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巫马子的错误

 昵称5262476 2017-12-05

----关于自爱、爱人、爱父母和爱有差等

巫马子是《墨子》中的一个辩论人物,不见于其它任何史料,大概是墨子虚构的一个辩论对象。一些学者将巫马子归为儒家,是错误的,因为巫马子的思想言论不符合儒家原则。一定要说巫马子是儒家,只能说他是墨子虚构的儒者。请看《墨子耕柱篇》他这段话: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

有人引用这段话,认为巫马子这段话说明了爱有差等的道理,是儒家思想,大错。巫马子虽反对兼爱,与墨子针锋相对,但并不儒家。“我爱邹人深于越人,爱鲁人深于邹人,爱我家乡的人深于鲁人,爱我家人深于家乡的人,爱我双亲深于我的家人”云,到这里都没错,但是,“爱我自己深于爱我双亲”就错了。

仁者爱人,确实先应自爱,自爱逻辑上先于爱人。但仁者的自爱是道德自爱,爱人是自爱的必要表现。所以自爱与爱父母兄弟不仅不矛盾,而且仁德以孝悌为基础。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关于爱有差等和“我身”与“吾亲”,王阳明与其弟子有一段话可供参考。其弟子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王阳明回答:

“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师、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乃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传习录》

仁爱无局限而有差等。因为“中国一人,天下一家”,因为“民胞物与”,因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所以仁无局限,大爱无疆。但是,爱有差等,自近而远,自仁及物,不能躐等和颠倒。

孟子说:“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尚书尧典》说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自亲而疏,自近而远,仁爱有序而无疆。

儒家也讲“泛爱,讲“博爱”,如《孝经》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韩愈说“博爱之为仁”,貌似墨家兼愛,其实大不同。

因为爱有差等,有次序,亲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及人老幼,利己利他,两面一体;墨家则爱无差等,親疏無别,人我无异,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摩顶至踵以利天下,近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儒家博爱,胸怀天下,仁爱无疆;同时爱有差等,反对平等主义和天下主义。在儒家政治序列中,天下在家国之后。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人也;人,仁也。仁才是宇宙和生命之本。仁本的本即本位、主义之义。称为仁本主义,是对仁的进一步强调,也是对现代话语的“随顺”。

儒家证悟本性平等,主张政治上机会平等和法律上人格平等,但反对平等主义,因为爱有差等乃人性之常,万物不齐是自然之常。吕坤说:“不齐,天之道也,数之自然也。故万物生于不齐而死于齐。而世之任情厌事者,乃欲一切齐之,是益以甚其不齐者也。”平等主义只会制造更大的不平等。

以仁为本,仁者爱人,爱的对象从父母开始包括所有人类,从个体开始涵盖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仁者爱人,进而爱物,从动物开始,扩展到宇宙万物。因此,仁本主义,仁爱有差等而无局限,有次序而无边界

仁爱无疆,因为仁性无尽,天道无穷;仁者爱人,因为证悟了民胞物与和万物一体之理,想不爱人都不行。故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强不息死而后已,家事国事天下事,极而言之,宇宙中事无非儒者之事。一人未能成人,一物不得其所,都是仁性的缺憾。

《墨子耕柱篇》中,巫马子接着说“我只会杀他人以利于我,而不会杀自己以利于他人”云,更是大错特错。这种说法完全昧于民胞物与之理,完全昧于“中国一人、天下一家”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宇宙生命真相。

注意,儒家没有杀戒,该杀则杀,刑罚、征伐、复仇、革命、吊民伐罪、攘夷御寇等等,都离不开杀戮。但是,儒家绝对不会、也绝不允许为了一己私利杀害他人,绝对不会、也绝不允许杀害无辜。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是儒门铁律。2017-11-22余东海

首发于腾讯儒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