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砂医家缪问注解《三因司天方》初探

 johnney908 2017-12-09
陆睿沁  陈冰俊  顾植山  陶国水  陆曙
摘要:《三因司天方》是清代龙砂医家缪问将同乡名医姜体乾所藏之宋版陈无择《三因方》加以书论而成。本文缪问的注解出发,通过撄城自守与围魏救赵两则典故,联系到治病过程中的组方、用药,解析《三因司天方》中治病思想与治军思想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龙砂医学;缪问;《三因司天方》;五运六气;治思想
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三大学术特色”之一。历代龙砂医家有关运气的专著甚多,其中尤以《三因司天方》较具临床价值。《三因司天方》是清代龙砂医家缪问将同乡名医姜体乾所藏之宋版陈无择《三因方》加以书论而成缪问字芳远,号问芝。《江苏艺文志·无锡卷》[1]“精医术,好咏诵。”其书基于五运六气思想进行选方用药,因此较为深奥难懂。
《汉书·艺文志》言: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2]顾植山教授常以此提示吾辈“当对中医的某些问题存有疑惑时,可以将其与历史典故或治军理政思想类比,从而比较形象直观的进行理解,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军事政治思想与中医有许多共通之处,两者都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对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无可取代,《孙子兵法·始计篇》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正如健康的身体对人的重要性一样,言其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既是体现出他的重要性,更是将其与医疗联系到了一起;同时病邪常被视为敌寇,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论述攻邪之法时说“邪固疾深,势如强寇,速宜伐之,不可缓也,故方有攻阵”。因此将治病与治军加以联系对比,即可使理解更为形象,更可触类旁通。文章从缪问注解中引用军事思想,从治军角度来解析《三因司天方》的组方用药思路,通过视角转换,希望可以加深学者对五运六气的理解,以便于更好运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源流相通
相传,我国重要的兵书典籍《握机经》,是黄帝得九天玄女所授,并由风后将其归结为十九字:“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机”。而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也以黄帝与大臣奏对的形式成书。《灵枢·逆顺》云:“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与《孙子兵法·军争篇》“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何其相似。可以说两者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及文化背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相互融会贯通、结合碰撞,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载“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之术的相通之处,认为“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明确了“用药如用兵”的思想。《孙子兵法·计》指出:谋略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研究比较分析道义、天时、地理、将帅、法则等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谋划及战争准备这与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因人因地制宜的思想异曲而同工[4]
二、重视整体观念
中国传统治军理念中极为重视整体的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同样,中医也极为重视整体观念,讲究治病之人,而非仅仅治人之病。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缪问在注解《三因司天方》时,多处使用了与政治军事相关之内容作比喻,不仅仅形象的说明了《司天方》的选方立意,更凸显了其重视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思想。兹举紫菀汤与川连茯苓汤的注解为例说明之。
 
2.1 紫菀汤-撄城自守
紫菀汤(组成:紫菀、白芷、人参、黄芪、杏仁、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方见《三因司天方》“六乙年紫菀汤”,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而设。
缪问注解此方时说“凡岁金不及之年,补肺即当泻火,以折其上炎之势。若肺金自馁,火乘其敝,民病肩背暓重。鼽嚏,便血,注下,不救其根本可乎哉?”[4]因此本方的选方用药是以补肺为主,而泻火则在其次。对此注解中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此时若为清火止泄之谋,一如姜维之守剑阁,终不免阴平之度。计惟有撄城自守,急补肺金为得耳。”[3]进行说明。
此处的姜维守剑阁是三国中的一个典故,在魏国两路大军进攻蜀国的时候,姜维率部在剑阁阻当正面进攻的魏军主力,但不料魏军将领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蜀军后方,迅速通过江油和绵竹进入成都平原,蜀国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姜维在剑阁无法再守,也只好投降。
姜维的失败虽然根本上是因为蜀魏两国间国力的绝对差距,但蜀国灭亡之快却与及姜维的战略失误有一定关系。若姜维能够回兵成都“撄城自守”,也许战事的发展会略有不同,联系到紫菀汤证,病人肺金之不足,就好比蜀国后方的空虚,此时若用泻火之法,就如同姜维之守剑阁,而急补肺金则恰如“撄城自守”,为固本之法。紫菀汤中用人参、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统摄走泄之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四圣心源》中有言:“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5]也正是此意。根本得固,再配合清肺中伏火的地骨皮,泄肺中逆气的杏仁,下气和血,寒热咸治的紫菀等药,由此则“岁金不及,炎火乃行”之运气所引起的相关病症可除,也体现“运气方”组方思路之独到。
 
2.2 川连茯苓汤-围魏救赵
川连茯苓汤(组成:川连、赤苓各一钱二分半,麦冬、车前子、通草、远志各七分半,半夏、黄芩、甘草各五分,生姜七片、大枣二枚)方见《三因司天方》“六丙年川连茯苓汤”。
川连茯苓汤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的主方,此方没有简单的因其为寒水之害而使用补火助阳之药,正如缪问曰:“按六丙之岁,太阳在上,泽无阳焰,火发待时;少阴在上,寒热凌犯,而气争于中;少阳在上,炎火乃流,阴行阳化,所谓寒甚火郁之会也。故病见身热烦躁,谵妄胫肿腹满等症,种种俱水湿郁热见端,投以辛热,正速毙耳。”“故宗《内经》气寒气凉,治以寒凉立方,妙在不理心阳而专利水清热,以平其汨没之害。”通过利水清热治疗各种水湿郁热的病症。对此缪问形象的比喻为:“此围魏救赵,直趋大梁之法也。”
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都城。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缪问认为丙年虽为寒水之年,但寒甚则火必被郁,因此“病见身热烦躁,谵妄胫肿腹满等症,种种俱水湿郁热见端”,既是火热之病,若再以热药制其寒水,则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川连茯苓汤方中使用黄连,寒能胜热,以平其上下之热;黄芩逐水湿、清表热,以泻其内外之邪;茯苓、半夏通利阳明;甘草实土御水,皆不以表象为虑,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火被寒水湮没,水湿郁热的问题。就像围魏救赵,不直接攻打围赵之军,而是引魏军自动回救都城,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运用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一场战争的胜败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需要把控全局,若当时姜维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蜀魏交战的整体战略形式,不去死守剑阁,而是如缪问所说采用“撄城自守”之计,把重点放在巩固成都后方,则蜀国又何至于灭亡如此之速。同样,如果不是孙膑、田忌看出魏国都城兵力空虚,使用围魏救赵这样的方法,就算能够解赵国之围,恐怕也不会如此有效直接。两者攻守局势虽有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中医治病亦如同治军理政,需要通盘运筹,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把握全局。正如紫菀汤与川连茯苓汤之用药组方,从疾病之内在原因出发,抓住其主要矛盾,因而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因司天方》作为“运气方”,从陈无择创立以来,经过大量医家的临床实践,被认为行之有效而得到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其把握住了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内在影响,因而不被外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直趋问题的关键。缪问在注解此方时,应用与政治、军事相关之内容及比喻,一方面与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治军与治病间拥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因此治军角度,探析《三因司天方》中的治病思想有利于更深刻理解“运气方”的处方、用药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无锡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87 
[2]班固.汉书·艺文志[M].湖南:岳麓书社,1993: 786.
[3]孙武.孙子兵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
[4]张翔,赵博.兵家思想与《黄帝内经》治则治法策略刍议[J].中医药文化,2015,6: 48-51.
缪问.三因司天方[M]//王象礼.陈无择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33.
[5]黄元御.四圣心源 [M].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