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诗品》的哲学意蕴与审美境界

 杏坛归客 2017-11-25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论著,而且其本身就是由二十四组写景四言诗,文中的种种比拟、烘托和创造性的语言不仅仅奠定了其文风,而且在中国古往今来的诗坛上注入了一种特殊地题材。但是因为其文字恍惚而又艰深,比较难于让人们理解其真正意旨,所以历来都是后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都会众说纷纭。在司空表圣的《二十四诗品》当中,他概括了二十四种诗歌的风格,分别是: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但是这些凝练性的文字在后来的学术研究和学习效仿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称之为创作论的,也有称之为风格学的,更加有将其称之为鉴赏说的,但是后学者和评论家终究都觉得没有探究或者真正接近作者的本源;不过在世俗流传过程中,有人将错就错,认为“或以不解解其不解”。很庆幸地是,在逐渐完善的文化体系过程中,人们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层面从更高更严的审美角度观察,大多数不解的问题都在人们不断的努力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诗人司空图探索诗歌创作的作品,特别是在诗歌的美感和风格上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司空图创作了此作品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述出了各种诗歌风格的盛况,而且从美学角度深入发掘和探讨各种文艺风格的形成,使得《二十四诗品》在当时一面试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度,其更大的贡献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力是无穷尽的!可以这么说:司空图创作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也同样造就了司空图!因为,虽然司空图在诗歌作品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大的,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却是他阐述诗歌理论的《二十四诗品》!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一是“体道”。司空图崇尚庄周,而庄周思想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由此,司空图认为诗的意境也应该是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真体内充”、“返虚入浑”(《雄浑》),“乘月返真”(《洗炼》),“饮真茹强”(《劲健》),“俱道适往”(《绮丽》),“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由道返气”(《豪放》),“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委曲》),“俱似大道,妙契同生”(《形容》)。这里的道、真、真宰等都是指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它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好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把握他本身思想中的哲学思想。第二是“主虚静”。我们都知道,诗人体道,要如庄周所言,“心斋独忘”、“涤除玄览”,主体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二十四诗品》中“素处以默,妙契机微”(《冲淡》),“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高古》),“体素储洁,乘月返真”(《洗炼》),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提升精神境界。对于后世的学习和研究者,这一点是不得不弄明白的,没有弄明白这一点,别说是研究和探讨,就连学习都会成为问题!在“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高古》),“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韵”(《自然》)和“高人惠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彼无垠”(《飘逸》)里,道体的充实心灵的自由把诗学放入了一个宏伟的宇宙生命架构之中,从而揭示出深层的审美意蕴。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中“《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以《流动》终篇,其有窥于尺地之道也。”的判断,的确是把握了《二十四诗品》主题与意旨的关键,也给后来者指明了一个大致系统。

在司空图的晚年,他甚至每日都与山中名僧吟诗作赋、谈论人生哲学,而且常于“泉石林亭”之中与野老们一同坐观景物的时候“曾无傲色”!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其思想境界在此亦有所见。



作者: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