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的烹調方式,對食物營養的影響也不大同!!

 徐徐读书 2017-12-05

不同的烹調方式,對食物營養的影響也不大同!!

(2017-05-18 16:32:08)

 

不同的烹調方式,對食物營養的影響也不同,優先順序如下:

 不同的烹調方式,對食物營養的影響也不大同!!

涼拌生吃

 

 

 

 

 

優點:

蔬菜、芽菜、水果、果仁,能生吃就盡量生吃,以獲得充足的營養。

 

 

優點:

通過水蒸氣蒸熟的食物,其原有的分子結構破壞較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

缺點:

過久會影響口感

 

 

 

 

優點:

不會給食物增加太多自由基。

缺點:

維生素B下降約40%,維生素C下降約70%,食物切得越碎,營養素破壞與流失就越嚴重。

優點:

很多營養素會進到湯裡容易消化。

缺點:

高溫燉湯會破壞維生素B和維生素C。

 

 

 

 

微波爐加熱

 

燒烤

 

煎炸

 

優點:

用油沒有那麼多,溫度也沒

那麼高,若能控制用油量,多翻炒食物、讓受熱面均勻更佳。

缺點:

容易過熱產生油煙。

優點:

可短時間加溫

缺點:

加熱時產生溫度極高,對於加熱時間較長的食物來說,不只會破壞營養素,尤其是含油量大食物,還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

優點:

口感好、香氣濃

缺點:

嚴重破壞肉類中的維生素B群。且燒烤多用明火並產生煙,因此高溫產生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會黏附在燒烤的肉上。

優點:

口感好,很香。

缺點:

會破壞食物中抗氧化物,增加自由基,甚至

致癌物質,如肉類中

存在較多的維生素B,

煎炸時會下降30%~40%。

 

 

 

1.   涼拌生吃:

蔬菜、水果、芽菜、果仁,能生吃的就盡量生吃,涼拌或簡單調味即可,以獲得的營養,尤其是酵素及水溶性維生素等。

有些食物如胡蘿蔔,加熱煮熟後的抗氧化成分會增加30%以上;番茄富含茄紅素,加熱煮熟後才更容易被吸收;綠花椰菜蒸過之後可釋放較多的抗氧化劑萊菔子硫。但黃豆、黑豆、綠豆、紅豆、荷蘭豆、四季豆等豆類食物含豆類皂素及胰蛋白酶抑制成份,生樹薯含天然氰化物,生金針含秋水仙素,這些食材都必須經過加熱破壞,否則會引起噁心、腸胃發炎、腹瀉等不良症狀。

有些有益健康的蔬果,像菠菜、紫蘇等含高量的草酸,如果大量長期生吃,可能會引發急性腎衰竭。
五穀類絕不能生吃,因為含有生澱粉及植酸鈣、鎂等礦物質,除非烹煮過,否則不能被人體消化系統吸收。烹調可以讓許多穀類食物中的菸鹼酸,更容易吸收。加熱也讓澱粉類、蛋白質更易於消化。
許多植物性食物含有抑制人體吸收營養素的因子,透過烹煮,可以破壞這類因子。例如豆類跟豌豆等豆莢類食物含紅血球凝集素及胰蛋白抑制因子,不能生吃。

另外,生豆子和白蘿蔔、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白花椰菜、包心白菜等)這些富含營養的蔬菜,都含有致甲狀腺腫物質,長期大量生吃,可能會使甲狀腺腫大,經由烹調能大幅降低。

 

  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絕大部份新鮮蔬果在加熱煮熟後會流失重要維生素B及C約20-70%,胡蘿蔔、蕃茄、菠菜例外,胡蘿蔔煮熟後,抗氧化成份會增加約30%,而蕃茄煮熟後維生素A及C成份反而會增加,菠菜煮熟後維生素A成份會增加約20%,但是維生素C卻大幅下降65%。

 

十字花科植物

  青(白)花菜、高麗菜、包心菜、白蘿蔔、芥藍、小白菜、青江菜….除了含有葉綠素、胡蘿蔔素、維生素、礦物質外,另含有硫氰甘化合物、吲哚、酚、黃酮等特殊植物化學物質,有防癌抗癌作用。其中花椰菜、高麗菜、白蘿蔔更含硫配糖體化合物,此成份經咀嚼和蔬菜細胞內的分解酵素混合後,會產生一種辛辣成分,而研究證實此成份可促進產生抗癌的酵素,使得十字花科蔬菜稱得上防癌一顆星。

不同性質的營養素適合不同烹調方式,例如:水溶性維生素及礦物質-葉綠素、維生素C、鉀,不適合高溫加熱及水煮環境,隨著烹調時間越長營養素流失也越多,應盡可能的將水煮時間縮短,不僅養分不流失還能維持口感及色澤;維生素A、胡蘿蔔素屬脂溶性,所以不會有水煮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把菜細切或剁碎,由於表面接觸範圍更大,相對的成份也會流失得更明顯。

 

 

 

清蒸:

  通過水蒸氣蒸熟的食物,原有的分子結構破壞較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一樣好消化,養胃,不上火。

  從美味的角度來講,蒸保持了菜餚的原汁原味,帶出食物天然樸素的新鮮味道。不論是食物的風味或顏色還是營養結構,都會得到最為完善的保護,但是要注意,時間也不能過久,以免造成營養流失。很多蒸菜不需要很長時間,一些易熟的菜3到5分鐘就可以蒸熟,但是像根莖類的蔬菜、魚肉,蛋比較難蒸透,需要更長時間。

 如果時間比較匆忙,也可以把蔬菜切成比較小的塊狀或者切片,蒸10至20分鐘即可享用。

 

水煮:

這種方法能好好保存食物的狀態,不會增加太多自由基。但是長時間煮後,蔬菜中很多營養素(例如胡蘿蔔中的維生素A)就會流失到水裡;而且煮的方式也會破壞維生素,例如B群維生素會下降40%,維生素C會下降70%。而且食物切得越碎,食物與水的接觸面越大,營養素的破壞與流失就越嚴重。因此,煮食時不宜將食物切得過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最好連湯一起食用。

英國研究顯示(瓦威克大學),針對十字花科蔬菜(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包心菜)以不同烹調方式為研究,其中發現經水煮30分鐘後,這類蔬菜的抗癌成分(硫配糖體)至少損失五成以上(損失比例:青花椰菜77%、白花椰菜75%、高麗菜65%、包心白菜58%)。

  採用『水煮』方式,建議不要超過5分鐘,對健康較沒有負擔。

 

燉煮:

直接燉:把調味後的食材直接加水或湯汁,先用大火燒開,再以小火慢燒,等到食材熟軟入味為止。

間接燉:內鍋放進調味後的食材與水或湯汁,外鍋放入水,然後蓋緊內鍋蓋,以中小火長時間烹煮,直至食材熟爛。

  燉湯的一個好處是很多營養素都會進入到湯裡,同時營養素會被分解,容易消化。但是它也存在燉煮的缺點:時間久了,會破壞維抗氧化物質、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因此,最好選擇慢火燉湯,避免高溫燉湯。

 

炒:

  這是中國人最常用的烹調方法。它與煎炸的方式不同,用油沒有那麼多,溫度也沒那麼高。但是許多人的習慣往往是等到鍋子「夠熱」,食物才下鍋烹調,認為這樣才好吃!

  所謂的「夠熱」,大多是鍋子的油冒煙了,超過冒煙點,這時油已達到高溫,容易裂解變質,油膩濃稠容易沾黏,不但會黏在抽油煙機或廚房牆壁上,還會隨著呼吸進入呼吸道,黏在肺部,長久下來,可能增加癌變的風險。如果能控制用油量,多翻炒食物、使得食物的受熱面均勻,就是避免產生過多油煙。或是將『油、菜、水』的炒菜順序改成『水、菜、油』,就能將油煙傷害降至最低!

 

微波爐加熱:

  微波爐加熱時產生的溫度極高,對短時間加熱的食物產生的影響不大,但對加熱時間較長的食物來說,不只會破壞營養素,尤其是含油量大的食物,還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因此應該避免長時間加熱。

  建議不要用微波爐直接烹調食物,而是加熱或回溫食物使用。

 

燒烤:

  在燒烤食物的過程中,會發生「梅拉反應」。肉類在烤爐上燒烤時會散發出誘人的芳香氣味,可是隨著香味的散發,維生素遭到破壞,蛋白質發生質變,氨基酸也同樣遭到破壞,嚴重影響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的攝取。因此,長期食用燒烤類食物會影響上述物質的利用程度。

  更嚴重的是,肉類中的核酸在梅拉德反應中,與大多數氨基酸在加熱分解時會產生基因突變物質,這些基因突變物質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由於燒烤多用大火,並產生煙,因此高溫產生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會黏附在燒烤的肉上,隨之進入人體內。另外,在燒烤的環境中,也會有一些致癌物質透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內,進而誘發癌病變。

 

煎炸:

  煎炸食物口感好,味道香,因此廣受亞洲人喜愛。但是,煎炸通常溫度過高,會破壞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增加自由基,甚至致癌物質。在食用油重複油炸時,上述情況更加明顯,油品更易酸敗,產生大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會攻擊正常細胞,加速人體衰老或細胞癌變,最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油脂的劣變反應是不可逆轉的;換句話說,油炸過的食用油已經劣變,不適合再重複使用。

  我常在節目中呼籲大家,不應該用回鍋油來烹調食物!研究人員從動物實驗中也發現,油炸用油加熱超過二十小時,就會產生肝毒性。

  高溫會破壞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各種維生素在食物中的含量會下降,例如肉類中存在較多的B群維生素,在煎炸時會下降30%~40%。

  家裡的用油情況可自行掌握,但現代人工作忙碌,外食的機會增加,面對小吃攤販與餐飲業者,很難要求完全禁止重複使用烹調用油,基於成本的考量,小吃攤販與餐飲業者也很難做到不使用回鍋油。

 

以下幾個方法可協助判斷油炸用油的品質:

1炸油的顏色變深沉,質地變黏稠混濁。

2加熱時產生像螃蟹吐氣泡,氣泡多不易消失。

3油煙產生比較多,發煙點降低,表示油品已劣變。

4炸薯條、油條等澱粉類食物出現深色褐變,而非金黃色澤。

5炸油有明顯的油耗異味。

6炸物表面看來很油,油附在上面無法散去。

 

  只要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即表示油質已劣化至不可再使用的程度,該換新油了。若是餐飲業者,可購買油品檢測試紙來檢測食用油,當酸價超過二‧○時,就是該換油的時候。

  抽菸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原因,然而許多華人女性並未抽菸,甚至也不處於二手菸的環境中,卻罹患肺癌,罪魁禍首之一可能是烹調食物的油煙,所以高溫煎炸食物一定要選對油、用對溫度!

  目前科學界發現,食物中提供熱量的三大營養素只要過熱烹調就會產生致癌物。蛋白質類會產生異環氨、油脂類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澱粉類產生丙烯醯氨等致癌物質。所以食用油反覆高溫加熱,容易使油脂產生有害物質。其中,最廣為人知包括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是已知的致癌物。另外,如果使用的是動物性油脂,高溫加熱後會產生氧化膽固醇,也被公認為致癌物。

  

哪種烹調方式容易產生致癌物?

  一項研究顯示,烹調方式並不是重點,時間長、溫度高才是致癌物大量生成的主因。油炸類食品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之首,主因包括油炸澱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元兇,含致癌物質,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質等,這些都與油品溫度的控制有關,食用油一旦加熱到「冒煙點」,品質就開始變化,加熱越久,越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除了油炸外,高溫微波、烘烤也會生成致癌物質。所以,建議盡量減少使用高溫來烹調食物。若要使用高溫來進行烹調澱粉類食物,需特別注意溫度盡量不要超過160度C。超過160度C時,烹調澱粉類食物會大量產生丙烯醯氨等致癌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