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做一个正直的人

 林倩如abcd 2017-12-04

作者:熊培云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过于闭目塞听,都不会否定这样一个事实,即今日中国话语暴力流行,戾气弥漫。上述争执只是其中一景。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强调中国人注重人格培养,诸如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稳重、耐力等等构成中国人“老成温厚”的性格。在他看来,中国人欢乐、幽默、大度、心平气和,具有那种在艰苦环境下也能找到幸福的无与伦比的天才,正是这些精神使他们得以享受这个平凡的生活。而这一切,恰恰是当年欧洲人所欠缺的。


然而环顾当下,人们不再就事论事,动辄暴戾相向。曾经那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中国,在大革命与大建设之后消失了。


为什么社会戾气弥漫?具体到当今社会戾气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那个年代的种种暴力思维和暴力行为的影响外,还有重要原因是QL的不受约束与社会公正的长久缺失。当强者继续肆无忌惮的时候,弱者隐蔽的暴力倾向也被激励。


与此同时,在横向关系上互害型社会成形,社会一分为二,没有中间地带。独立表达意见的中间阶层,也难免被贴上各种标签被污名化加以声讨。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中国不仅需要中产阶级,而且需要中间意见阶层之重要原因。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对自己不同意的人喊打喊杀,破口大骂?这是近百年来极化思维与暴力行为不断熏染教育的结果。套用扎米亚京的话说:在一个只有直线的世界里,所有曲线都是有罪的。


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而非倾听;急于说服,而非交流。在这个嘈杂的时代里,“##”、“走##狗”、“##贼”、“爱####贼”、“##”、“##”等各种帽子满天飞舞。前几年,有好事者甚至成立了清算网站,虚拟了一个个沾着血色的绞刑台,声称要绞死他们所要反对的人。而我也曾被列入其中。


这不是简单的价值观冲突,更有可能是因为空虚。有些人习惯从寻找敌人的过程中赋予自己人生以意义。而当戾气变成了一种没有方向的愤怒,每个人都可能变成受害者。


所以,即使像马加爵当年那样锤杀数位同学者,也被有些人视为“底层英雄”。事实上被杀的同样来自社会底层。有些人一厢情愿地将社会暴戾化视为对吏治腐败、公权暴力化的一种回应与反制,却忽略了这背后的自暴自弃。


在一个充斥#态的社会,#抗是可贵的。从习惯反抗到热爱自由,这恰恰是一个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真正有价值的反抗,不是为了报复,  ...............


与此相反,如果反抗不是以保卫自由为基础,就算是对了河,也会上错了岸。


顺着这种极化思维,“我们反对的人”会不断扩大,而“人民”的数量将远低于目前中国人的数量。


在这里我看到了言语的荒谬。当他们说人民的时候,他们在说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