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疏解周易•系辞•上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2-01

   原文: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解说: 这段话主要阐述《易经》中卦、爻、象的关系以及卦、爻、象的文辞主要用语的因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层意思:
   (1)、卦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圣人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而设置六十四卦。谈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研究《易经》的思维逻辑及立论基础。这要集中在卦辞与彖辞上。从表象上看,它是卜、筮的结论,从实质上看,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过程。社会上一些人士并不知六十四卦其所以然,却在那里谈论现象,这是弃其精华、取其糟糠也!
   (2)、仅其六十四卦的卦辞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以规范之。复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下,各以吉凶悔吝及有关卦爻象的文辞说明,进而使人们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易经》中阳刚阴柔相、与切摩推荡与运动发展中,考察事物产生、发展、趋势、结果的:或“吉凶”(成功或失败的现象);或“悔吝”(表示有忧虑顾虑的现象);或“变化”(前进或后退的现象);或“刚柔”(即是昼夜,夜尽昼来,昼尽夜来的现象)。
   (3)、六爻的动态,就是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解释了天上、地下、人间存在万象的基本规律。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指三才对人的基本作用。
   原文: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解说:这一段话是说人们掌握了《易经》基本原理后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大天而思之,何如物畜而治之”。一些人之所以平时能心安理得,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法象《易经》阐释的基本道理。一些人平时观察易象而探索理解它的内容,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和联想,一但付诸行动,就能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正确的预测情况变化与吉凶。无疑,这对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能如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从上天祐助之,完全的吉而没有不利的。”

   

    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解说:这一段话,是对《易经》有关内容的解说。分析起来,大概有三层意思:

  (1)、“彖辞”是解释全卦的道理现象的。据考察,彖辞主要为周公旦所作,是用来解说卦象的,也就是对卦辞的展开、补充与说明。大家知道,在古文中,“”即猪嘴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的意思,与现代语文使用的常用符号圆括弧同形同意,引申为“包括”、“概括”、“注解”。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种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系辞上》说:“彖者,言乎象者也。”

  (2)、“爻辞”是说明每一爻的变化的。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每爻先列爻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同时,爻与爻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或应、或互、或交、或覆,每一变都有不同的含义。所谓《易经》为玄学,主要来自这里。

   (3)、彖辞、与爻辞一些基本用语的含义。“吉凶”是说明其成功或失败的。“悔吝”是说明其小有弊病与过错的。“无咎”是要人善于补救其过失的意思。所以分出六爻贵贱的,就在于它所居的位置而定。要了解各卦所包含事理的大小,主要通过各卦的卦象来分析。辨别吉凶的,就在各卦各爻的文辞而知,忧虑于悔吝之来临者,则在于吉凶祸福义利善恶几微之间,谨慎小心。能从“无咎”之中变动而吉者,则在于能悔改。所以卦有小有大,小象征其阴,大象征其阳。应当指出,彖辞、爻辞中这些用语,对中国影响根深蹄固。人们掌握了其基本原理,可以趋吉避凶、避免毛病与过错,并善于亡羊补牢,因祸得福。

   原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解说:这一段话,主要阐述人们掌握易理的重大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层意思:

  (1)、易是天地生成的准则,因此囊括了天地的运化规律。也就是说,易理准则贯穿于天地人之间,包括统贯天地间的普遍道理。了解了易理,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则观察大地山河动植的变化规则,所以知道昼夜光明幽晦的道理。也就是说,正确的认识天地运行规律,人们才能认识自然、掌握自然、改造自然。能动性才能发挥,胜利地由此岸达到彼岸。

  (2)、运用易理,可以追原万事万物的始终,故知死生终始循环的道理。精神气质合则构成万物,灵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的,由是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在这里,易学家对精神、气质、灵魂、鬼神的命题不是提出,而是探讨。从朴素唯物的角度,在易理上作了追溯。

  (3)、易理揭示了天地运行法则,人们不能违背、只能遵循。通过易理的学习,可以了解万物的情态,而其规律性的东西足以匡济天下,人们能够运用而不超越。一些人遍行天下而未有流弊,这是按照易理而乐行天道者也。遵循天的运行规律行事,所以无忧无虑。安于所处之境,而敦行仁道,故能泛爱天下。能范围包括天地一切的变化,而不会有过失;能微曲成全万物,而不会有遗漏;能通明于昼夜、阴阳的道理,而尽知其道。所以神的奥妙难测,是无方所可推求的;易理的周知宇宙,但宇宙是无限的,不可企图以一人之力而穷尽天地之事。

   原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解说:这段话主要论述阴阳相反相成的原理。分析起来主要有五层意思:

   (1)、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自然、人类、社会概莫能外。阴阳相配,运转不息,这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顺之者兴旺发达,逆之者衰落灭亡。比喻说,有白有黑谓之天、有冷有热谓之季、有高有低谓之川、有火有水谓之灶,有男有女谓之家,等等,人们只能认识它、运用它,不可违背它。善于把握,循道而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按事物的性质不同,促进阴阳相合,是成功的诀窍。

   (2)、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引导百姓把握规律,是君子的历史责任。人们对阴阳之道的认识,往往角度不同,心地善良的人每每成人之美,促成天下合合;聪明的人往往研究其基本规律,传与社会和百姓之中,让大家按科学的办法行事,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也就是说,凡成大业者,要彰显阴阳合合之仁,要对阴阳运动规律深深印记,并运用于实践。促进万事万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量避免圣人所担忧的事情出现,那么人间盛世就会出现。

   (4)、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句话,辩证的阐述了“大业”与“盛德”的关系。对疆土、军事、物产、人才、知识、科学的富有,称为大业。真正的大业,来自日新月异地追求。追求卓越,是为盛德。

   (5)、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生生不息,变化前进不已,就是“易”,成就现象就是“乾”,效法而行就是“坤”,极尽数术的推演,知道将来的变化就是“占”,通达变化之道,就是“事”,能运用阴阳之道,至神奇奥妙,变化莫测的,就是“神”。

 

   原文: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解说:这段话主要解释易理博大精深。按其逻辑结构分析,主要有三层意思:

   (1)、易道真是广大呀。以论说其远,则无所止息;说到其近处,则很文静而又端端正正地放置在我们面前;以谈论于天地之间,就具足了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了。也就是说,《易经》所阐述的的道理是多么博大啊。说其远,则无止无息;道其近,则静若处子地模样站在我们面前。人们将其精髓之理抽象出来,可包含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2)、乾、坤之道潜力无穷。君不见,乾六画皆阳,纯阳刚健,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专一而无他;当它动而变化之时,则直遂而不挠,所以广大的宇宙持此产生。又不见,坤卦六画都是阴,柔顺敦厚,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收敛深藏;当它动而变化的时候,则广开展布,所以广大的万物皆由是产生。总而言之,乾坤之道囊括了天、地、人三才的基本内涵。

   (3)、研究易理,必须结合天、地、人的不同情况而进行,切勿从抽象到抽象。也就是说:易理的广大,配合天地;变化通达,配合四时;阴阳之理,配合日月,易简的至善,配最高的德性。另外,学易者必须修德在先,若无德学易,则天厌之。可以这样说:有德之人学习易理,可以齐家治国安天下;无德之人学易理,容易败家乱国毁社稷。

 

   原文: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解说:这一段话主要说明孔子对易理的看法,主要是阐述易理与礼、仪、善性、道义的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1)、《易经》的道理,是达到了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关于这一点,孔子在《易经》象辞中作了充分的展现。也是他创造儒家学说的思想渊源。当年老时谈到这里曾告诉半山: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讲的主要是“圣”端。而“圣”端之思想又具体体现在六十四卦的卦辞中,

   (2)、礼、仪效法天地之道。在孔子看来,知慧要求到崇高而后止,礼节则自谦卑入手,崇高效法天道,谦卑效法地道。天地既设位,《易经》之道也就行于天地之间了。

     (3)、礼、仪成就了善性与道义。按儒家观点, “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善性不停地蕴存、存养,就使是道义之门敞开了。当然,善与恶之间并非千里之遥,一步为善,跨越为恶,天堂、地狱在于人类对度的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