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店】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名冠宇内,善本难觅(下)

 真友书屋 2017-12-08

我未能在潘家园捡到便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未能遵循“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古训。因为我每次来潘家园都是在大白天,我从不少的文章中读到,很多人在凌晨就来此捡漏,但我觉得那样的黑灯瞎火,捡漏的机会没多少,而打眼的机会应当是比比皆是。

 

前一度,我跟布衣书局的胡同先生提到这件事,因为他的书局有一度就设立在潘家园旁,今年虽然已经搬离,但他依然热土难离的在潘家园内租房办起了收购处。胡同告诉我,那个收购处未曾收到过什么珍本善籍,他在这里设收购处更多的原因,是将其视为一个宣传窗口。毕竟潘家园在业界影响力太大了,能够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是在业界可以说话论道的资本吧。

 

潘家园的大门紧闭着


胡同建议我,要写潘家园一文,一定从凌晨的鬼市写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潘家园的旧书交易过程写得圆满。他告诉我说,潘家园旧货市场每在周六、周日都是凌晨4点20分开门,而其他时段并不如此。但是在开门之前的这几个小时,很多人开始在旧货市场的门口进行交易。潘家园内不少的商户都要到这个鬼市上去淘货,等开门之后再放在的摊位上售卖。所以说如果只写潘家园开门之后的卖书情况,显然不能展现旧书业完整的食物链。于是我听从胡同的建议,与之约定在下个周六的凌晨两三点之间,到潘家园鬼市碰面。

 

关于鬼市的来由,刘川生等在其主编之文中作了这样的追溯:“说起老北京的‘鬼市’这个称呼还要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国运衰落导致了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于是家中的古玩便被拿来在街边变卖。对于这些昔日的皇亲国戚来说,街头叫卖毕竟是件有失身份的事,无奈只能选在凌晨三四点打着灯笼交易。想当年,‘鬼市’上还经常卖一些来路不明的物品,这来路通常不方便言说,因此大多数货真价实的宝贝只能忍痛贱价出售,于是‘鬼市常出好货’的话也就传开了。”

 

看来鬼市的形成,跟所售之品的来路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没落贵族出售传家宝觉得丢人,所以只能夜间交易,二者还有一些来路不明的古玩,比如东西是偷来的等等。显然这样的物品不适合公开出售,正因为这两个原因,才使得鬼市具有了特殊的魅力,这让很多想捡漏之人尽量地早起,以便比别人快一步地拿到真正的好货。而潘家园的市场的形成,竟然也是由鬼市转换而来者。《报告》一文中明确地写到了这一点:“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前身的确就是那个潘家园鬼市,现如今恐怕只有老人们或许还能记忆起当年的盛况。旧时鬼市开市儿大都在天亮以前,凌晨三四点,天长日久,人们就给了它个阴间的称呼——‘鬼市’。”


全是在潘家园路的右侧停车

 

看到这段话,更让我觉得,胡同的建议很有道理。因为潘家园起步于鬼市,而我从鬼市写起,才是讲述该园历史的正顺序。然而,在约定之后的几天,胡同给我发来微信截图,原来本周六的北京可能会有小雨,他问我是否推到下个周六。但我觉得很多事情能办还是尽快办完,因为小事而拖延计划,说不定又有他事而会耽搁下去。于是我告诉他,下雨也要去。

 

我的作息习惯,大多是12点多刚入睡。而今上了两点的闹钟,故10点多就熄灯等着睡着,可惜睡眠质量不佳,并未睡踏实就已经听到了闹铃声,于是起身洗涮。然而接到了胡同的电话,他说:“我们已经到了潘家园的门口。”在此前胡同告诉我,他3点多钟到达此处,但没成想他却提前了一个小时。而我顾及这么早的时间潘家园停车场不会开门,于是打的前往。凌晨两点多的北京道路十分畅通,以往开到此处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今仅十几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


打开后背箱进行交易

 

出租车停到了潘家园门口的马路对面,到此时我方看清对面一侧的道路停着长长的一排车,而每辆车都打开后背箱,后背箱内堆放着一捆捆的塑编袋,有些塑编袋被拿出摆在了地上。顺着路灯看下去,里面全是一摞一摞的新书。而马路对面的市场大门虽然亮着灯,但却关着铁栅栏门。我站在这里给胡同打电话,他很快就赶到了门前,与其前来者,还有布衣书局的业务骨干小飞先生。


整捆的新书


胡同带着我一辆车一辆车的看过去,这一带交易的品种全是书,而很多书都是整摞一个品种,显然这不是二手书。我问胡同为什么是这种情形,他说这是这几年的新变化,前些年胡同常到鬼市来淘货,他常常能够买到一些不错的书。而今真正的旧书越来越少,而这里所售之书其实连二手书都不算,更多者应该称为下架书。


搬出来摆在地上


既然是这样的货色,为什么不等到天亮之后,放到市场内出售呢?胡同说,到市场内售货,售货者都是有固定的摊位,在鬼市上卖书之人大多是没有摊位者。他们这么早的在此交易,乃是为了让有摊位的人从他们这里买货,而后再放到市场上去交易。更何况等到天亮之时,城管会来干涉,所以这些人都希望在天亮之前,将车内之书售出。


也有其他的旧物


胡同说,他跟小飞是两点多到达了鬼市,在这里遇到了一些从事此行的长期经营者。胡同感慨说,有些人经营旧书已经二十多年,到今天也不能发家致富,依然用最原始的方式从事着这个行业。但他也称,现在有了些变化,在以往潘家园鬼市大多是凌晨两点渐渐形成,但今天晚上,他打听了一下,有的人从昨夜十点多就开始在此摆摊淘货。看来,很多买货人都希望拿到一手货,而增加概率的唯一方式,就是比别人更早的来到这个市场。


每个摊主亮着一盏小灯


不知是什么原因,潘家园路的两侧仅有右侧停放着长长一排售书之车,而左侧则完全没有,我仅看到了几个摊位摆在了对面。我问胡同这是什么原因,他说自己也不清楚,但他去了告诉我,这个行业也有着不成文的规矩,如此的停车方式肯定有业界默契。而后,他带着我往前走,在前方十字路口上,其右侧拐弯处则全是卖手串者,其摊位有几十个之多,同一类物品汇集在一起并且排列的井然有序。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治到今天还能够使用。我随口问了几句手串的价格,果真比工艺品店里面的便宜许多,一路问过来,几家的价钱都很类似。胡同说,潘家园搞经营者,大多都是老乡和亲戚关系,更为奇特者,这些亲戚大多属于母系连襟。为什么会是这样?胡同也未能弄明白其中的缘由,但正因为如此,相互的经营者之间,就不会形成无序竞争,毕竟都有面子在。


摆放书籍


胡同在十字路口遇到了熟人,此人跟胡同说,他收到了一批手稿,而后说出了撰写者的姓名。胡同说他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于是此人立即掏出手机,百度出一段话,而后出示给胡同看。原来这些手稿的作者是一位老干部,而后此人拎出个体量不小的塑编袋,打开一看,里面果真是一叠一叠的手稿。这些手稿是用钢笔书写在几十年前所常见的方格纸上。胡同拿起几摞来翻看,而后他直言,没有太大兴趣。任凭那个人让其出价,他也未曾回应。而我却感慨于,撰写者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就这样流落在鬼市中,这又让怀疑人生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义。


一批手稿


今天是2017年10月14日,近两天的北京有一股寒流,故胡同一再嘱咐我要穿厚衣服,他说天气预报称,凌晨两点多的温度仅为6度。故我特意穿来了一件薄羽绒服,下车之时还没有太多的感觉,在鬼市上转了一个多小时,身体感到越来越冷。此前,我向胡同提到过自己的顾虑:拍完鬼市后到潘家园开门还有一段时间,这个时段到哪里去避寒?胡同告诉我不用担心,因为附近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肯德基。而此刻我提到一同去肯德基磨蹭时间。刚往那个方向走了几步,就看到此店黑着灯。胡同抱歉地说,他也不清楚这家肯德基为什么不是24小时经营。


站在路口展眼望去,潘家园的侧墙外有一家小饭馆亮着灯,这家饭馆我在二十年前就在那里就过餐,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依然坚持在原地。而胡同说,这家店从凌晨开始营业,就是为了照顾,买书之人转完鬼市而后等待潘家园开门的难熬时刻。


车与书


走进饭馆,胡同买了三碗豆浆,每碗两元钱,而后我们找了一处临窗的座位谈天说地。隔窗望出去,清晰地可以看到马路对面有不少的手电光闪来闪去,光柱的落脚点都是一捆一捆的下架书。


温暖的小餐馆


饭馆内的温度明显比外面高许多,身体暖和了下来,困意瞬间生起。饭馆内的顾客还有5位,其中4位坐在一起谈论着书界事。我在那里偷听到几句,几个人在感慨在鬼市上忙活了几个小时没有好的收获,他们寄希望于市场开门后能让自己不虚此行。还有一人趴在桌子上沉入了梦乡,过一会儿他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其铃声竟然是一段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


晚来10分钟,门口没人了


大晚上听这种素面荤底的二人转似乎很是提神,那4位谈兴很浓的淘书者也停止话语微笑倾听,这段二人转至少播了3分钟才把睡觉人唤醒。此人匆匆站起立即出店,前往市场大门走去。看来他手机里的这段音乐,乃是提醒潘家园的开门时间。胡同看了一下表,他说此刻距4点20的开门时间还差10分钟,于是我们各自收拾好各人物品,也朝门口走去。而此刻大门已完全敞开,胡同说没想到开门的时间也提前了。他遗憾于我并未能拍到,门口的人头攒动。


大棚区旁的二层小楼


潘家园的主体是左侧成排的大棚,而大棚的西南两侧则盖起了两排二层的仿古小楼,这些房屋内乃是潘家园的固定商铺。该市场虽然长年假日无休,但只有周六、周日才有大量摆摊者。胡同问过相关的管理者,为什么不将这些摊位长年开放,他所关心者当然是旧书那个区域。而潘家园的管理者告诉他,这是应商户的要求,如果每天开市,就会使所上之书质量较差。而今,有了5天的收货时间,这样摆在摊上的货品就会让买家有新鲜感,否则总是常见这些货,就会对淘书人失去吸引力。这种想法,真可谓经营有道。


南侧旧书区


潘家园内对于不同的物品有着区域上的划分,在南侧一排二楼固定商铺的背面,有一块窄长的区域,这里就是专门的旧书售卖区。这个区域二十年来未曾有变化,走到此处依然是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环境,唯一的区别此刻是黎明前的黑暗,而有些摊主并未到齐,所到者一一打开两截的铁皮柜,每个铁皮柜的门支起来就形成了雨搭。胡同说,潘家园内给各个门类的摊位都做了大棚,唯有旧书区始终没有这个待遇。在人们的多次呼吁下,市场的管理者在这个区域的上空拉了一些铁丝,等到夏天会在铁丝上搭一层遮阳的鱼网布。但是下雨时这样的布却完全不起作用,而纸质书最怕水,为什么不给搭建棚子呢?胡同猜测,因为书籍的售价应该是潘家园内最便宜的货品,故摊位费也是二十年未曾有变化,同样是潘家园内最便宜者,如果一旦搭建大棚肯定会涨摊位费。这样的话,也会使书价水涨船高,而书的涨价就会使市场失去吸引力。


开柜上货


一一展示


在闲逛的过程中,很多电动三轮一车一车的往这个区域拉书。胡同说,这是摊主临时顾的电动三轮,每车大约20块钱。小飞更正他说,现在应该涨价了,每车在30元以上。这些摊主们卸车之后,将一捆捆的书摆在地上,很多淘书者迅速地围拢过去。旧书区域仅在西头有一盏灯,这对长长的区域起到的作用很小,故很多人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手电。但这些人想打开书捆,为了便于两手操作,有些人把手电衔在口中,并且在翻书之时,嘴边也一直叼着,这么长的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看来牙口不错。还有些淘书者的装备比这个先进:他们在头顶上戴一盏灯,这种灯的形象像是矿工灯,但却并不与帽子连在一起,而是像女人的发卡或者说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这件装备果真实用,因为低头看书之时,灯泡就照到了那里,而两个手可以任意地翻书。


因为没灯,故而漆黑一片


后脑勺的亮光


然而对这种紧箍咒似的灯,我还是有个疑问,因为有些灯背面,也就是后脑勺的那个位置也亮着一盏红色的小灯,这盏灯显然不是为了看书和照亮。还是小飞有经验,他说夜晚淘书,前亮后黑有可能被后面的人撞到自己,所以后脑勺的这盏红灯有如汽车在夜晚亮起的尾灯。


手电光可以照到的区域


沿着摊位一家一家的看过去,前来的淘书者越聚越多,而各个摊位也陆续开张,在这个窄长的摊位另一侧,乃是潘家园市场的南墙。南墙之外是成排的宿舍楼,因为是凌晨的原因,这些楼房漆黑一片,使得旧书区域更加显得昏暗。但为什么不在这里装几盏灯呢?胡同说,这倒不是管理者为了省电,因为隔壁乃是别处的宿舍区,如果凌晨4点多就亮起了灯,显然会打扰到隔壁的住户。


而胡同指着其中一座高楼告诉我,王洪刚先生原来就住在这个楼内。顺着手望过去,此楼的窗户正对着旧书区,难怪王洪刚能在这里捡到那么多的漏。以我的目测,他若用高倍望远镜从其家望出来,可以完全看清楚市场内出现过哪些难得之书,而有哪些人在此买什么书,也同样会被他看得一清二楚。真不知道他肚里还藏有多少的秘密?可惜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他已经迁居离去。看来,潘家园的魅力对他已没有那么大的吸引。


石雕区空无一人


旧书区的长度大概在一百米之内,很快就转完了这些摊位。胡同告诉我,潘家园的旧书经营已经开辟出了另一个区域,而后他带我前去一看。这个区域位于潘家园市场的西北角,跟着胡同和小飞前往此处,由此而路过石雕区,这片区域摆放着大量的石雕构件,但却看不到任何商户的影子。胡同说,本市场最勤奋的一批人就是搞旧书者。他的这段话,让我想到刚才的情形:涌入潘家园的人都直奔这个区域,而主体的大棚区却空空荡荡看不到任何的商户与淘货者。旧书区的热闹与各个区域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我问胡同这是怎么回事?他也称说不清楚其内在的原因。但他却认定搞旧书者,乃是潘家园最穷的一批人,而这些人惟有靠勤奋才能“多收个三五斗”。


像是玛雅人


胡同说,这些巨大的石雕件很容易卖出去


这片石雕区域我也曾看过几回,当时整体的印象是雕刻的普遍粗糙。胡同认同我的看法,他也曾跟这一带的商户聊到过这个问题。因为布衣书局的收书处恰好面对此区域。而石雕摊主告诉他,这些雕件也能做得很精细,但要雕造精细就得花更多的工钱,而这些成本当然要加在售价上,这使得很多买雕件的人不能接受,所以他们雕造的稍微精细,而价格又不太贵的程度。这种务实真可谓时代特色,但即便如此,胡同说这些石雕件依然卖得很好。因为他每次来到收购处,都看到不少的雕件卖了出去,又有新货补了进来。有着怎样的需求就有着怎样的市场,这一点不值得感慨,但我望着灯光下的这些各式各样的雕像,还是让自己的心态泛起微澜。


古玩区空无一人


灯火通明


市场西北角的这处旧书区跟南面的不同,因为这里有了顶棚,但胡同却说这个顶棚的上方乃是非机动车的停车场,故将其下方开辟成了旧书摊位。好在这个区域有个顶棚,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里的热闹程度比南区差得很远。胡同说,经营古玩旧书业很特别,因为越正规的地方越缺乏人气。


门类丰富


探看


虽然如此,在这车棚之下,还是有一些摊位,一一看过去,也基本上是下架书。而胡同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熟人,显然此人知道胡同不会收这些下架书,他说自己带来了一些古书。闻听古书我来了兴趣,示意胡同让此人拿出来翻看。果真在一个体积较大的书包内看到了一摞线装书,摊主说是明版书,而那书一望即是仿刻本。我对此兴趣不大,而其中一册清刻本的《广韵》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这本书上钤着多方藏印,其中最大的一方乃是广雅书院的藏章。该书院我曾去探访过,然而此院的藏书章我却第一次见到。其尺寸之大,超过了玉玺,然细看篆刻手法及墨色确实是当年之物。胡同也对此书显出了兴趣,他向摊主问明价格,该册残本对方开价一千元。清刻残本常见者未曾有过这样的价格,于是胡同把该书还给对方而离去。


广雅书院的大章


可避雨还有灯光


我原本想去到布衣书局的收书处去拍照,然而小飞问了一下旁边的商户,这片区域还没有合上电闸,故只好站在楼下拍张照片而离去。之后,我们三人又来到了南区,此时这个区域来了更多的商户,越发的热闹了起来。可惜,我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来拍摄旧书区的全景,而胡同让小飞返回收书处取来了一个板凳,他二人扶着我登上板凳而后向下拍照。但西头的那盏灯太过明亮,依然无法拍清楚这里的全景。而我原本在这里还请胡同约了一位固定的经营旧书者,想做进一步的访谈,可惜此人临时返乡无法进行这个采访,故这个遗憾只能等下次再来潘家园进行弥补了。

 

布衣书局收书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