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老板的内心独白:从老板转型做校长(深度好文)

 timtxu 2017-11-25
1管事、管人到管心

  过去管事,我永远有管不完的事,凡事都需要我来决策。不管我是否比别人专业,因为是企业创始人,是老板,气场都比别人强。在这个过程中,头都大了,决策不过来,事永远管不完,最后发现很多事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过去库房怎么摆放我都要参与意见,后来发现很愚蠢,有专业的物流人才!公司现在的CEO管过四家上市公司,到我们企业以后,我才第一次反思自己有没有管对。之后我不管事,依然管人。

  后来终于发现管人也不是我专业的领域,这些人分布在全国60个城市,我都叫不上名字,怎么管?后来人我也不管了,交给我的团队。

  只管心,我这才发现管对了。企业的价值观需要你管,企业未来的战略需要你管,企业新的模式探讨需要你管。比如我决定做“管家服务”,即使未来三年不盈利也要做,打工的人是不敢决策的。

  现在我才真正开始非常舒服,可以研究我的模式和战略,做一些管心的事。企业商学院的校长就是我,我为这个学校创造最好的环境,这是每一个员工的家,校长就是我扮演的最好角色。

  你去采访柳总(柳传志),你会发现他不懂计算机,没有元庆明白。后又做农业,柳总说那个他也不懂,但联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培养和制造优秀的团队,有全心全意投入的精神,就OK了。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就是把你最擅长的工作交给别人,在眼看他把事情弄砸,而你还能心平气和的不发一言。要修炼这样的心态,每一件事都有决策人去承担结果,我只给后援支持,或者鼓掌,或者离开。

  2再多退半步

  我是做服装的,一个真正好的服装企业是有宽度和厚度的。

  厚度指的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都可以选择,很多国际企业都做到了。比如阿玛尼,Party时可以穿,作为正装也可以穿,休闲牛仔越野旅游都可以穿,这是一个品牌的厚度,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全方位的服务。

  宽度就是,你也可以穿,你爸爸也能穿。在中国也是这样,很多年龄大的人喜欢穿得时尚一点,如果你的品质和品位能够满足他,他不介意时尚的款式。

  在我们公司,我只做这样的决定:

  企业是不是可以往这个方向走,配辅料可不可以提高这么大的成本,其他的事情不管,我不认为我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我一直认为退到“二点五线”而不是退到“二线”,是一个是老总应该看问题的角度。

  我现在要求设计师的主管都往后退,给设计师一个标准就可以。如果一个主管这么多品牌都能弄明白、都说了算,也会出问题,他要退到“一点五线”,只有这样设计师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才有他自由的空间。


  很多团队中设计师的生命力被扼杀掉了——我这盘菜好吃不好吃,反正都是老板决定,从做到吃都是你的事。这个游戏必须玩得非常好才有意思,才是设计师在里面发挥力量的品牌结构,这是必经的路。

  之前又一次校长年会,校友和老师穿的是我们几年前的衣服,现在买不到了。我就跟CEO说,是不是我们的经典款要保留?当时CEO说,这个事情不是你决定的,是几次战略会定过的事情,于是我被打回了。

  退到二点五线就是这样。如果前几年,我会直接找设计师做两版,那现在这个品牌就不伦不类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管理是有界限的,在什么样的角色上,应该走到哪一步,都有界限。就像话剧一样,非得在幕后台前说一句话,那就不是旁白了。

  3一个组织、一个使命、一辈子

  服装行业是谁都敢说话,谁都觉得能看懂的行业。一个企业家成功需要的最核心的状态有两种:第一,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二,要有从容的心态。恰恰在服装行业,要做到这两点都非常不容易,因为每一个人对这个行业都可以批评指正。

  最开始做情感营销的时候,合作的第一家公司给我出了广告案。我说不做广告,只做活动,把钱花在消费者身上。这家公司当时给了我一句评语:“这样做活不了的。”但我当时非常坚持,说了一句到今天都很有水平的话:把钱花在用户身上永远是最对的。

  我始终觉得,企业家把钱花在两个地方永远是对的:一是为用户提供价值,二是给自己和员工进行提升。你的品牌能做多久,就看用户脸上的笑容和穿你品牌的感受。企业能走多远,就看你和你的员工的学习能力,看你们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一年两年,学习和信念在结果上可能看不出来差别;十年下来,就会发现差距。在不同学习过程和信念塑造中,一个学习型企业的基因就形成了。一个团队的基因形成以后,很难改变。我认为企业就是一个组织、一个使命、一辈子,这群人的学习基因形成了以后,基因再调过来就没有可能了。

  4人才不是靠留的

  目前我们企业人员流动率在2%左右。人员流动率不高的原因是:我一直认为人才不是靠留的,假如企业真正到了要靠求人留下,企业就很糟了。

  企业如果建立了很好的氛围和制度,人的能量会非常强。环境氛围因素越强,人越走不了。制度越完善,人成长的速度越快。员工离开,我都要同他聊天,哪怕最基层的员工,我都要听听走的原因。留下来有很多因素,但离开的原因能有共同点。


  走的主要有两类人:

  一类我认为员工的承受力欠缺。这类员工占很大的比例,他觉得为什么部门主管不够重视他,或在部门中觉得不公平,这样的员工要离职时,我通常会和他谈谈,大部分人能听懂——人生要到哪里,是你自己的。

  每一个人前进的过程中都会有磕碰,被一个石头绊倒了,因为那个石头放弃了往前跑的人是不是很愚蠢?很多人是为了把石头搬开,也很愚蠢。最后石头搬完了,你会发现你的目标是大海,人家在游泳了,你还一身臭汗在搬。

  也许这半小时的谈话就是这个员工人生的顿悟。石头在每一个人的前进道路上都存在,因为石头他放弃了、不跑了,这很愚蠢;留下来搬石头也很愚蠢。这个很浅的道理大部分人都能明白。

  第二类是因为公司限制了员工,这样的员工在我们企业很少。这一种人我是支持的,他能力很强,如果在这里没有机会,有了一个更高职位的机会,我是赞成走的。这样的人走了,我要和他的主管去沟通,对主管逐渐进行调整,因为这是管理问题。

  员工的流动是合理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到员工流动的因素。如果因为环境而走,那就下决心让这里的环境充满魅力。我们每天下午茶都是不同的,员工早餐可以在楼上吃,午餐也吃得很好;父亲节礼物、春节礼物都给做好;薪金也是中上水平,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学习上敢花最大的投入。

  其实企业前期选人选对了,后期花钱投入精力就足够,员工轻易不会走。员工流失大部分原因在于企业疏于对员工的投入和管理。

  人力资源做两件事:一是职业规划,哪一年该有什么评定,没有空间的人当然要走;另外就是爱的关怀,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年限要给他爱的滋养,这种东西越多,越有聚合力。为什么家里很穷还要回去?因为这是内心的向往。


  5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我现在和企业家朋友说得特别多的是,工作是一阵子,学习是一辈子。一个懂的学习的企业家才能更长远。对我自己的学习,我有“三个原则”,非常清晰。找一个合适的老师,学习有价值的课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我把学习看的比天还大。

  工作自然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但如果把它当成全部,一定出事。最大的危险是你的存在就是企业的未来,你就是企业的天花板,当然很可能也是企业的棺材板。

  第一,我只和对的人学习。企业家学习想要找对的人,就一定是企业家跟企业家学习,没有做过企业的人,是很难懂得我们做企业的难处的。在这么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很庆幸,从一开始就找到对的老师,一个实效落地的老师,基本上学到的方法都能落实到公司里去,这些经过实战验证的方法的确非常管用。

  第二,学习要和经验相结合。企业家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就是要和经验相结合:一是跟自己过去的管理经验相结合,进行反思;二是跟现在学到的经验相联系,体验式学习;三是把从名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带到公司里去实践,去落地。

  第三,学习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学习一般是要有同伴的,特别是企业家的学习,每次几十个企业家在一起学习,首先在氛围上就像是随时在照镜子。一个人说别人的时候,被说的人在照镜子,说的人自己也在照镜子。用柳传志的话来讲,就是互相照看后脑勺。人是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屁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