调“顺着孩子兴趣”,少有“必须按照要求”,一是因为学龄前没考试这类硬性指标,氛围不那么紧张;二是新式教育理念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这几个主客观因素一起构成了低压力外部环境。

试想,一直呆在低压力环境中的孩子,到了小学,忽然有了必须做的事,还得接受评价,一下子怎么适应得了?

说到这儿,就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

我以前也给千寻报了不少兴趣班,很多她学着学着不想学了,便无疾而终。

唯有舞蹈,被她爸逼着坚持了下来。现在看来,她爸是有远见的。因为这个坚持,对她来说真是意义重大。

刚开始,她是被漂亮的芭蕾舞裙骗进去的,后来发现基础功练习超级枯燥,顿生退意。

她爸虎着脸说:登台表演是你想要的,基础功练习是必须的,要实现“想要”的炫目,就不得不经历“必须”的乏味,这是规律,任何人绕不过去。

我想,这是一向以兴趣为导向的她,第一次感到了压力。也是她第一次认识到,“必须”和“想要”之间的联系。

后来,我们亲眼看着她变化,从抗拒到克服,从散漫到专注。成就感带给她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做有兴趣的事的快乐,是更高层面的快乐。

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孩子的压力只能源自亲身体验。我们不能在学龄前放松,一上小学,又期望孩子自律,这不现实。孩子有过承压经历,能理解到“必须”的事虽枯燥,但能获得想要的成就感。这样,面对有压力的学业,便不会排斥。

商子说过,“智者见于未萌”,这句话也适用于教育。因为,教育就需要家长有预见,提前做引导,而不是等到孩子成型了再来纠偏。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喜欢作业,也能认真面对,就得在学龄前为他制造一些压力体验。

这个体验,可以是完成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也可以是挑战困难的事。

总之,就是要时不时创建有压力的环境,锻炼孩子的承受能力,为小学做好准备。

最后,来个小结。

  • “作业困难户”中的错误百出款,问题出在专注力上。

  • 除先天因素,专注力还受到养育方式的影响。专注力好的孩子,家长采用了“足够关注”和“适时退出”相结合的养育方式。

  • 即便是专注力好的孩子,也会在小学遇到瓶颈:喜欢的事很专注,没兴趣的事难专注,比如做作业。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方法是家长在学龄前,给孩子制造一些压力体验。

我个人觉得,养育方式比较容易做到。专注地做没兴趣的事还真难办,只能说有过压力体验的孩子,在面对重复枯燥的作业时,更容易接受和坚持。但即便如此,也没法让孩子做作业像玩游戏那么投入。

有家长提议,如果我们能让作业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孩子肯定有动力。这个建议很棒,但现实操作起来却很难。首先,家长没有足够创意能把每天作业都搞得有趣,其次,只要是学习,就避不开重复积累的枯燥。在“不好玩的作业”和“十分投入的专注”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我们也只能做到微调,假设满分是十分,我觉得专注力能做到七分就很不错,不必太过苛求,毕竟,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比成绩更重要,你说呢?

正如本月专题名字一样,“陪娃做作业”绝对称得上世纪难题,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结队吐槽了。但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智慧的爸妈,有不错的方法解决难题。如果,你正好有锦囊秘籍,欢迎到留言区献言献策,让更多的爸妈获益,愿我们都能在育儿路上变得游刃有余。^_^

娃啊,你和学霸之间,

就差这点专注力了

下一篇,一起聊聊“该不该帮孩子做作业”这个敏感话题,感兴趣?那就持续关注我们吧!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东西儿童教育
微信公众号:eastwest_ed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