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四逆汤辨治应用

 柴桂苓 2017-12-08
当归四逆汤中医理论研究
1.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形成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有很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是对阳气的耗损和郁闭。以下举例了较为常见的病因:素体阳虚,水寒木枯;感受寒邪,耗损肝阳;情绪抑郁,气耗及阳;气血受损,阳随耗脱;房劳伤精,水竭木衰;嗜食生冷,后天受损;起居不调,阴阳失衡。这些病因,都影响到了肝阳的升发疏泄功能,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2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论述
当归四逆汤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本书的厥阴篇351条原文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三两、桂枝三两( 去皮) 、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 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攀,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被后世医家公认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代表方。目前教科书及多数的医家发表的文章大多认为其病机为血虚寒厥,但通过临床实践和查阅古代文献,认为血虚寒厥只是当归四逆汤证中病机的一部分,而不是最根本的病机,并没有完整地揭示疾病的病理状态。当归四逆汤证的最基本病机为肝阳亏虚不升,导致了血虚、寒凝、血瘀的病理状态,同时这些病理状态又相互影响,从而加重了病情。下面就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以定位、定性的方法来进行详细分析。

1)病位于厥阴肝经
首先,当归四逆汤证的病位在六经中应该定于厥阴病的范畴。原因除了《伤寒论》中条文位于厥阴篇外,还有就是当归四逆汤证中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手足厥寒” 。《伤寒论》中对厥逆的病机是这样解释的:“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意思是因为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顺利运转通达四末,故发为手足厥寒。阴阳气不相顺接,这种现象正是厥阴病的特点。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生理特性,故凡病邪有碍于阴阳的相互转换、相生的过程的,都属于厥阴病的范畴。由于当归四逆汤证的症状中既有阳虚的表现,也有阴血亏虚的表现,阴不足以纳阳,阳不足以入阴,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发为厥逆。此病机特点符合厥阴病的特点,所以当归四逆汤的病位应该定于厥阴病。如清代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就将当归四逆汤之归于“ 厥阴温法十条’’中。
其次,在厥阴病中包括了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当归四逆汤证应该属于足厥阴肝。这是由脏腑的特性决定的,《黄帝内经》有言:“ 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 ,这说明了不同脏腑对邪气的易感性的区别。手厥阴心包经虽然不属于六腑,但是它同样具有多火多热的特点,容易感受火热之邪;足厥阴肝作为阴脏之一,则容易受到阴寒之邪的入侵。刘渡舟认为:“ 寒厥属脏病为多。’’当归四逆汤作为治疗寒厥的代表方之一,主治的证候中有阳虚寒凝的症状,所以病机定位于足厥阴肝。
除了定位于厥阴肝脏外,历来医家对六经三阳三阴病证有经腑之分。虽然经络与脏腑联系密切,但是不同的定位也意味着疾病深浅、轻重的不同。通过查阅医家对当归四逆汤病机的描述,认为疾病主要影响的还是厥阴肝经,同时脏腑也有轻度的病变。郑重光指出:“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 ⋯ 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耳。” 其所述厥阴伤寒之外证,病在经表,意为经证。脏腑方面,《医宗金鉴》认为,本证乃厥阴脏厥之轻证。就临床实际而言,当归四逆汤证的疾病大多出现于肝经的循行位置,如皮疹、疼痛、瘙痒、麻木常发生于肢体两侧。由此可知,本证病在经络,当无疑义。然经络脏腑相互联属,经络之病,未有不影响其脏腑者,故厥阴肝脏亦有轻度病变。如当归四逆汤证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疲倦、乏力气短、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症状,这些是肝脏阳气亏虚的表现。根据脏病和经病来区分病邪的深浅和轻重,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无严格的定义。脏腑和经络,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厥阴肝经的病邪留滞时间长了,必然会传入脏腑,所以当归四逆汤证轻者为经病,重者则为经脏同病,在临床上应该随证加减治之。

2)定性于寒凝经脉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位定于经脉,而侵犯经脉的病邪为寒邪。从临床上来看,本病大多起病的诱因都与感受寒邪有关,而疾病的主要症状也有疼痛、麻木、手足厥冷、脉细紧等寒邪入侵的表现,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不通"。历代医家也对此多有论述,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日:“ 此方用桂枝汤以解外,而以当归为君者,因厥阴主肝,为血室也。” 从柯氏“ 此方用桂枝汤以解外” 的表述中可以推断出,他认为此证是因寒邪由外侵袭而产生的。陈亮斯在《伤寒论辩证广注中寒脉证》中日:“ 此则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风寒中于血脉,则已入营气之中。"吴坤安在《伤寒指掌》中说:“ 凡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此寒伤厥阴之经,但当温散其表,不可遽温其里,当归四逆汤主之。” 综上所述,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性之一,为经脉受寒邪所犯,寒主收引凝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

3)定性于营血亏虚
从临床上可以发现,当归四逆汤证的患者可能会有面色少华、唇舌淡白、月经量少、脉细弱等阴血亏虚的表现。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 手足厥寒⋯ ⋯ 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 文中可看出,他认为当归四逆汤证是因血虚失养所致。在《伤寒论》本方原文也可以看出,之所以表述为“ 脉细欲绝” 而非“ 脉微欲绝” ,是因为微者,阳虚之象,细者,血亏之脉。由于阴血亏虚不能荣于脉,导致脉道空虚,表现为脉细弱。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言:“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性之一,为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血脉,输布全身,润泽和温阳四肢、肌表、五脏六腑。

4)定性于血瘀
当归四逆汤证的患者,在临床上常常伴有血瘀的症状,比如面色晦暗、唇暗舌瘀斑、月经色暗有血块、皮肤青紫斑等。血瘀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寒凝和血虚所导致的。寒邪凝滞血脉,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凝结形成瘀血。正如《素问调经论》日:“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寒凝是血瘀病机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血虚也会导致瘀血的形成,因为血虚脉道不能充盈,流动无力,容易停滞形成血瘀。反之新血产生充足,则经脉充盈,血流加快亦有助于瘀血的祛除。

4)定位于阳虚
多数现代医家对当归四逆汤病机的描述,多注重血虚寒厥,而忽视了阳虚的存在。笔者认为,阳虚在当归四逆汤的病机。部分古代医家对此也有所论述,成无己解释其病机为“ 阳气外虚,阴血内弱” 。钱磺认为,“ 本证手足厥寒,为邪入阴经、正气因损、真阳虚衰之象。气血相依,阳气既衰,则阴血自不能充实,脉为血府,是以微细欲绝。而《伤寒方论》则日:“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脉之虚细,本是阳气衰微,而阴血更为不足"。虽然钱氏和《伤寒方论》论述阳虚和血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注意到了当归四逆汤证中阳虚血弱同时存在的病机。



3 .肝阳虚在病机中的重要性
综上文所述,当归四逆汤病机主要定位于厥阴肝经,所以阳虚的病机也主要表现在肝阳虚,也就是肝的功能方面降低。许多医家片面地认为:“ 肝常有余” 、“ 肝无补法” ,认为肝为多气多火之脏,不可能出现肝阳虚或肝气虚的情况。然而五脏皆有阴阳,肝脏也不例外,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 肝气虚俭则恐,实则怒",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肝也是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肝体阴而用阳,所谓“ 用” ,就是指肝以阳气为功能。肝阳虚、肝气虚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两者都是代表了肝的功能的低下,气虚为肝脏精气不足为特征,阳虚为肝脏阳虚寒凝为特征,气虚是阳虚之渐,阳虚是气虚之极。既然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中肝阳虚为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当归四逆汤证患者的肝脏的功能为低下的病理状态,那肝的功能究竟在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就肝阳与当归四逆汤的其他病理因素的联系分别进行论述。
1)肝阳主生发新血
肝是血液去故生新、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早在《素问· 六节脏象论》就有所论述:“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张介宾对此注解云:“ 肝属木⋯ ⋯ 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 《本草经解· 草部上》记载:“ 肝者,敢也,以生血气之脏也” :又如《张氏医通· 诸血门》云:“ 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肝阳是肝的功能强弱的体现,故肝阳充足,生发有力,则新血生成源源不绝;如肝阳亏虚,新血生成停滞,则导致血虚。

2)肝阳主祛除瘀血肝,与春气相通。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 “ 发陈” 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破灭。故肝阳的作用,除了生发新血,也有祛除瘀血的功能。方药中在《辨证论治七讲》中说:“ 人体的气血能够得到畅通,废物不致瘀阻而能得到正常排泄,这就是因为人体中有疏泄作用的原因,这个作用中医学划属于肝。” 瘀血就是阻滞气血运行的主要废物,故肝阳的疏泄功能推动了瘀血的祛除。反之,如果肝阳亏虚,则瘀血不能及时清除。

3)肝阳可防御寒邪
肝主卫外,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从其得名的历史就可说明,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一卷有“ 肝者,干也” 一语,《说文解字》亦有“ 肝谓之干之说” ,考《尔雅释言》云:“ 干,扦也,即相卫也” 。故从古人命名脏腑时,就已经强调了肝的卫外功能。《素问· 灵兰秘典论》日:“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其把肝比喻成国家之将军,而将军的职责为保卫祖国。张介宾注《黄帝内经》日:“ 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强,故能捍御而使之侯外” 。故肝阳充足,则卫外坚固,寒邪无以侵袭。

4)肝阳主温通经脉
元气产生于肾,通过肝阳的疏泄作用而生发运送到各个脏腑组织、经络、肢体、肌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可见,阳气也是通过肝阳的疏泄而温通经脉。诚如周学海所说:“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四圣心源· 妇人解》云:“ 木性喜达,木气条达,故经脉流行,不至结涩。"唐容川日:“ 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故肝阳充足,则经脉畅通,寒邪无法凝滞。


4  .其他病性之间的关系
1)血瘀与血虚的关系
瘀血和血液的生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血瘀能加重血虚,血虚也能加重血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 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 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 “ 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矣"。一方面,瘀血能阻碍新血的化生。当瘀血祛除,则经脉通畅,血液才能顺利流动,脏腑得到滋润,生化气血能力增强;新血产生之后,经脉气血充盈,气血快速的流动也有助于瘀血的祛除。

2)寒凝与血虚的关系
寒凝导致血液流动缓慢,部分脏器、经络和四肢肌表供血不足,导致血虚;反之,由于血载阳气,在血虚情况下,阳气无法通过血液的输布而传送到外周各器官,从而达到温煦的作用,故容易产生寒凝。

3)寒凝与血瘀的关系
寒凝使血液流动缓慢,凝滞在脉中,故产生血瘀;血瘀又反过来影响血液的顺畅流动,使阳气不能随血液到达远端的器官或经络,导致了寒凝。

4)寒凝、血虚、血瘀与肝阳虚的关系
寒为阴血,耗损阳气,故寒凝加重肝阳虚;血载阳气,血虚则导致肝阳疏泄升发阳气的功能下降;血瘀阻滞脉络,影响阳气的运行输布,导致肝阳不升。寒凝、血虚、血瘀这三个病理因素,或是导致肝阳耗损,或是影响了肝阳的升发疏泄,从而加重了肝阳虚的病情。



5  .肝阳的其他作用
除了肝阳对寒凝、血虚、血瘀的作用外,它对人体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部分医家的观点认为肝为多气多火之脏,容易出现肝阳过剩,故只存在有肝阴虚而不存在肝阳虚。万事万物都是分阴阳的,有肝阴虚必然有肝阳虚的存在。既然当归四逆汤的基本病机为肝阳虚,那肝阳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肝司人身阳气的生发与升腾,只有肝阳气升发,则诸脏之气生;肝胆阳气不升,则影响诸脏而病。故任应秋在《读书随笔》中写到:“ 阳气生发于肝” ,而“ 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以鼓舞之。” 所以肝为诸脏升发疏泄的动力之源。
1)助肾阳升发     肾阳为人身诸脏阳气之根源,然肾为水脏,应于冬,其气寒沉,以闭藏为职。而肝为木脏,应于春,其气温升,以疏泄为责,故肾中元阳,必须借助肝阳的升发条达,才能敷布于全身,温煦他脏。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

2)助脾运化        肝禀少阳初春之气,内寄相火,为厥阴风木之脏,其阳主动;脾为阴中至阴,太阴湿土之脏,非阳不能动。周学海在《读书随笔》里有详细论述:“ 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故脾之用于动,是木气也。” 《医贯》里面也记载:“ 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 。唐容川谓:“ 木之性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所以,脾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的动力来源于肝阳的生发疏泄。

3)助心温煦       肝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心主血而司君火,肝之于心,有肝木生心火的母子相生关系,故肝阳为心阳之守,心阳为肝阳之使,心阳的运动,需赖肝阳的升发温煦。故心虽主一身之血脉,然血之运行,必借助肝阳的敷布。正如薛己在《明医杂著》强调的:“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4)助肺、胆肃降       肝主生发,肺、胆主肃降。阳气既在肝阳的升发作用下升腾,又应该在肺气、胆经的肃降作用下潜降。阳气升极而降,降极而升,所以阳气顺利地升发是充分潜降的前提。阳气的潜降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肺经降则生肾水,胆经降则生肾火,而肾水肾火是人体阴气阳气产生的根本。只有水中火足了,肝木的阳气才能足够、才能升发有力。就在这气机阴阳的升降过程中,形成了维持人体气机正常运行的圆运动。

5)振奋阴器,助月事下行    《灵枢· 经脉篇》说:“ 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 《素间· 厥论篇》又日:“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故阴器又有宗筋之称。只有肝阳条达,才能调节血量以充阳道,振奋宗筋。若阳气不振,则如《灵枢· 经脉篇》所言:“ 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 。又肾藏精而不泄,只有肝阳的疏泄,才能调节肾精的排泄,以完成生殖机能。《女科证治》日:“ 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称。肝又为藏血之脏,若藏血充盈,则血海能满而下溢” 。肝主藏血,月经的按时顺畅排出,全靠肝阳的疏泄作用。如肝阳不足,则容易导致月经不调、不畅甚至停经。

6)振奋精神、调畅情志     《素问· 六节脏象论》日“ 肝者,罢极之本” 。“ 罢” 音义同“ 疲” ,“ 极” 谓“ 劳” ,“ 罢极之本"即“ 疲乏劳困之本”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日:“ 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 ⋯ 故日肝者罢极之本。"所以肝阳的盛衰、升发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了精神的疲劳程度。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王孟英医案》里面记载:“ 肝主一身之里⋯⋯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肝阳促进了情绪的调畅,肝阳虚容易导致抑郁、焦虑、自闭等心理疾病。



减药物规律
厥阴肝经寒凝较甚时,可去芍药、大枣或当归,以突出温肝散寒通络的功效;病症无明显经脉不通的表现时,可去通草;阴血津液亏虚、血瘀较甚、水饮上冲、脾胃气虚、阳气虚甚、胎动不安时,可去细辛、通草;患者内有郁热、痰湿内蕴、水饮内停时,可去桂枝、细辛。

增加药物规律
如厥阴肝寒较为严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艾叶;如阴血亏虚较严重,可加阿胶、麦冬、生地;如阳气亏虚较重,加黄芪、附子、生姜、羊肉;瘀血较甚,加川芎。在治疗兼证方面,如合并脾胃阳虚,可加附子、白术、干姜、人参;合并肺寒,可加杏仁、半夏、五味子;合并气虚,加黄芪、人参;合并相火心火妄行,加丹皮、滑石、大黄;合并风寒束表,可加麻黄、葱白;合并风邪在表,加防风;合并水饮,加茯苓、生姜;合并牙痛牙出血,可加矾石;合并胎动不安,加阿胶、莲房;合并腰背痛,加独活、生姜;合并小便不通,加栀子仁、赤茯苓。

合用药物
合用药物大致可分为六类:“ 黄芪、附子” 、“ 吴茱萸、生姜、川芎"、“ 牛膝、鸡血藤"、“ 桃仁、红花、丹参"、“ 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 、“ 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这六类。
这六类合用药物,都有各自独特的功效:①黄芪、附子。黄芪善补气升阳,附子功在温阳散寒,两者都可增强当归四逆汤温升肝阳的疗效;②吴茱萸、生姜、川芎。吴茱萸、生姜两者相配,可散厥阴肝寒,而川芎为血中气药,可散血中寒凝,这三味药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③牛膝、鸡血藤。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活血通络,两者配合可治疗当归四逆汤证常见的经络不通所致的腰腿疼痛、麻木、无力;④桃仁、红花、丹参。桃仁、红花、丹参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其中丹参还有补血的作用,三者合用则可活血补血;⑤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防风祛风,地龙通络,党参、白术、干姜健脾祛湿,合用起到健脾祛湿、祛风通络的作用;⑥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乳香没药为药对,主活血,茯苓健脾渗湿,乌药、香附有疏肝行气的作用,阳气不升则郁、肝克脾则土虚生湿,脾虚肝郁是当归四逆汤证中经常伴随的病机,故乌药、香附、茯苓可配合使用。综上所述,合用药物的主要作用一是增强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二者是解决其容易伴随的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