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体特征鲜明”要求的出发点、效应及其反思——高考作文文体要求与文章评价问题之二

 GXF360 2017-12-08

“文体特征鲜明”要求的出发点、效应及其反思
——高考作文文体要求与文章评价问题之二

李家安

在一些高考作文题中,有“文体特征鲜明”或与之类似的要求。这一要求的背后,隐藏着语文教育界存在的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文体特征”鲜明与否是评价文章好坏的必要标准。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在 《“文体特征”不鲜明就不是好文章吗?——高考作文文体要求与文章评价问题之一》一文中,笔者从在语文课标中找不到相关依据、实际操作有困难、“文体特征”自身内涵不明确等方面,就这一认识表达了一些看法。在此重申,笔者探讨“文体特征”与文章评价问题,并不是要一味地否定高考作文如此命题的合理性。那么,高考作文为何这样命题呢?它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作文“文体特征鲜明”要求的出发点

探究高考作文题提出“文体特征鲜明”要求的原因,得从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说起。

我们首先简要梳理一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文命题“文体”要求的历史。1977年至1998年,高考作文题大都明确规定了作文文体,只有1988年是个例外——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提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大概是考虑到限定文体不利于考生的发挥,妨碍了学生作文的创新,自1999年起,“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末,“创新”成为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在时时处处强调创新的文化氛围中,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正契合了广大师生的创新心理需求。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苛求创新,刻意标新立异,这催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很多学生的作文写成了 “四不像”。

所谓“四不像”作文,也被称作“超级杂文”,既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不像说明文,不像应用文,很难说清它是什么文体。这类文章的“文体特征”很不鲜明。下面举一个“四不像”作文的例子:

师生之间

只有纸笔,才能记载永恒的历史;只有岁月,才能读懂那浓浓的师生之间。

——题记

师生如茶

如茶般清香宜人的亲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浓缩了爱的真谛。把它记载下来,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小时候,我十分贪玩。最严重的那一次,还和老师顶嘴,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我心里十分不服气,认为她一手扼杀了我童年的美好,一直怀恨在心。

现在,我仍十分贪玩,老师也常批评我,但我心中早已没有了怨恨,因为我明白,是老师的辛苦耕耘,使我不断成长,老师面对我不经心犯下的错误锱铢必较,想让我远离不健康的东西。于是,我总算听懂了老师的话,心中充满了感激。

所以,师生如茶,刚入口时会有种苦味,但再仔细一品,苦中有甜,那芳香的甘甜是值得人回味的。

师生如根

印象中老师总是慈祥的。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降临。看到试卷后,老师眼中掠过一丝惊讶与惋惜,但很快恢复了平静,抬起头看着可怜巴巴的我,故作高兴状,微笑着望着我,说:“没关系,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我和所有老师都相信你。”短短一句话,却让我极为震撼,心中翻腾着感激的火焰。当然,后来我的成绩也追了上去。

所以,师生如根,它把成功的所有养分都往上运送,支撑起了满枝娇艳的花朵,让我们的成长都获得了一种无形的动力。

师生如金

师恩可贵是众所周知的。大地震中,老师用臂膀拯救学生的生命;当我们感到迷茫时,老师用他的谆谆教诲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那伟大的师生情唤起人心灵深处的善良,拯救了无数的浪子。

所以,师生如金,像金子一般宝贵,像金子一般诱人,散发着善良的、美好的光彩。

说师生如茶,如根,如金,也不过反映众多老师高尚品德的冰山一角,比起老师对学生真正的付出,我感觉我的语言是那么苍白无力。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吧!并献出我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吧![1]

作文题的要求是围绕“老师与学生”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一般说来,学生可以叙写自己和老师之间的故事,也可以写周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或写听过的师生之间的故事;还可以发挥想象,写篇与师生有关的小说;也可以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指出当前师生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应当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等等。上面所引用的《师生之间》一文,从师生如茶、师生如根、师生如金等三个方面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定的感悟、认识,但仔细看下来,总感觉这篇作文怪怪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体特征”很不鲜明:有不少记叙的成分,但不太像记叙文;看似有三个分论点,但不像议论文;文章显得“杂”,但也不好说是“杂文”。称它为“四不像”作文,大概是说得通的。

在“文体不限”的宽松环境下,在大力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中,一些创新之作得了高分。这进一步刺激了广大师生的创新心理,很多学生纷纷跟进,以“新方式”写“新作文”,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在教师作文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写作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教师在教学时,特别强调要学会创新,要刻意创新,要与众不同;学生在写作时,苦思冥想以求创新,刻意甚至盲目标新立异,写题记、写一些“高深莫测”的哲理性语句……如此情状之下,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学生的作文写成了“四不像”,表面上看过去挺“漂亮”,实际上内容空洞、不知所云。这一状况愈演愈烈,最后出现了很多看上去“不伦不类”的高考作文。

从明确规定 “写议论文”“写记叙文”变成“文体不限”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于是,在总结以往命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变成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或“确定文体”。如果把“文体特征”不鲜明的“四不像”作文看作一种“作文病”的话,“文体特征鲜明”要求可视作为治疗这种“病”而开出的“药方”。

高考作文命题开出这样的“药方”,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一个重要的论据是,自从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后,“四不像”作文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要求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或“确定文体”后,学生们的作文总体上“文体特征”更鲜明了,“四不像”作文减少了很多。

二、“文体”意识主导下的作文乱象

不可否认,高考作文题提出 “文体特征鲜明”要求,对学生作文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在“文体特征鲜明”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学生作文教学、写作、评价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乱象。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作文“套路”。据一些老师说,作文“文体特征鲜明”是很容易做到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很多写作方法,甚至称之为“作文公式”,比如,有人归纳出所谓 “五段式作文”“五步式论文”“三三制式作文”“六段综合式论文”等 “万能作文法”……

以“五段式作文”为例:

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点出写作的由头,作文题中含有的提示性文字材料,一定要有所涉及。

第2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如第一节的内容是几个分论点的简单组合,则“分论点一”适宜放在段尾。这样和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的位置区别开来,使行文有变化。“分论点一”论证不许举例,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

第3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时也可辅助一个自己举的例子,自己举的例子要比前例文字少。如没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则自己举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样要求叙写例子的文字一定要比分析论证的文字少。否则对文体特征会产生重创,影响得分。

第4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采用联系实际举例的方式。这是写作本文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学习、生活、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或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的方法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迷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

第5段150字左右:要再现中心论点,扣住中心论点写出作用、意义、号召、展望等。[2]

再看所谓“五步式论文”: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3]

再看所谓“三三制式作文”:“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主体三段文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论据。”[4]

“六段综合式论文”: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显中心。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辩证分析,论证周全。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论证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5]

老师这样教,学生当然这样写了。学生作文模式化、公式化倾向严重,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作文,某种意义上还不能说它很烂,有些学生甚至还写得很不错。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学生如此写作文,肯定是难出新意的,是易有“套作”嫌疑的。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一套“鲜明”的“文体特征”,它们有着相似的套路,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结构,严重程式化、雷同化。

这样写文章,“文体特征”的确很鲜明,有的作文写得也确实还可以。但是,如此作文,能比“八股文”的套路高明到哪儿去?试想一下,如果所有考生都按照一个模子写文章,阅卷老师是什么感受?这种所谓的“作文模式”,和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6]的要求是明显不符的。

在“文体”意识主导下,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老师把“文体特征”是否鲜明当作评判文章好坏的必要标准,认为符合“文体特征”要求的作文“好”,不符合的则“坏”。在作文评分过程中,评分者机械化操作,往往先看作文的“文体特征”,一些“文体特征”不鲜明但实际上还不错的文章获评并不恰当的分数。这固然有作文阅卷时间较紧等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反映的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以“文体特征”来评判文章好坏的观念。实际上,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不够合理的观念。

三、对高考作文如此命题的反思

高考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对考生未来的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高考命题,应当是十分严肃、严谨的。高考作文命题,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广大学子平时的写作,应当具有普遍的深层的指导意义。高考作文题提出的各项要求,对于规范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四不像”这种“作文病”,高考作文命题开出的“文体特征鲜明”这一“药方”怎么样?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这味“药”是有一定效果的。高考作文如此命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体特征鲜明”这味“药”竟有如此神奇的“疗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广大语文教师。高考作文题要求 “文体特征鲜明”,而且,高考作文阅卷时也往往先看“文体”,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自然十分重视“文体”问题,在课堂上千叮咛万嘱咐,写作文一定要“文体特征鲜明”,否则判低分。这么一来,学生作文的“文体特征”哪儿能不鲜明?

其次,这味“药”的副作用太大了。不能忽视的是,在改善“四不像”作文情况的同时,高考作文如此命题也带来了学生作文程式化倾向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不管是从学理上来说,还是从作文教学、写作、评价实践上来说,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纠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就像是 “治病”。在作文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几点“治病”的原则。

第一,在治疗老病时,尽量不能引来新病。不能为了治病乱吃一些副作用过大的药。为了解决“四不像”作文的问题,而要求学生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结果却是,为治旧病,惹来新病。本想解决老问题,却又引来严重的新问题,如此命题是有原因的,但我们不得不对它的有效性、合理性产生一定的怀疑。

第二,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找到“病根”。要治好“头痛”“脚痛”,真正严重的问题不一定在“头”和“脚”,“头痛”“脚痛”的背后,也许隐藏着更加严重的千万不能忽视的病症。我们必须找到根本上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文体特征鲜明”的确是“对症下药”,可是,为什么还是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是“药”下错了吗?不是。我认为,在根本上,是“症”对错了。具体说来,“文体特征鲜明”只是针对表面 “病症”而开出的“药”,而并非针对深层的“病根”开出的“药”。“四不像”作文大量出现,于是要求学生作文“文体特征鲜明”,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疗方式。很多时候,这种治疗方式可能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可能是无法根治疾病的。

第三,不能因为某种药在预防、治疗一种常见病方面成效显著,就认定没吃这种药的人都有病。大部分写得比较好的作文的确 “文体特征鲜明”,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文章都“文体特征鲜明”,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地以“文体特征”去评价、限制学生的写作。把“文体特征”鲜明与否当作评价文章好坏的必要标准,这无异于简单地认为,没吃“文体特征鲜明”这味“药”就是有病。它原本是为治疗某种病而开出的一味药,我们一旦反过来,不管大街上的人有病没病,而只管他是否吃了这种药,认为没吃这种药就有病,问题就大了。我们必须明白,在作文教学、写作、评价过程中,“文体特征鲜明”不是一味“必吃药”。

第四,一个人看起来生病了,未必就真的患了某种病,一定要从根本上诊断清楚。看一个人是不是患了病,一般看其临床特征。但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有时候,某个人临床表现看起来似乎患了某种病,实际上他可能没病。就像有的作文,看过去“文体特征”不鲜明,似乎是“四不像”,但实际上它不是真正的“四不像”作文,比如笔者在上述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李福言的《释路》。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一个人表现出某种病的一些临床特征,就认定他得了那种病,而必须从根本上去仔细诊断。同样地,一篇“文体特征”不鲜明的文章是不是真正的“四不像”作文,必须从根本上认真考察,因为,它或许只是一篇假“四不像”作文。

必须说清楚的是,所谓“四不像”作文,应当是指一篇作文在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上都 “四不像”,而并非只是单纯地在外在形式上“四不像”!

如果有一种文体在几千年前很流行,但现在人们几乎把它遗忘了,而恰恰有一个学生采用这种文体写了高考作文,我们到底应认为其“文体特征”是鲜明还是不鲜明?如果有一个学生采用了一种人们目前尚未意识到的还处于诞生过程之中的“未来的”文体写高考作文,我们又如何判断其“文体特征”是鲜明还是不鲜明?对于“文体”的认识,本来就是有分歧的,有的人认为某种文体成立,有的人可能认为不成立,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判断“文体特征”是否鲜明?——以上这几种情况到底属不属于“四不像”作文,需要我们特别小心加以甄别判断。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管它是大概率事件还是小概率事件,只要我们无法排除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这里的讨论就是有意义的。

要求学生作文“文体特征鲜明”,除治疗“四不像”“作文病”之外,其另一合理性恐怕还在于,学生作文不等同于文学创作,一般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作文尽量“文体特征鲜明”。但是,这只是“一般情况下”,而并非“所有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不一定就好,“文体特征”不鲜明的作文也不一定就坏,不能简单地把“文体特征”作为评价文章好坏的必要标准。而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大多数比较好的学生作文都 “文体特征鲜明”,这让他们误以为“文体特征鲜明”是好作文的“标配”。必须指出的是,前文所谓“大多数”,并非100%。把“文体特征”是否鲜明当成评价文章好坏的必要标准的观点,其根本问题在于,把事物的表象当成了本质。这是不科学、不严谨、不恰当的。

注释:

[1]转引自天马人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0accf0100j4z0.html,2010年4月25日。

[2]《2015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五段式”作文如何写?》,考试吧,http://www./zuowen/zuowen/gaozhong/zhidao/201504/3270665.html,2015年4月22日。

[3]《议论文写作模式》,语文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bd7410100b5am.html,2008年11月2日。

[4][5]《一个原则,两套思路,三种模式——议论文的结构》,语文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bd7410100b5am.html,2008年11月2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0303/t20030331_167349.html,2003年3月31日。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木槿

责任编辑:毛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