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思考

 工学一体化 2017-12-01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出台了系列规划及制度,3年多来,我们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职业教育的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此乃一喜。可仍有一忧,那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和市场运行中得到实质性的推进实施,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人的内涵挑战,也是摆在政府、行业、企业乃至社会每个公众面前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性标志之一,也是每个个体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
经济社会的提质、增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性工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经济社会变化基本规律和趋势是:一产(概括为农业)是基础,二产(概括为工业)是保障,三产(概括为服务业)是动力。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三产的产值和就业人口比例均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中国基本如此。可以说,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展,三产是发动机。
“工业4.0”的提出与实施,开启了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不仅仅是传统产业的挑战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更是传统人才和现代人才的交织碰撞和选拔淘汰。此过程中,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智能时代的发展速度与效度,人才是核心点。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树什么样的人,怎么树,也就是目标和策略的问题,这不是我们自说自话的,需要社会与市场给我们更为科学合理的标准。所以,在决定中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高素质哪来?学校需要深入实践;技术技能哪来?企业需要深入参与。可以说,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校企深度合作是生命线。
校企合作在职业学校和企业运行的合作实践中,有成绩,有经验,也有误区。因为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侧重个体的学校与个体的企业,招生与招工的单一化双方的利益性合作,当某一方优势不够凸显,简单讲,生源或工源出现问题,供求不对等时,合作也就停止,难以维继。对于可持续的健康生态的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拉力杆。
产教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是“德国双元制”和 “集团化办学”等,其更多的侧重区域性产业的集中打造和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及培训体系的无缝对接,其产生的集群性效应与效益显性为区域经济特色发展,隐性为教育的快速发展,因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往往发展也越好,职业教育特色更明显。
在很多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常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对等提出,所以,个别人对其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也是对等认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产教融合是政府与市场对接的战略举措,而校企合作仅仅是产教融合的外显形式之一。所以,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基本策略,产教融合应该是更高的办学追求。
简单表述如下: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
产教深度融合 ←  校企深度合作 ← 教育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