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个生命,都让我们牵挂——《祝福》教学手记

 GXF360 2017-12-08

每一个生命,都让我们牵挂
——《祝福》教学手记

张敏

清明放假回来,我才开始上《祝福》。这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时间为我们与文本相遇创造的一次机会。师生刚从祖先的坟前跨进教室,肯定也思考过死亡。

小说中的这样一句话——“(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浩浩天地间,每个人都如一粒不起眼的尘埃。祥林嫂正是那万千飞扬的尘土中的一粒。作者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祥林嫂也应该和我们有关。

一、课文导入

记得特级教师肖培东讲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是需要有和文本匹配的场景和氛围,但天地的营造只是辅助。”此刻,在讲台上的我,又会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呢?

上课伊始,便有了这样的导入:

清明刚过,想必大家一定祭奠过祖先,也思考过死亡。不管怎么样,人们对亡人总是怀有一份关注与尊重。但是,有一个人死去了,却并未享受到这样的礼遇,哪怕是礼节性的。这个人,就是祥林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说 《祝福》,去审视这样一个人。

课前,大多数的学生已经阅读过这篇小说。在我做了这样的导入后,学生们也似乎陷入了沉思。这恰恰是我上课需要的状态。接着,我便直接地切入对文本的解读。

二、文本解读

“这样一个人,她死亡时,周围的人是怎样看待她的呢?请同学们先找出相关语段,再大声地读一读。”我慢慢地说。

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相关段落:在课本的第十六页。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我又让大家齐读了一遍。

(一)阶级的冷漠

很快,同学们便发现:四叔、短工、“我”对祥林嫂的死亡这一事件的态度是不同的。于是课堂上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四叔说:‘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的‘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说明了什么?”我问。

“‘这个时候’是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的时候。这说明四叔这个人只是关心祝福的事,不关心祥林嫂的死亡,足见其自私和冷酷无情。”

受我的启发,“‘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又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问。

只见课堂上有了沉寂。

我便提示:“这是个什么句式?这里的 ‘谬种’是什么意思?”

“四叔把祥林嫂叫‘谬种’,注释里说‘谬种’就是坏东西。在四叔的眼里,祥林嫂是个东西,而且是个坏东西,只是不是个‘人’。他不把祥林嫂当‘人’看,又体现了四叔对祥林嫂这个生命的漠视。 ”

“这句当中,‘这’字就是‘这个人’的省略,但四叔不说‘这个人’,而是说‘这’,也体现出其对祥林嫂的不屑。”

“这里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四叔对祥林嫂在这个时候死去还有些愤怒。人都死了,他还愤怒,足见其毫无人性。”

“那么这里的破折号呢?”我又问。

短暂的沉寂后,我再一次提示,“请大家关注句意”!

“破折号,带有解释、强调的意味。破折号前面说是‘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说的话比较含蓄,可能四叔觉得心中的不满表达得还不够直接,便又叱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足见其内心的不满与愤怒,更凸显四叔的自私和无情。”

学生们开始深入文本。他们开始明白四叔只说了一句话,从这一句话中却可以读出如此海量的信息,讨论也变得更加的热烈。

(二)弱者的悲哀

我趁热打铁,请大家梳理短工听到祥林嫂死讯时的表现:

“这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洁地说。

“老了。 ”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也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借鉴上文对鲁四老爷的一句话分析法,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的路径,得出了短工对祥林嫂死亡的冷漠、漠不关心等信息。不过,此时的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封建大家族的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展现出冷酷无情、毫无人性的神情,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因为鲁四老爷是社会的上层;但是与祥林嫂处于同等地位的短工,为什么对祥林嫂的死亡也是如此的漠不关心呢?

这个问题又让课堂有了短暂的沉寂。

不过一个心慧的同学似乎明白了我想表达的意思。

“老师,此时的祥林嫂,是乞丐,而且还乞讨了很长一段时间,连碗都破了,拄着的竹竿下端开裂了。她此时地位比短工要低。”

“那又说明了什么呢?”我笑着轻轻地问。

“说明短工毫无同情心。”

“说明短工自视高祥林嫂一等。”

“说明短工他不觉得自己像祥林嫂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底层。”

“短工嘛,连长工都不是。祥林嫂好赖曾经在四婶家做了几年的长工,短工是临时请来帮忙的。 ”

见同学们开始慢慢地说到点上,我便开始进一步的点拨:“这体现了短工怎样的性格特征?”

“麻木”“心里有等级观念”“他不知自己地位低,甚至瞧不起比他地位还低的人。”

至此,学生们对“短工”这一人物意涵的挖掘才开始抵达文本的较深层次,才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三)人性的萧索

小说中的 “我”对祥林嫂的死亡一事与四叔、短工的态度是明显不同的。这一点从“我”的心情变化就能看出来。因此,梳理“我”的心情变化就必然成为了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家分析了四叔和短工对祥林嫂死亡的态度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这场对话的连接人,以及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我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学生很快发现,这一对话片段中没有较多的语言描写,有的只是大量的神态和心理描写。

“‘我’的态度,体现在文中描写‘我’的神态、心理的词语当中。”

“这些词语主要有哪些呢?能否梳理一下。”

很快大家便找到了相关的词语:诧异、不安、赶紧、突然缩紧、脸上大约也变了、惶恐、宽慰、轻松、负疚。

“除了这些,还有吗!”

学生一时语塞。“请大家朗读‘负疚’一词后的内容以及下一段,看看‘我’还有什么样的情绪? ”我说。

“我想打听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又怕四叔不高兴,怕他说我也是个谬种”,而且“吃饭闷闷的”。

“这一节倒数第二段写祥林嫂死后鲁镇的景象时,从侧面烘托出一种萧瑟。实际也是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露。”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这一段中说,‘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可以看出‘我’内心对人们的愤慨。”

“但是这一段结尾又说‘反而渐渐的舒坦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位学生追问。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转问:“有同学可以解答吗? ”

“注释6里有一句话,或许可以给我们做出回答:编者说,这是‘我’激愤而沉痛的反语。‘反而渐渐的舒坦起来’是激愤而沉痛过后的暂时舒畅。一个被当作‘陈旧的玩物’的卑微生命在这样的世界里死去,到可以让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世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祥林嫂这个卑微的生命也可以得到超脱,不再被侮辱、不再被损害。所以‘我’心里又舒畅起来,这样的舒畅并不是 ‘我’真实的情感,而是激愤的反语。”

“我很高兴大家能从四叔、短工、‘我’对祥林嫂的死亡的态度中看出了‘人’,看出了对生命的关注。那么,这个卑微的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人们又是怎么对待她的呢?请同学们继续梳理小说的相关情节。”我惊喜地说。

学生很快便有了“战果”。

“祥林嫂初到鲁镇来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先试工再雇工。”

“四叔家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清算了工钱,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她被人从河边绑去,一个帮着,一个抱着,拖进船去了,堵住了嘴,捆了躺在船板上。”

“被绑回家以后,以八十千的价格卖给了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

“丈夫、儿子死后,大伯叫人收了她的房子。”

“再到鲁镇时,因做工不麻利,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四叔告诫四婶,祭祀时不要祥林嫂沾手。”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

“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

“柳妈取笑她、恐吓她”“老女人们嘲笑她”。

总之,人们把她当作玩物和笑料!

“的确,现实的世界里‘从活得有趣的人看来,恐怕要怪讶她要何以存在’,也就是说,这个生命是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是多余的。所以她的生与死,已和她所处的那个世界无关。”我这样总结。

“既然祥林嫂的生死,在鲁镇的人们(包括鲁四老爷、婆婆、大伯、柳妈、短工、鲁镇的老女人们等)眼里与自己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我’这样一个早已离开了家乡、在鲁镇没有房子的人听到他的死讯时,要比鲁镇的人们的心情要复杂得多?”当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大喜。

“为什么呢?”我把疑问抛给学生。

短暂的沉思过后,课堂上又产生了新一波的精彩。

(四)呐喊的远方

“‘我’是谁?‘我’是一个离开家乡的知识分子(过去离开家乡主要是靠读书或做官),连在鲁家说一不二的四叔,对我也算是客气。这说明‘我’在四叔心里还算个人物,‘我’关注祥林嫂、同情祥林嫂,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我’住在城里,四叔祥林嫂他们住在乡下。说明‘我’同他们不一样,一个城里人关注乡下人,说明‘我’关注城乡的区别,‘我’所代表的城市文明与他们所代表的乡土文明有着思想认知上的冲突。”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小说中的‘我’关注祥林嫂的命运。实际上,寄予了作者对个体命运以及群体 (国家)命运的关切,也体现了前面同学讲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

只见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精彩,我便做了这样的总结: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和你、和我、和我们有关。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关注每一个生命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环境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同学们刚刚讨论分析的,实际上是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大家还可以在小说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写的是社会环境?除了社会环境,这篇小说中还有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又有着怎样的意味?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赏析。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心里对主要人物祥林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还有深度的生命关怀。这自然为后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探讨人物命运变化的缘由(即主题)做了较好的铺垫。学生们由关注祥林嫂以及这篇小说中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而开始关心当下生存现实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一种生命的情怀便开始在学生的心里扎根,甚至已经发芽。我相信,假以时日,碰到合适的气候与土壤,学生的心田里一定会开出关乎人性与生命的花朵。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宋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